上里古镇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及旅游业发展现状调查报告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98079337 上传时间:2022-08-3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75.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里古镇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及旅游业发展现状调查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上里古镇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及旅游业发展现状调查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上里古镇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及旅游业发展现状调查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上里古镇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及旅游业发展现状调查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上里古镇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及旅游业发展现状调查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上里古镇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及旅游业发展现状调查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里古镇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及旅游业发展现状调查报告(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上里古镇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及旅游业发展现状调查报告 前 言 近几年,旅游业蓬勃兴起,逐渐成为新的时尚消费热点。据 WTO(世界旅游组织)称:旅游业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也是近年中国国民经济各行业中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1999 年,全球跨国游客就达 7.56 亿人次,创外汇收入 4550 亿美圆。我国接待外国游客 2704.7 万人,国际旅游的外汇收入答 141 亿美圆,分别位居世界的第 5 位和第 7 位。 WTO(世界旅游组织)还预测,到 2020 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接待外国游客和出国旅游的人数将分别达到 1.3 亿和 1 亿。另

2、据有关专家估计,到 2020 年,我国国际旅游创汇可能达到 600亿美圆,国内旅游的收入能达到 2 万亿人民币。旅游业的总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20以上,成为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可见,旅游业的前景是何等的振奋人心的。 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旅游资源,由其绚丽多姿的自然景官和博大精深的人文景观构成的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必不可少的依托基础和凭借条件,其保证度和开发利用状况直接制约着旅游业的发展规模和水平。 在中国四川的雅安,旅游业随着雅安创建优秀旅游城市的步伐正发展的如火如荼,各个景区都想四川省第三届旅游发展大会的的契机,大力发展旅游业,上里古镇就是其中的缩影。 上里是四川历史文化名镇,被列为四川省十

3、大古镇之一:具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处,市级 6 处。1982 年被四川省命名为“历史文化名镇。这里是昔日南方丝绸之路,临邛古道进雅安的重要驿站,也是当年红军长征北上的过境地。小镇依山傍水田园小丘,木舍为屋,现在仍保留着许多力有所改善和提高。明清风貌的吊角楼式建筑。 上里坐 桥路碑述:自先圣开道,东通名,邛,西落于四县交界处,清嘉庆 17 年(1813 年)达芦,雅,往来经商庶士络绎不绝。从 840 年至解放,因这一带广种鸦片,加之 2 川藏,川滇公路的修建,古镇逐渐被人们遗忘。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又重新发下按和认识古镇的价值。 古镇常住人口两千余人,场镇被依天台山,面向田园小丘,古树,修竹,溪

4、水,古桥相映成趣。各式建筑高低错落,风格迥异,石板铺街,木舍为屋,影剧院,万年戏台,学校,幼儿园,卫生院等设施齐全。街上 20 余家餐馆,经营着地方风味小吃,让游客大饱口福。赶集之日,当地和临县的赶集者逾千人,显得格外繁华。主要街道为“井”字形,其走向与地球经纬度相似,对古镇的管理,人口疏散恰倒好处。群众多井字型还有传说:古镇在历史上曾数次遭大火,临街而建,并成“井”字形,意在井里有水,水火不容。近几年培修和改造的房舍均保持了古朴的风格。镇政府的办公大楼是雅安市境内唯一一所保留了民族风貌的基层政府机构。因为这里有秀丽的山水和古朴的民 聊斋志异议山那边好地方今夜不回家风,吸引了一些影视单位到这里

5、拍摄: , ,等。 随着古镇知名度的提高,市政府最近投资 3000 万对古镇进行第一期的改造,完善基础设施,使其对外接待能力有所改善和提高。为此,我们四川农业大学社会实践小分队到上里古镇对其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情况进行了调查,以次了解开发现状,发现开发过程中的问题,总结好的经验和模式,为上里古镇更好的发展尽微薄之力。 上里古镇一行,我们社会实践小分队采取了观察法、问卷法和访谈法三者结合的调查方式,针对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以及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所涉及到的诸多因素进行调查:旅游资源本身的特点,开发额模式,开发的定位,开发的主体、经营者、农民和相关部门的关系,景点与周围环境和周围景点的联系,以及旅游业发展中

6、存在的问题等。在几天的调查实践中,我们基本了解了上里古镇旅游资源的基本状况,开发利用遇到的问题和旅游业发展面临的一些困境:环境保护,征用农民土地的利益冲突,农家乐面临的窘迫配套设施的急待改进.可以说上里古镇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和旅游业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那么,上里古镇要按照自己规划的蓝图更好的发展,也许还需要有一些理性的思考。 一、上里古镇旅游资源的现状 在上里的几天时间里,我们逐一参观走访了那些比较有名的景点,深入细致的了解了上里现有旅游资源的的分布情况和特征: (一)韩家大院 韩家大院位于上里古镇四家村,始建于清道光四年前。该大院独具地方建筑特色,采取穿斗式木结构瓦屋面组成的四合天井古建筑

7、群,接近地表处采用石墩做柱基,石板铺地和嵌镶地角坊。此种形式的建筑有较高的抗震和防潮性能,在雕刻装饰上:以门窗、桌台、墙壁隔板、拦板、檐枋、裙板、檐帘等,以变化无穷的民间艺术展现了淳朴的造型和浓郁的生活气息。通过匠人们丰富的想象力以及独特造型手法,创作了千余副精品,装饰在建筑物各个表面和室内陈设家具上。 韩家大院同其他各村尚存清代民居一样,体现了地方建筑特色和外来文化的融合,以民间雕刻工艺著称。该民居在雕刻艺术上有彩绘、阴刻、线刻、浮雕、镂空雕和镶嵌雕等;在用料上,主要有银杏、楠木、香杉、红豆杉、檀木、红砂石英石等;在雕刻图案内容上,取材广泛,内涵深刻,其中有几何图饰、戏曲场面、神话传说、民俗

8、民风、奇禽异兽、花鸟鱼虫等。各图饰均有名,如:十四孝中的数十幅、八仙中的数十种表现手法、西游记中的若干场面,仙童、大舜耕耘、济公收害虫、习文练武、太公垂钓、鲤鱼跃龙门、倒挂狮子、杀狗惊妻、龙风成祥、荣华富贵等。在众多的雕刻图案中,龙以千姿百态的人物称绝,其身高尺寸在 3-20 厘米之间。在雕刻形式上尤以镶嵌雕称奇,按图案的点和线选用上等木料分件雕琢成型后镶嵌于设计位置入槽合缝,构成精美的浮雕图案。该大院雕刻的另一特色,在千变万化的 200 余扇窗格中,大体可分为三大类:分格类、如意纹、什锦嵌花类。因是民间雕刻艺术,各类窗格均有不同的变化手法,几乎每扇窗格中心均置有精美的镂空雕图案,这些图案以戏

9、曲场面、二十四孝、花卉等内容为主,如安定问母、白蛇传、杨香打虎等。窗格外表加工细致,线条流畅,受力匀称,布局巧妙。 (二)二仙桥 二仙桥位于古镇西约 200 米处的陇西河上,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清乾隆初第一、二次建成后均被洪水冲毁第三次再建于清乾隆四十一年(公元 1776 年)建成,该桥为高卷拱单孔石桥,桥面两侧有石栏,正中雕刻龙头、龙尾,桥头建一宝塔,正面浮雕神像和二仙桥三个大字,塔壁阴刻文字,记述了曾先后三次建桥过程,次桥与周围山峦、河水、田野相映有江南水乡美景之感。站立于桥上物景倒影水中,充满着诗情画意,桥南田野间耸立着数十座馒头小山包,人称“十八罗汉拜观音”;桥北为天台山,如遇晴天可观

10、赏到天台山脉由山脊构成的巨型卧佛。 关于二仙桥名字的来历,在民间有这样一段传说,相传:当第三次建桥竣工之日,附近洲县名士前来祝贺,宴请人们来到桥头准备踩桥定名,不料有两位乞丐坐在桥头上拦住踩桥人,众人干涉,乞丐跃入水中,即刻显出两个石包,众人大悟,认定此乃非乞丐,而是两位神仙,于是便将此桥定名为“二仙桥”。 (三)双节孝石牌坊 位于古镇南四家村昔日古道上(四川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双节孝牌坊,始建于清道光十九年(公元 1839 年)。清政府为褒扬乡人武举韩腾蛟之祖母杨氏、韩廷儒之母范氏因姑媳二人守节,敕封旌表牌坊。坊上横额镌刻“双节孝”三字,脊顶下正中精雕“圣旨”二字。该坊结构为四柱三间十二翼出

11、檐多脊。镂空石雕彩绘,采用当地优质石英红砂岩石建造。通高 11。25 米,进深 3 米,基座宽 7。8 米,出檐 1。1 米。坊上图饰花纹、历史故事戏曲坊面、匾额对联等,自然古朴,镌工精细,造型灵巧,栩栩如生,一只只飞禽走兽扬威与坊上。一组组戏剧场景展现在画壁之间。石坊建成后施石青、石绿、石红、金箔等彩绘。坊前 30 米左右处竖立 12 米高六棱四方双斗石桅杆一对,更显得气势雄伟。 (四)红军石刻标语 上里古镇境内尚存有红军石刻标语七十余幅,绝大部分集中在古场镇内,是雅安市境内尚存红军石刻标语最多的一个乡镇,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935 年六月-1936 年 2 月 26 日,红一方面军

12、经雅安在夹金山下的达维与红四方面军会师,一方面军继续北上,四方面军因受错误路线影响而南下。红军在上里境内驻扎期间,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成立名为“认真、德诚、紫光、崇安”等四个代号的政治部,并刻下七十多幅标语,如:中国共产党十大纲领、共产党是穷人的政党、赤化全川、红军是穷人的军队、红军是北上抗日的主力军等。红军离开后,当地群众用石灰和泥土将其石刻标语覆盖保护起来,解放后又将其覆盖物去掉,使这批珍贵的革命文物又恢复原貌,成为今天对广大群众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实物教材,雅安人民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应有的贡献。雅安市人民政府于 1985 年 7 月将红军石刻标语批准公布为雅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1

13、 年雅安市被命名为革命老区。如今,当年红军长征时留下的石刻标语仍保存完好,现已将散存的部分石刻标语集中在白马泉院内,拟修建红军石刻陈列室,便于进行展示和宣传教育,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五)九世同居石牌坊 位于古里东陈家山犀牛望月处的“九世同居”和“陈氏节孝”石牌坊(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九世同居石牌坊,系陈氏家族自五代迁居上里,一直延至第九代,一家人口逾千,共聚一堂,在当代被誉为是全国汉族最大的一个家庭。 九世同居石牌坊建于清嘉庆六年(公元 1802 年),贞节坊建于清道光十五年(公元1836 年)。九世同居家谱坊为照壁式,通高 7。2 米,面宽 16 米,坐西向东,采用当地红砂石英石建造成

14、仿木结构照壁式、重檐歇山顶,正脊两端施吻,五间用六柱,明间上檐施五铺坐斗拱 4 朵,次间各施三朵。坊上楼间雕刻有历史故事、戏曲场面、花卉、匾额、对联等。楼下开间用 1。52。5 米高的石板镶嵌,石板正反两面阴刻陈氏家谱。如第一块石板背面“并序” 、 。 “中”“。 贞节牌坊建于清道光十五年,石质仿木结构门楼式,三檐歇山顶,五间用六柱,高5。5 米,建筑面积 16 平方米,前后各有圆雕石兽有对,人物花草图案 16 幅。 (六)白马泉 白马泉位于市北 31 公里的上里古镇白马村,泉池边海拔 960 米。该泉始建于唐贞观元年(公元 627 年),池潭长 6。25 米,宽 2。12 米,泉池四周潭壁用

15、板石而砌,涌泉处有一出水隧洞,两边各有一垂带石阶伸入潭中,连接一小石桥。宋代敕封为“渊泽侯”,以其天下奇观著与世,久负盛名。蜀中名胜记曰:“雅洲北四十里,山谷中涌泉,深不可测,一日三潮,风浪如雷,西日白马出没田野间,云拥之覆没,名曰白马泉”。 白马泉是一涨潮无规律的间歇泉,明弘治十八年(1505 年)雅洲牧黄大中或竟日连旬不至,至则没测其来,退则没知其去,盖有神灵而使之自然,其异也则水浑。古往今来,一涨一落,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诗曰:“一沼清泉卧白龙,封侯渊择宋朝中。晴能水涨连常态,雨可波平隐其踪。消长如斯疑逝往,盈虚若此认穷通,春秋观赏失归意,回首青山夕照红。”实为今古奇观。涨潮时,泉水便从

16、潭壁石缝和龙马浮雕下洞口溢出,水势越来越大,渐成喷涌之势,水涌满潭,淹没两边阶梯,由内向外溢出,流经出水隧洞,形成小溪。退潮时,水位节节下降至龙马浮雕下刻有龙洞二字之“洞”第二滴水时,洞口便发出“得得”的响声,犹如骏马奔驰的马蹄声,美妙悦耳,十分离奇。 白马泉(包括观音泉和喷珠泉)是自然界的一种奇特景观,素有“雅洲山水秀,二泉天下奇”之称。间歇泉水四季恒温摄氏 14 度。现在全球已知的不过十余处,北京地质学研究部的专家来此考察后称赞说:“这种奇特的现象在世界各地都是罕见的”。白马泉是间隙泉,产生大概是由于古地质结构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地下岩洞,由于溶洞口的虹吸作用产生潮汐现象,从而形成间歇泉。 白马泉水质特好,经有关部门多次取样化验证明,白马泉水系优质无菌饮用水,水中含有大量对人体健康长寿的数十种微量元素,尤以低高钙为佳,若长期饮用,对高血压和心血管病人有一定的防治作用。所以明代诗人赞为“甘露“。 正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川西北调查组朱晓林博士(上海同济大学)2000 “上里古镇结构清晰有序,形态自然优美,城镇建筑因地制年 8 月在上里调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