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强化训练试题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98078686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强化训练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三历史强化训练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三历史强化训练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三历史强化训练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三历史强化训练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强化训练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强化训练试题(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3年高三历史强化训练试题13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封建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 B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适应 D阶级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14有学者认为:古代中国官僚政府所获得的支持,主要来源于社会习俗和社会价值观。属于这种“社会价值观”的有三纲五常因行称义天赋人权君权神授ABCD15中国种植过的一种天然彩色棉花,由江南农民织成“紫花布”,曾是19世纪30年代风靡英国的绅士服装衣料。据此可知A中国已经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当时中国棉纺织生产方式领先英国C中国传统手工业品在海外受到欢迎 D江南地区纺织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17.右图(图9)为某一时期的

2、“入会须知”从中可知 图9凢A国民革命的发展B土地革命的开展C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16.费孝通认为:正因为被礼治惯了,所以在乡土社会里,一说起讼师,大家会联想到挑拨是非之类的恶行。(辛亥革命后)讼师改称律师,打官司改称起诉,包揽是非改称法律顾问这套名词的改变代表了社会性质的改变。这里所说的“社会性质的改变”当指A从人治社会到法治社会 B从宗法社会到官僚社会C从旧民主主义社会到新民主主义社会来源: D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18下面是一名同学整理的历史读书笔记,记录了某一历史时期的情况 对此历史时期,正确的认识是 A从“左”倾冒进到国民经济调整 B从国民经济恢复到“一五”计划完

3、成 C“文化大革命一到实施拨乱反正 D从改革开放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9修筑大京九铁路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世纪梦”。上世纪90年代,这个“梦”,仅用了3年时间就变成现实。其主要原因是A.国家财政已能提供充裕的资金 B.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的迅速提高C.国家已具备自主设计施工的能力 D.国家加快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 20“报纸支持这种狂热;政府许可这种狂热;人民不惜为它而解囊。”这是19世纪初英国媒体对铁路兴起的报道。以下历史现象中,同时得到舆论、政府、民间几方面支持的是A西欧的新航路开辟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C中国的新文化运动 D鸦片战争后中国修建铁路21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生很大程度上源

4、于世界经济的无序恶性竞争,战后初期国际社会为此做出了积极努力。下列各项与此无关的是A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B关贸总协定的成立C世界银行的运行 D亚太经合组织的问世 221689年,洛克在政府论中指出:“人人放弃其自然法的执行权而把它交给公众,这样,就授权社会,或者授权给社会的立法机关,根据社会公共福利的要求为他制订法律,而他本人对于这些法律的执行也有尽力协助的义务。”引文表明他主张 A君主立宪B人民革命权利C社会契约D三权分立23从下列这两幅图中,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 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发达国家主导下的资本在全球范围的新一轮扩张 第三世界在全球化过程中只有损失,再一次被侵略被掠夺 我们应该支持图

5、二的运动 图二是过激行为,我们应该积极加入全球化的行列 A正确错误 B正确错误 C正确错误 D正确错误24有学者认为:“伴随着冷战的结束,最直接、最明显的损失是两个前超级大国各自建立的联盟体系的消失全球失去了对混乱和暴力的威慑,相应的,世界的未来少了种确定性。” 对材料观点概括最准确的是 A结束美苏“冷战”不利于国际社会的稳定 B美苏两极格局曾经维护了世界和平 C“冷战”结束后新的国际力量对比尚未定型 D动荡的国际局面需要建立单极霸权38.(3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市场是一种古老的制度。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市场不但在或大或小的范围里存在,而且常常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有将近四十年

6、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以至于整整一、二代中国人对于市场完全地感觉陌生最近十几年里,对我们日常生活以及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影响最大最深刻的莫过于市场了。市场改变了并且继续改变着我们的行为、欲求和希望,这种改变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影响着我们社会的基本架构。- 梁治平市场.国家.公共领域(1)概括材料一的观点。(6分) (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宋朝时市场有了怎样的发展?(4分)建国后30年里,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消失了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3)材料一认为“有将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以至于整整一、二代中国人对于市场完全地感觉陌

7、生”你认为可能吗?说说你的依据,并分析其原因。(7分)反思你的依据,是否会有错误?(1分)材料二 市场固然是一种经济制度,但它又不止是经济制度。除了以私有财产为基础之外,市场的存在要求有对个人选择的认可,要求有一套确定和保护产权的制度,更要求有一定的自主性。政府和市场作为两种不同的制度安排,在强度上是不同的。如果市场越界,政府很容易加以抵制;如果政府越界,市场就无能为力。 - 梁治平市场.国家.公共领域(4)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进资本主义海外市场形成的因素。(6分)(5)列举两例政府利用市场机制恢复发展经济的典型事例。(2分) 材料三 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

8、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进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抵抗的仇外心理的重炮。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6)市场是一种古老的制度。你认为这种制度形成的基本因素有那些?(4分)材料四 究竟应该如何认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是一个经济理论界长期争论不休的理论问题。(7)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孰优孰劣的问题,你是怎样看待的?(2分)41(16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人类历史上,改革与社会进步相伴而生,其中梭伦改革、商鞅变法与戊戌变法是中外改革的典型。阅读下列材料,根据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9、:材料一 我所给予人民的适可而止,他们的荣誉不减损,也不加多;即使那些有势有财之人,也一样, 我不使他们遭受不当的损失;我手执一只大盾,不让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据优势。 梭伦材料二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巡礼者不足多。 商鞅材料三 (康有为说)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 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戊戌变法材料四 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 人,朝野震骇 梦蕉亭杂记 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梭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什么?(2分)

10、(2)根据材料二、三,分别指出商鞅、康有为为什么能取得最高统治者的支持?(4分)(3)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对社会发展的主要作用分别是什么?(4分)(4)据材料一、四,分别指出两场改革一成一败的主要原因。从中你得出什么启示?(6分)2013年高三历史强化训练试题答案一、选择题答案13-24 B D C A A A B A D C D C 二、材料题答案38.(36分)(1)市场自古存在并发挥重要作用;市场在中国消失近四十年;近来市场对中国影响巨大。(6分) (2)打破坊市界限;突破了时间限制;城市经济功能增强。(4分。答出两点即可) 影响:忽视了经济规律和国家发展需要;阻碍了生产力发展。(4分)(

11、3)答案1 可能。(1分)依据: 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2分) 原因: “左”的错误;苏联模式影响;经济落后;人民生活困难。(4分,答出两点即可) 反思: 有。 (1分)原因: 当时仍然有国内外贸易;人们生产生活资料都需购买。(4分) 答案2 不可能。(1分)依据: 有国内外贸易。(2分)原因: 生产力水平落后;社会分工不同。(4分)反思 :有。(1分)原因: 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物资统一调配。(4分)(4)新航路开辟;西方国家殖民扩张;工业革命扩展;国际贸易发展;人口和资本自由流动;交通运输工具改进。(6分。答出三点即可)(5)苏俄新经济政策;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4分)(6)因素

12、: 产品剩余;私有制;社会分工;自然条件不同。(4分,答出两点即可)(7)可以选答下列任何一种答案,只进行判断未说明理由的不给分。答案一:计划经济更优,在特定时期能够促进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2分)答案二:市场经济更优,可以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促进经济发展。(2分)答案三: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是现代社会经济活动方式发展的必然趋势。(2分)41(1)指导思想:社会公正与阶级调和。(2分) (2)商鞅:阐述法家理论;列举历朝兴亡史实。(2分)康有为:以西方、日本变法取得成功为例证。(2分) (3)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商鞅变法推动了封建制的确立。(4分) (4)梭伦:中庸,缓和矛盾,取得广泛的支持;康有为:过于激进,激化矛盾。(4分) 启示:注意改革的渐进性(策略)。(2分) -温馨提示:如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可联系文库删除处理,感谢您的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