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北京市海淀区10名独生子女教育状况的调查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98077419 上传时间:2022-08-2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北京市海淀区10名独生子女教育状况的调查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关于北京市海淀区10名独生子女教育状况的调查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关于北京市海淀区10名独生子女教育状况的调查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关于北京市海淀区10名独生子女教育状况的调查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关于北京市海淀区10名独生子女教育状况的调查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北京市海淀区10名独生子女教育状况的调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北京市海淀区10名独生子女教育状况的调查(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北京市海淀区10名独生子女教育状况的调查调查目的: 本调查主要从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方面着手,分析现阶段独生子女教育的现状和特点,并从中调查结果提出一些问题,以便引起社会和家长的重视。时间安排: 2013年9月调查对象: 在北京市海淀的独生子女家庭中选取子女年龄层次在520岁的10名家长作为调查对象。调查结果:1 独生子女教育的调查内容简介本次调查主要研究的问题集中在家长对独生子女教育的认知、情感上的关注和物质上的付出以及日常行为中的实际操作四个部分。设计开放式问题与闭合式问题交叉的问卷。1) 家长的文化程度(硕士以上、本专科、初等教育、无)2) 家长对子女教育重要性的认知3) 家长对子女的

2、教育内容(知识教育、品德教育)对子女的定位(认为优于别人?差于别人?中庸即可?)4) 对子女教育的方针是坚持精英教育还是自由发展?5) 对子女的教育方针及方法等是否经过专业指导?6) 对子女的教育投入是否有具体的计划?7) 家长对子女教育的物质投入情况8) 家长对子女教育的精神投入情况9) 家长与子女的沟通情况(对子女的心理干预)10) 对子女的了解程度11) 体罚过吗?12) 家庭教育中如何表达对子女的认可(经常奖励、从来不、偶尔)13) 对子女社交的干预程度14) 对子女需求的满足程度(完全、视情况、基本不)本次调查主要研究的问题集中在家长对独生子女教育的认知、情感上的关注和物质上的付出以

3、及日常行为中的实际操作四个部分。设计开放式问题与闭合式问题交叉的问卷。 就目前而言,我国前三季度居民储蓄余额已经达到了8.41 万亿元,居民储蓄第一位用途就是教育,教育项目的支出已经占到居民收入的20%左右 ,教育已经成为我国居民的第一大支出。尤其现在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同时在儒家文化影响下,人们对教育重视程度很高,集中表现在对孩子的培养过程中,愿意投入大量时间和金钱。无数家长均存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观念。就对子女教育的方针是坚持精英教育还是自由发展一条而言,40%的家长认为孩子的学习应该是放在首位的,对知识教育的投入比较大,更加看重子女的学习成绩。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逐渐更加推崇德、

4、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习状态,有56%的家长认为现阶段子女的全面发展最为重要,他们同样看重德育、智育的平衡性,鼓励孩子参加课外活动,学习才艺特长等。科技化的逐渐增长,人们的思想性也在逐渐发生新的改变,剩下4%的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处于一个中庸的态度,认为自由发展不加拘束是最好的方式。 虽然义务教育阶段免受学费的政策已经广泛推行开来,但是66%的家长表示对子女教育的物质投入仍然是占家庭开支比重较大的一块。除去学习材料的花费,各种课外辅导班、特长班的开支也非常的可观,这一部分的开支占用整个教育投资的50%以上,这也是教育积极性的一个具体表现。接受调查的家长年龄层次集中在2842岁之间,他们大多处于

5、事业的上升期,所以对子女的精神投入并没有物质投入可观。只有46%的家长每天陪伴子女两小时以上,但是这也只能满足基本的情感需求;甚至11%的家长每周与子女的谈话时间在5个小时以下。从侧面反映了忙于事业的独生子女父母与孩子之间沟通不够,这也成为独生子女一些心理危机的成因之一。 教育方式就对子女的教育方针及方法等是否经过专业指导而言,我国的许多家长并没有一个能够作为标杆知性的教育理念,他们对子女的教育大多是随性而为,只要不是原则性问题一般都不会寻求专业帮助,所以出现了一些过度溺爱孩子的问题,但是家长自身又没有明确的查知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24%的家长表示对子女基本上是有求必应,49%的家长表示在大多

6、数时候还是比较有原则性的。在调查中发现,教育方针的科学性与家长受教育的程度呈现正相关,这也导致了教育行为的一些变化。60%的家长对子女的未来有着明确的规划,比如接受更深层次的教育、出国或者就业方向等,并且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往这个方向去培养引导子女,我们通过对调查的分析发现,这部分家长自身的教育层次也比较高。14%的家长表示对子女未来没有明确规划,放任其自由发展即可。26%的家长对子女存在比较高的期许,但是并没有明确的规划。我国的传统教育方式是“棍棒底下出学子”、“孩儿不打骂不成材”的观念,但是现在与传统不同现在独生子女的家长更愿意用“糖果式”教育诱导子女,及时肯定他们的进步。这点上82%的家长表

7、示经常夸张子女,只有4%的家长选了从来没有夸奖过子女的选项,而体罚过子女的家长仅仅只有2%。二、现阶段独生子女教育的特点: 通过对上面调查数据的分析,我们从中发现了独生子女教育中的特点。1 家长对独生子女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很多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中提出了人类需求的五层次理论,这五个层次分别是: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这五个层次与周边环境和自身认知的改变有着很大的关系,同样也适用于现在的独生子女教育情况。在过往家长可能更加注重子女的生理安全需要,认为子女的健康成长是最重要的;当这种认知上升到安全上的需

8、求的时候表现为家长对子女生活稳定的追求,这其中包括提供良好的物质保障等;与子女的沟通,付出关怀和爱意归类为第三个层次情感和归属的需求(或者社交需求);自尊需求在家庭教育中的表现不是很明显,但是也可通过与子女的平等交流体现出来。最明显的部分是自我实现的需求,现在家长对独生子女的教育不仅仅表现在对他们的知识广度和深度的提高上,更表现在对德育、智育的重视方面,希望他们能够发挥潜力,实现自我存在的价值,全身心的体验生活。2 家长对教育的投入增加很多这点在上一条教育认知的提升方面也有所表现,因为每家只有一个孩子,所以父辈乃至祖辈都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和物力教育子女。物质的投入已经是非常普遍的现象,经济困难时

9、代儿童早早辍学等现象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名目的教育投资。精神投入还表现在对子女的情感关注上,注重培养他们的内心情感养成和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能力。事业繁忙的家长虽然对陪伴子女的时间不多,但是他们很明确及时的沟通交流对子女情感和心理成长的重要性。3 家长对子女的发展有详尽的计划新时代家长思想上都比较开明,目光也相对来说长远一些,这在受过高等教育的家长中体现的非常明显,他们对子女的长远发展有着明确细致的规划。包括学业上应该达到的目标,事业的方向,德育素质的全面发展等,除了总体的目标,对子女在什么样的成长阶段达到什么样的层次都有着一步步的具体规划,包括读什么样的学校,念什么样的辅导班,发展什么

10、方向的特等。但是同时这也并非绝对的“一言堂”式教育方式,大多数家长表示这些目标都会根据子女的成长状况和兴趣爱好进行调整,保证了一定的民主性。这也是教育积极性的一个表现,这部分家长对子女的物质投入和精神投入也明显高于对子女发展没有明确规划的家庭,他们会通过与子女的及时沟通来调整教育方针和策略。5 教育方式开始理性的转型,采用多种教育方式结合调查中发现,63%的家长表示认同西方的自由主义式教育,但是这些家长中84%的家长认为最好的方式是将传统的约束型教育与西方教育结合起来。这部分家长大多教育层次比较高,在家庭教育中引入民主理念,但又不是绝对的放纵,保留对子女约束的权威性。推崇张弛有度的教育方式,与

11、子女平等沟通,注重培养子女的独立思考能力。过去粗暴的体罚等教育方式已经很少发生,取而代之的是鼓励型教育方式,认可子女取得的进步并且予以肯定,付出了更多的耐心。多种教育方式的结合还体现在将子女的健康心理的关注,虽然目前大多数家长并没有行之有效的方法去干预子女的心理健康,但是他们已经存在了这种认知,并且期待解决这个问题。三、独生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除了以上表现出的这些特点,独生子女教育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一)对子女的心里干预能力和手段都有所不足。 家长的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的实施息息相关,但是由于家长自身并不具备专业的教育素质,加之工作繁忙与子女沟通减少,独生子女可以信赖的交际范围又比较小,这样很

12、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而家长此时往往不能及时查知这个问题,以至于最后出现一些不良后果。调查中得知很多家长对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无法做出正确的评估,往往发现的时候已经是症状非常明显的时候了。而中国家长普遍的“好面子”观念并不愿意给子女扣上“心理不正常”的帽子,讳疾忌医,导致病情的进一步加重。针对这种状况,我们建议家长需要有意识的去学习一些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以便于在日常生活中及时发现孩子的问题,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和治疗。1 右下家长对子女物质和精神过度投入望子成龙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一种观念,家长将自己对生活的期望或者自己未达成的愿望转移到子女身上,希望这仅有的一个孩子能延续自己的理想,达成自己没有达成的

13、目标。不注意因材施教,没有从孩子自身的特点出发,尽管制定了详尽的计划,但是由于缺乏针对性而使得执行效果不好。比如让一个热爱舞蹈的孩子去学美术,让一个擅长文学的孩子去攻数学等,虽然投入了很多的精力和金钱,但是并不为孩子所接受。一旦孩子没有达成目标,家长所表现出来的失落感让他们承受了巨大的精神压力,以至于产生厌学、自闭甚至更严重的心理问题,这种教育方式下的子女往往怀着一种对未来的抵触心理,一旦这种成长的压力超过了他们的承受能力,将会造成严重的心理问题。对于这样的问题最应该反思的就是家长,拔苗助长等一系列错误理念都是由于家长不注意与子女的沟通,或者不愿意转变自己的思想所导致的。出现这样的情况的时候应

14、该提供一定的民主空间,让孩子自由抉择,保持和老师的交流,发现孩子真正擅长的方向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方针。4 家长对子女过度干预,很多孩子不能自立工作繁忙的家长由于陪伴孩子的时间过少,所以大都尽可能的为子女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优渥的物质条件。还有一些独生子女是由祖辈来带的,他们在这种物质充足的环境中习惯了无条件的获取资源而忽略了自身的独立性,这样的孩子以后在社会上的独立生活能力将会遭受质疑。还有些家长处于代偿心理,事无巨细的关注子女,包括他们的社交状况和思想动向,甚至去查阅他们的日记等隐私。这些行为压缩了孩子的自由空间,尤其是现在孩子的人格觉醒都比较早,他们崇尚自由和独立,这样的行为容易让他们产生

15、逆反心理,进而发生连锁反应,导致学习兴趣下降,生活放纵等后果。这些不当的教育方式让子女在自尊和自由等方面感受到侵害,继而产生不安全感和压迫感。家长此时应适当的放出一点空间,在合理约束的范围内让子女拥有更多的自主空间,转变自己指挥者的角色,使用朋友或者引导者的身份,建立一个宽松民主却又不缺乏规范的生活环境。满足他们的正当需求,鼓励他们在生活中锻炼自己,提升生存能力。四、对策建议 (一) 是要加强对独生子女社会化教育 由于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自幼缺少小伙伴,多数时间生活在成人之间,所以,多数独生子女在许多方面的性格都不能很好地融合于社会之中。因此几乎所有的有关研究和专家都认为独生子女最明显的缺点

16、就是缺乏社会性。主要表现就是缺乏与周围人交往的能力;缺乏参与社会的能力;缺乏在社会环境中应变的能力。因此强化独生子女的社会化教育,是改善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方法之一,也是克服其在独生的环境中容易形成的弱点的重要途径和根本措施。要多给独生子女提供社会生活,孩子到二、三岁时就希望有儿童伙伴,独生子女这方面的要求就更强烈,希望进入他(她)们的“儿童社会”、“儿童世界”。如果得不到满足,孩子的性格就会变得孤僻、不合群。因此当孩子长到一定年龄的时候,就必须向孩子提供年龄接近的小朋友,给孩子提供他(她)们的社会生活。为此,可带孩子去串门,找其他小朋友玩耍;可带孩子到儿童乐园去游戏:也可尽早将孩子送进托儿所、幼儿园,让孩子去广交小朋友,扩大其社会交往。切不可把孩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