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第一次考试试题及答案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98074851 上传时间:2023-11-2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第一次考试试题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第一次考试试题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第一次考试试题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第一次考试试题及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第一次考试试题及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第一次考试试题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第一次考试试题及答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档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中学八年级(上)第一次测试语 文 试 题一、 基础积累与运用(22分)1.请给加点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写出汉字。(4分)危险裹挟( )生命呼xio( )而来,母性的天平容不得刹( )那摇摆。她挺身而出,接住生命,托住了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传统美德。她并不比我们高大,但那一刻,已经让我们yng ( ) 望。她,就是托举生命的最美妈妈吴菊萍。 2011“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2.请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 )(2分)A被誉为“最美司机”的吴斌,几十年如一日服务乘客,任劳任怨,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顶着肋骨被撞断和肝脏破裂的剧痛,停稳汽车,保障了乘

2、客的安全。B.这堂诗歌鉴赏课,语文老师匠心独运,以画配诗,诗画相得益彰,意蕴无穷。C.欧洲杯盛大开幕,各路绿茵豪强捉对厮杀,一时成为球迷们津津乐道的话题。D.这篇小说,人物个性鲜明,情节抑扬顿挫,语言幽默诙谐,让人只想先睹为快。3.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拾荒老娘”于化玲,9年来孤身一人在城市独自拾荒,供儿子读书。(删除“独自”)B他的晚年,仍然精力充沛,充满创作激情,留下了许多优秀作品。(把“他的晚年”改为“晚年的他”)C由于长江流域连续干旱,导致洞庭湖、鄱阳湖水面大面积缩小,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很大影响。(删除“给”) D有人认为央视“开心辞典”栏目将国学娱乐化,

3、有利于更多人研究和了解国学。(把“研究和了解”改为“了解和研究”)4.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8分)(1) ,大渡桥横铁索寒。(2) 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象春蚕在咀嚼桑叶, ,象山泉在呜咽, 。(3) ,夜泊秦淮近酒家。(4)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表明作者身闲志不闲,壮志不移的诗句是 , 。(5) 过零丁洋中,用带感情色彩的地名自然相对的诗句是 , 。5.下面句子中横线处衔接的合理得当的一项是( )(2分)人们喜爱竹子,因为它体现了一种美好的品格:它用淡薄豁达的胸襟面对自身的平凡朴实,它用感恩眷恋的情怀回报土地的宽厚无私, 。A它顽强执著地对抗着漫天雪

4、雨风霜的世界B它对抗世间的雪雨风霜总是那么顽强执着C它用顽强执著的精神对抗雪雨风霜的世界D它用顽强执著的精神抗击世间的雪雨风霜6.国庆节到了,班级要开展”祖国颂”的主题班会,由你担任主持人,为班会设计一段开场白,并请你根据所给的节目,在节目一和二之间设计一段生动的串连词。(4分)节目一:诗朗诵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作者 舒婷)节目二:歌曲走进新时代 (演唱者 张也)开场白: 串连词: 二现代文阅读(一)人的光芒(18分)听过苏联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的G大调第七交响曲,那激情澎湃的旋律震撼人心,让我经久难忘。这首曲子另有个别名叫列宁格勒交响曲,那是作曲家在1941年题献给当时被德军围困的列宁格

5、勒城的。列宁格勒保卫战是苏联卫国战争中的一个辉煌奇迹,这座城市被德国法西斯围困了整整900天,几乎弹尽粮绝,但全城的人宁死不屈,一直坚持到胜利之夜。在莫斯科胜利广场的纪念馆里,大型的壁画、瓦砾、旧枪弹一批战争遗物逼真地再现了列宁格勒保卫战的悲壮场面:黑压压的乌云,满天弥漫的浓厚的_(A.黑烟 B.硝烟),喷出火舌的枪炮,被敌人炮火击毁的建筑物,街头的陈尸,被战争烈焰烧焦的树的断身战争的残酷、压抑,以及比死亡更令人窒息的狰狞气氛是处在和平年代的人们所难以承受、不可想象的。有一排塑像可以传神地体现战争对人的摧残:一群身姿优美的人渐渐变形,柔软的线条变得笔直,再慢慢变得僵硬、锋利,最后,有关肉身的线

6、条统统消失了,人变形为石头一块一块的嶙峋之石。然而,发生在列宁格勒的反法西斯之战却从另一个角度颂扬了受战争摧残的人民:人民不泯,坚强高贵。当时的列宁格勒,在德军的炮火强攻下_(A.岿然不动 B.巍然挺立),敌军见久攻不下,就将其团团围住,切断外界弹药、口粮供给及与外界的一切运输、联络,意欲让这座孤城变为死城。整整900天,这个被战火毁得千疮百孔的城市破败不堪,食品紧缺,每一户一天只能得到125克黑面包的供应,满城都是蜷着身子的饥饿的人们;没有取暖的东西,在最寒冷的日子里,有个年轻女子拖着个小棺材在街头踯躇,棺材里躺着她病死的孩子,可是,没走多久,女子使冻僵在路边。我永远难忘陈设于墙上的那些启事

7、,那都是列宁格勒人在当时贴出的:卖首饰,卖房屋,卖值钱的家什,只为换取若干口粮和棉毯。人们力图活下去,力图抗争所处的逆境。在那样巨大、危急的战争阴影下,列宁格勒的人们仍没有放弃正常的有尊严的精神生活:剧院天天夜里开演,剧照贴在大街小巷,观众座无虚席;学校准时开学,上课铃声从不间断最令我久久不能平静的是列宁格勒的小女孩丹娘萨维契夫,一个小学生。_A_她原本有一个和睦幸福的大家庭,可是战争来了,她成了一个长着忧郁的大眼睛、头发由于营养不良而变得枯黄的战争儿童。她天天写日记,从不间断,慢慢地、执拗地记着法西斯的罪恶。丹娘萨雄契夫用她的小手写出了稚嫩的字迹:1月25日,爷爷死了;2月3日,伯伯死了;3

8、月1日,妈妈去世了她记着亲人们一个个地逝去的日子以及他们的死法,每天,每天,从不辍笔。后来,亲人们全死了,全存于她的日记里,她把他们好好地藏在里面。再后来,她的日记中断了,如同一段曲子,奏着奏着,突然停息了,那是因为,她也死了。_B_小姑娘丹娘萨维契夫弱小的不屈的灵魂发出了熠熠光芒。她的故事被人们传颂,使每一个对战争心怀软弱的人陡生了几许豪气。_C_7联系上下文,从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入横线处。(2分)(l)满天弥漫的浓厚的_(A.黑烟 B.硝烟)(2)当时的列宁格勒,在德军的炮火强攻下_(A.岿然不动 B.巍然挺立)8下面一句话,是从文中抽出来的,如果把它放回原文中去,应放在A、B、C三处

9、中的_处。(2分)她让人明白,人们不要战争,但不怕战争,人的光芒最终能够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包括战争。9为了颂扬饱受战争摧残的列宁格勒人民的精神,作者选取了四个典型事例,请分别用一句话概述四个典型事例。(8分)事例一:_ _ _ 事例二:_ _事例三:_ _ _ 事例四:_10文章题为“人的光芒”,阅读全文,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人的光芒。(3分)_ _ 11战争的历史与人类的历史一样久远,从远古战争中走来的现代人,依然没有走出战争的阴影。看到“战争”这两个字,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一个词或一个画面或某个人)为什么会首先想到它?用2030个字写出来。(3分)_ _ _ (二)流泪的蓑衣(12分)

10、 余君才 那件蓑衣,被我的父亲挂在老屋的土墙上。 土墙上有一截嵌入在泥里的木头,有些腐朽了,蓑衣就被挂在了土墙的木头上。蓑衣轻轻靠在土墙上,当夜晚的风吹穿过窗户,吹进老屋,蓑衣也就开始飘荡。而很长的时间里,在土墙的角落,蓑衣始终显得有些无趣和落寞。 已经很久了,蓑衣一直挂在那里,落满了灰尘与时光的碎片。它,好像被父亲遗忘了,被无情地挂在了土墙上。于是,蓑衣开始在一个下雨的夜里流泪了,它开始回忆起自己辉煌而又辛苦的一生。 它想,那应该是在很久远年代的一个雨天,有一个放牧的男子,荷蓑荷笠地走进了江南的细雨,或许是要去见一个想往已久的女子。而在唐朝风雨里,有一个诗人吟唱着这样的词句:“青箬笠,绿蓑衣

11、,斜风细雨不须归。”蓑衣想到自己的前生,心里一阵喜悦。但它更愿意回忆的是和我父亲相依为命的苦涩的日子。 那时候,父亲在农村,在春三月的细雨里,父亲牵着牛,戴着斗笠,披着蓑衣行走在田埂上。或者,父亲在冬水田里,赶着牛犁田。或者,在稻田里插秧,蓑衣紧紧地贴着父亲的脊背。蓑衣被冷漠了一个冬天,终于感受到了来自我父亲的温暖。于是感动的泪水顺着蓑衣流了下来,滴落在冬水田里。 多少个这样的雨天,蓑衣紧贴着我父亲的脊背,行走在田间地头。可以说,在农村,看见了蓑衣,就好像看见了辛苦劳作的父亲。蓑衣被雨水冲刷,棕榈的颜色渐渐的褪却,它是农忙时劳动的功臣。农忙之后,蓑衣,又被父亲挂在了老屋的土墙上。 蓑衣想着这些

12、昔日的事情,想着那些苦涩的日子,蓑衣躲在老屋的角落哭了。顺着土墙,有蓑衣哭泣的泪痕。但是,它万万没想到的是,我的父亲把它永远的挂在了乡下老屋的土墙上。 生活在乡下的父亲,终于被说服到城里和我们一起生活。父亲是在一个雨天离开乡村的,离开的时候,蓑衣高兴极了,以为父亲会和往日一样披上它,穿梭在细雨之中。但它失望了,它一直躲在那个角落,默默地等待我的父亲。 一转眼,父亲到城里已经生活了六年。那年回到乡下修缮老屋,才又看到父亲的蓑衣,像一件精致的蝴蝶标本,挂在土墙上,落满了厚厚的灰尘。这让我想起父亲披着蓑衣,在田间地头里辛勤劳作的日子。让我想起,父亲披着蓑衣,赶着牛从乡村的土路上回家的日子。让我想起,饭熟之后,在山坡上呼喊父亲,寻找那披着蓑衣的身影的日子。 但是,那件蓑衣,已经被父亲永远挂在了老屋的土墙上。但我相信,在每一个雨天,父亲都会想起那挂在土墙上默默流泪的蓑衣。 12.品味第三段中画线的句子,结合下文,看看蓑衣的“辉煌”主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