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心理咨询和高职德育互动机制的构建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98069594 上传时间:2022-11-0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心理咨询和高职德育互动机制的构建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浅析心理咨询和高职德育互动机制的构建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浅析心理咨询和高职德育互动机制的构建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析心理咨询和高职德育互动机制的构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心理咨询和高职德育互动机制的构建(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析心理咨询和高职德育互动机制的构建进步高职德育的实效性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文章主要从心理层面分析了制约高职德育实效性的因素,探究了如何将心理咨询融入高职德育过程中,构建心理咨询和高职德育的互动机制,并就详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对策,以期更好地促进高职大学生的成长和开展。心理咨询 高职德育 互动机制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开展获得了宏大的成就,但与此同时,郭美美事件、食品平安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也频频出现,某种程度上折射出了道德开展的严峻态势。社会矛盾的日益增多,社会竞争的日益剧烈,导致大学生承受的社会压力也日益加大,这些都给高校德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应对复杂的社会形势,如何处理好面

2、临的矛盾与困惑,如何进步大学生的道德素质,让他们安康成长,开展为社会有用的人才,是高职德育当前急需解决的难题。一、心理咨询与高职德育互动机制构建的必要性德育实效性是道德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高职德育实效性不高是长期存在的一个现实问题。原因是复杂多面的,下面笔者主要从心理层面出发,分析制约德育实效性的一些因素。首先,传统道德教育无视人性的复杂性,对独立人格的照顾严重缺乏。人格在心理学上指个性,在内涵上,心理学并无统一定义,这也说明了人性的复杂性。美国人格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在总结前人定义的根底上,对人格提出了较为全面的定义。A11pon指出:“人格是个体内部心身系统的动力组织,决定人的行为和思想的独

3、特性。独立人格强调独立的存在状态,假如一个人能正确认识自我、开展自我、成就自我,那么他的人格就是独立的、健全的。传统德育在道德的价值取向上,大多从社会需要的角度,强调秩序,强调标准,对独立人格的关注和培养关注严重缺乏。如今虽然积极响应素质教育,但长期以来的封闭化和功利化应试教育使德育功能受到极大限制,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与生俱来的个性和潜质。其次,传统道德教育无视道德情境的复杂性,对个体道德才能选择的培养很是欠缺。道德品行的形成离不开真实的生活情境,生活世界是道德教育立足的根基。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生活多样化,利益分配多元化,道德生活也日益复杂,人们对社会、人生、生活方式等方面的价值观念必然

4、会出现很多困惑和矛盾,培养学生道德选择的才能尤为重要。道德选择是自我进展价值判断,自觉、自主进展善恶取舍的才能,它强调的是个体的主体性,强调自我认知、自我判断、自我领悟、自我践行。高职学生只有具备这一才能,才能区分是非荣耻,才能顺利适应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传统德育在教学形式上,往往是单向的说教,重视向学生灌输整齐划一的规矩、标准,大多“你讲我听“你说我行,缺少对学生内心情感和价值诉求的关注,没有重视学生的话语权,导致外在的标准不能内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学生的道德精神层面和道德理论层面得不到真正开展。这也是知行脱节现象长期存在,德育实效性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值得一提的是,语言是人与外界进展信息交

5、换的重要介质,最能直接反映人的心理诉求。长期以来,传统德育教科书的文本语言过分强调逻辑的严密性,强调遣词的标准性,与生活语言特别是生动活泼、新奇有趣的网络语言形成极为鲜明的比照,这使得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青年学生对德育“板起面孔教训人的消极印象得不到改观。总之,为了进步高职德育的实效性,就必须探究一条新道路。正确的选择便是将心理咨询与高职德育结合起来,构建心理咨询和高职德育的互动机制。二、心理咨询与高职德育互动机制构建的过程德育和心理咨询在目的、内容、作用、任务、方法等方面都有差异,这只是静态意义的存在,在实际的情境中,强调两者的互动显然对进步德育的实效性更有意义。一个人假如没有心理的安康是不可

6、能成为一个道德安康和社会适应良好的人。所以,要改良高职德育工作,假如只是将心理咨询作为德育内容补充或者一种技术应用是远远不够的,应该从动态的角度构建心理咨询和德育的互动机制,在更深层次上实现两者的交融。1.理念上的照顾。理论是行动的蓝图,观念是行为的先导。关于什么是心理咨询,学术上说法不一。无论是哪个理论学派和哪种心理疗法,都需要对来访者本身予以尊重、关注和接纳,重视“咨访关系的建立。罗杰斯创立的人本疗法,与高职德育在理念上的照顾是不言而喻的。其根本假设是人类都是以成长为导向,朝着自我实现的方向前进。它强调如假设在来访者与咨询者之间建立起充满信任、接纳、开放和温暖特质的关系,来访者就有时机实现

7、自身成长的潜能而变得更加自由、更加遵守道德同时也更加富有人性。在高职院校从事德育工作,最紧要的是摒弃工具性的价值取向,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尊重每一名学生。罗杰斯说“每一个个体都存在于一个不断变化的经历世界中,他位于这一经历世界的中心,德育老师要在德育课堂上积极创设一种平等、真诚和开放的师生关系,关注和接纳每一个不同的个体,正视每个人的内心需要,重视独立人格的培养,鼓励学生表达真实自我,学会接纳自我,欣赏自我。诚如英国学者克莱夫贝尔所指言:“可以过上尽可能丰富而充实的生活, 即包含尽可能多的生动而高雅的内容的生活, 就是任何一位文明人渴望到达的目的。为了到达这个目的, 他必然会全面开展并充分

8、表达自我。而这一切, 只有学会如何考虑、如何感受、如何分辨、如何让自己的智慧自由讨论各种问题的人, 让自己的感情对各种刺激作出恰如其分的反响的人, 才能办到。因此,高职德育将目的定位于共同的德性成长对实现两者的互动具有根本性作用,优秀的老师与优秀的心理咨询师应该都不仅仅是学校教育出来的,而且是成长出来的。德育老师对各种心理咨询流派和心理疗法背后的哲学理念理解越深化,对德育工作的理解就越深化,才不至于在工作理论中将心理问题和思想品德问题混为一谈,才能不断推进德育工作的改良和创新。2.方法上的借鉴。在共同德性成长的理念指引下,德育老师要围绕着具有滋养特质的气氛的创造展开教学工作,让教学双方获得成长

9、的可能性。这就需要德育老师借鉴心理咨询的技术和方法,建立师生平等的对话机制,将德育课堂变成一个双向交往的流动过程,也是教学双方进展协商、沟通达至共识的过程。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选择网络上引起质疑和争议的一些道德事件和现象,设计一些开放式的提问,鼓励学生自由探究,从不同情境中体验自身情感,并以合适自我的方式去表达感受和观点。在此过程中,老师要认真倾听,积极关注对方,既关注其言语行为,也要关注其非言语行为,不仅能听出学生表达出来的信息,也能听出学生隐藏的情绪,继而能体验到他们身处的经历世界,做出恰当及时的反响。 老师自始至终的角色都应该是一个引导者、促进者。老师引导学生对其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

10、选择和行为等不断进展反思,澄清一些模糊或者不合理的道德观念,促进学生进步道德判断才能和道德选择才能,最终能选择合理的道德行为。必须指出的是,借鉴心理咨询的方法和技术运用到德育教育中,并不意味着保持“价值中立,即使在心理学理论界,是否有完全的“价值中立也是有争议的。在德育课堂中,老师主要是“价值引导者,在此意义上,心理咨询方法对我们更重要的启示就在于在引导学生认同主流价值观过程中要允许不同道德观点和价值取向呈现,对其保持包容、开放的态度。因为没有不同声音、不同观点的交汇和碰撞,德育课堂又会回到单向说教的老路上。只有在不同价值观的碰撞和激荡中,才能增强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3.语言上的交融

11、。如今不少高职院校都把心理安康教育纳入必修课范围,也可以说直接为德育与心理咨询的互动提供了契机。绝大多数心理安康课的教材内容丰富,如?心理学与人生?心理学与成长?等,有名言导读,有案例分析,有心理测试,有拓展阅读与训练等,语言贴近大学生实际,易于大学生承受。既可当教材,也可当生活指导手册。而统编的德育教材过分注重理论,形式单一,虽然可以通过老师课件、课外辅导书等途径在很大程度上弥补这一缺乏,但毕竟不如一本紧贴大学生实际的德育教材来得便捷和实用。为此,德育教材可借鉴心理安康课程的编写体系,每章内容有案例、有讨论、有拓展考虑和阅读等环节,融进心理咨询的语言甚至是生动的网络语言,展现本应具有亲和力的

12、“德育面孔,实现德育课程的生活化。当然在德育案例的选取上既要有典型性,也要有时效性,局部可从网络中选取,并且在讨论环节的设计上要让高职大学生多方位和多角度去认识一个事件、一个人物,能促进学生学会反思和内省,这一点非常重要。三、理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首先,要改变认知偏向,各级德育工作者特别是高职院校指导要理解心理咨询对德育的意义,重视心理咨询,重视德育工作的创新。其次,高职院校的办学目的是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而非流水线上的一个个部件,因此,在工作中,各级指导应予以重视,这样,各项管理工作才能走向标准化,各项政策措施才能落实到位。最后,加强心理咨询根本建立,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都要予以本质性的投入。高职院校还要加强心理卫生和心理咨询的普及工作,可以从课程设置、校园文化建立等方面入手,还应当多组织学生和老师走出课堂,参与社会理论,让群众多理解心理知识,防止将心理学庸俗化、功利化,从而建立起学校、家庭和社会相结合的支持网络。总之,构建心理咨询和高职德育的互动机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许多方面的努力。德育工作者有理由相信:将心理咨询的理念、方法乃至语言融入高职德育的过程中,实现心理咨询和高职德育的良性互动,这样高职大学生才可以成长为更加适应社会开展的有用人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