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大题试卷分析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98060490 上传时间:2022-08-1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大题试卷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第二大题试卷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二大题试卷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二大题试卷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二大题试卷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大题试卷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大题试卷分析(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04 学年徐汇区高三年级语文学习能力诊断题考点、补充答案及学生答题情况分析现代文阅读一、 2004 年地球生存报告(一)本大题考点分析及补充答案:这是一篇以说明为主的文章,与 2004 年秋考(关于报业情况的调查报告) 、2005 年春考(关于京剧发展的演讲稿) 的命题思路是相一致的, 主要考核学生对应用类文字的理解阅读。1、( 1)考点:对说明文相关知识的掌握。( 2)补充答案: 体现了统计数据的真实性/ 准确性, 或增加了统计数据的可信度/ 说服力,得2分。2、( 1)考点:对文中信息的筛选和整合能力。( 2)补充答案:只答“环境状况”/ “ 148 个国家的环境状况” ,得 1 分。

2、答“人类对地球造成的冲击”,得 1 分。答“自然资源的生态承载能力”,得1 分。3、( 1)考点:对文意的理解和语言概括表达能力。( 2)补充答案:生态超负 / 生态超载 / 生态失衡 , 得 2 分。生态超标 / 生态超重 / 生态重负 / 生态失重 / 生态失控 / 生态失调 / 生态危机 / 地球超载 / 地球超负荷 / 地球不堪生态足迹重负/ 地球不堪重负, 已体力超支,得1 分。生态超负荷 / 生态大脚 / 生态大嘴 / 生态黑手 / 生态杀手 / 生态越轨 / 生态侵略 / 生态膨胀 / 人类生态足迹过度扩张/ 人类生态足迹已超过地球生态面积 / 大脚丫撑破了小鞋子/ 大象站在了一

3、颗石子上等,得0 分。4、( 1)考点:对文中信息的筛选和整合能力。( 2)补充答案: 把“物质生活水平高”与“自然资源的过渡开采使用”合在一起写,另一条写了多余信息,得 3 分。一条写“物质生活水平较高的国家或地区”;另一条写“物质生活水平较低的国家或地区”,是同一角度的两个方面,得2 分。照抄原文句子或简单重复报告内容,未得出结论, 得 0 分。只写中国的环境情况,得0 分。5、考点:对文中重要信息的理解以及理清文脉、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6、( 1)考点:归纳文章要点及文字表达能力。( 2)采分点:内容 3 分人口数量多,得1 分;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快速,得1分;对资源需求量也将不断增长

4、,得1 分。表达1 分。1(二)本大题学生存在的问题及分析:1、 错别字多。例如:可性(信)度、权威信(性)、数剧(据)、公倾(顷)、复合(负荷)、富欲(裕)等。2、 缺乏筛选和整合信息的能力。动辄机械地、不管三七二十一照抄文中的句子。尤以第 2 题和第 4 题为甚。3、 审题不完整或不仔细。答非所问,对出题意图理解不清、把握不准。如第3 题,仔细审题会发现有2 个要求:(1)对内容的理解“超过”; (2) 对形式的限定“模仿的命名” 。再如第6 题,有些学生照抄文中第13 段全段文字,这实际上是未注意到题干中的“中国”二字。4、 表达能力不强。有些学生可能审题清了,理解也正确了,却苦于语言积

5、累贫乏,找不到恰当的词语表达。如第3 题,表述为“生态越轨”、“生态膨胀”等。再如第6 题,在稍长的文字表答题中出现有歧义、成分残缺不成句、表述不清等情况。二、金字塔感言本大题考点分析及补充答案:7、( 1)考点:理解文句含义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2)补充答案:把文本第二段一、二行有关句子整合成:出自人类之手的最伟大的建筑物,却是一堆巨石加一副枯骨。得2 分。以下两种情况得0 分: 审题能力欠缺,只关注“金字塔”三字,答成:金字塔仅仅是当时王者的虚荣和骄狂。理解不到位, 答成:哲人认为世人不管多努力,万事到头终为空。( 3)答题情况:答题准确率较高,八成以上同学得2 分。( 4)答题提示:对文

6、句的理解不能离开语境,不能游离于文本全文;注意审题。8、( 1)考点:总体把握文意及诠释文中关键句子的能力。( 2)采分点:题干中的关键词是“不复存在”、“一切”和“坟墓” ,文中的“坟墓”象征了所有已不复存在的民族留给后人的,供后人缅怀、 追忆的, 以任何形式存在的有影响有价值的东西,包括具象的和抽象的。采分点关键词是:不复存在的民族;以任何形式存在供后人缅怀的东西。( 3)补充答案:得 2 分:民族虽不存在了,但它创造的精神和文明却依旧可以靠各式各样的“坟墓”垂垂永久,彪炳史册。得 1 分:任何民族都有各自的文化, 有些民族虽已灭亡, 但全用坟墓把他们的文化留传下来了。得 0 分:一个民族

7、一旦灭亡消失, 其所创造的文明将不复存在, 不管它的形式如何都没有任何意义了。 (对关键词“坟墓”理解恰好相反)( 4)答题情况:得 1 分的居多。原因有二:主要是没有根据语境理解句意,或是理解得不通透;其次是表述不到位。2( 5)答题提示: 对关键词和关键句一定要据全文来理解,遵照客观化原则,遵循文本的意思。9、( 1)考点:对写作技法表达作用的把握,对文本的准确理解。( 2)采分点:两点各 2 分。第 2 点答到相关意思就给分。( 3)答题情况:按一般写作技法是,举例是用来支撑观点的,那么此事例的上或下句就是作者的观点。 题干要求答出两点作用, 事例上文作者表述完整, 所以第1 点答对的同

8、学九成以上,第 2 点需要结合文本全文来理解并用自己语言表述,得分的同学很少,得2 分的更少。从全文看,作者对留下金字塔的民族是持肯定态度的,且文中有关键句“更能体味各种生趣”,其实此例深层含义就是含蓄表达这种肯定观点。 例第 2 点,很多同学仍旧抄写第四段的倒数一、二行,没有理解作者举例目的,也没有整合信息的习惯。( 4)答题提示:举例是手段,应该理解作者观点来答题;其实是学会整合信息,用自己语言表述。10、( 1)考点:对关键词的理解能力、语言表述能力。( 2)采分点:关键词“战胜时间”的前句是“以筑造陵墓来”,根据语境即是考量筑造陵墓的目的或是意义。( 3)补充答案:让金字塔承载的文化、

9、精神永存于世,或恒久,或彪炳史册。( 4)答题情况: 得 1 分的居多。 或表述不准确, 或画蛇添足, 或抄写这句话的下半分句。( 5)答题提示:答关键词的句意,一般按照从词本义到语境义的原则答。11、( 1)考点:整体把握文意,根据题干要求筛选信息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2)采分点:为便于操作,批卷时换成内容得分点5 分,语言分1 分。( 3)补充答案: 文本第五段的第三行句子 “以筑造陵墓来战胜时间, 让后人习尚、 律法,世世代代站在灵柩前为之心折” 。( 4)答题情况:大多数同学能答到四点以上。( 5)答题提示:依据全文理解,如无字数限制,多答益善。12、( 1)考点:审题能力、对作者观点

10、的把握能力。( 2)采分点和补充答案:赞赏、赞美、赞叹,得2 分;欣赏、心折,得1 分。( 3)答题情况:有一半同学能答对。问题:审题有误:不从“感”的角度答题,却对金字塔进行评价:伟大、功业,不给分。或答两个词以上,或是一句话:自可算作一桩功业,不给分。对作者观点把握不准确:觉悟、威严,感叹,不给分。( 4)答题提示:注重审题。13、( 1)考点:把握文意的能力。( 2)答题情况:有六成左右同学答对。第二项B 选用了原文的一个句子,而此句恰恰是以与作者观点相左的一句话,此项干扰了部分同学的选择。( 3)答题提示:选择题要符合客观化原则,注意选项的表述是否与作者观点一致。14、( 1)考点:人

11、文素养及语言表述能力。3( 2)采分点:另举一例给1 分,理由充分给2 分,语言表述有层次、有逻辑性的给1 分。( 3)答题情况:大部分同学对题意的理解准确,举的例子都符合题干对“宏观的建筑”的要求,例长城、故宫、布达拉宫、乐山大佛、苏州园林、天安门、泰陵姬、比萨斜塔等著名建筑,一般能得3 分。存在问题有:审题有误,例举金字塔,不是另举一例的,得0 分。理由不充分,由于字量少不足以阐述理由。如:例举了比萨斜塔,可能对此并不十分了解,只写了一句:“比萨斜塔因为它的斜而闻名于世。”得 2 分。理由尚充分,但表述缺乏层次,得3 分。( 4)满分示例:中国的万里长城,它横亘中华大地,外观宏伟壮观。这座

12、浩瀚巨大的工程,跨越时空,凝聚了华夏儿女的心血和智慧,显示了中华民族坚毅、刚强、不屈的气魄和精神,让我们看到“众志成城”的人类力量一定成创造一个个神话奇迹。 (从建筑的美学意义再谈到其承载的文化意义,语言简洁,流畅)文言文阅读三、名句填空(略)四、诗歌鉴赏(一)本大题考点分析及补充答案:16、( 1)考点:对诗歌类别的判断能力。( 2)补充答案: 诗歌的分类标准较多,就 “内容 ”而言更是众说纷纭。最为传统的说法是:“诗歌按表达方式或者说按内容有无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分,诗歌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或直截了当地认为“按内容分,可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我们认为传统的说法比较笼统,且更侧

13、重于“表达方式 ”,对诗歌 “内容 ”的揭示不足。 我们认为中国古代诗歌若按“内容 ”划分,应该是具体的,可分为山水田园诗、边塞诗、咏怀诗、咏史诗、咏物诗、闺怨诗、宫怨诗、爱情诗等,甚至可以细化到咏柳诗、伤(惜)春诗等,但前提是它必须在诗歌创作历程中具有典型性,对它的指称已形成了定论。基于以上观点, 我们认为此题的答案可以是咏物诗,也可以是伤 (惜)春诗。17、( 1)考点:对诗歌的修辞手法与诗句中所蕴含的情感的理解体悟能力。( 2)补充答案:南园(其一)中以园中春花的艳丽和花木凋零的结果形成对比,借以抒发个人感慨。两分的得分点在于“艳丽”和“凋零” 。如果学生引用诗句也可以,得分点在于“开”

14、和“落” ,较好的回答是“花枝草蔓开”和“日暮嫣香落” 。引“小白长红越女腮”不给分( “小白长红”指白花少,红花多, 其韵致正如 “越女腮”),与第三句未形成同一层面的对比关系,4引“可怜日暮嫣香落”也不能给分,此处应该填的是场景描写的句子,前后应体现事物特征的对比,“可怜” 二字凸现的是情感。其他的答案若能抓住事物前后对比的特征,表达合理都给分:如“花开”与“花落”。南园(其五)首句中的 “何不” 二字极富表现力,强调了反诘的语气,增强了诗句传情达意的力量,从中我们可读出诗人面对烽火连天、战乱不已的局面,焦急万分,恨不得身佩宝刀,奔赴沙场,保卫家国的感情。答案应突出诗人这种想驰骋疆场建功立业的情感,表述中触及“爱国”“报效祖国” “建立功业”的就可给分。泛泛而谈“高昂”“昂扬”未提及情怀的具体内容的不给分;虽然理解到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