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用)2015-2016学年高一语文素材:2.5《杜甫诗三汇总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98050910 上传时间:2022-09-02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用)2015-2016学年高一语文素材:2.5《杜甫诗三汇总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公用)2015-2016学年高一语文素材:2.5《杜甫诗三汇总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公用)2015-2016学年高一语文素材:2.5《杜甫诗三汇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用)2015-2016学年高一语文素材:2.5《杜甫诗三汇总(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登高壮观天地心一一古代登览诗品读我喜欢这样三句话:“没有比双脚更长远的道路”,“没有比心灵更宽阔的天空”,“没有 比生命更高峻的山峰”,只要生命存在,只要激情奔涌,只要精神飞扬,奇迹就可以在天地 间熠熠生辉,这是我品读古代登览诗的总体印象,在我看来,登览诗从来就不仅仅是写一种心力交瘁的形体攀登, 它更多功能是展示一种挑战极限,超越自我的激情人生, 张扬一种至大至刚、雄劲超迈的人生态度,暗示一种沉潜内敛,蓄势待发的智慧生存。下面我挑选几首光照千古,洞彻人生的登览诗,稍加品析,以飨读者。首先要提到的是杜甫的 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此入归鸟。会当凌

2、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杜甫在血气方刚、意气风发的二十四岁时写的言志诗。 前六句多角度、多侧而烘染泰山的高峻雄伟。 泰山之南为鲁,泰山 之北为齐,齐鲁两国同为古代大国, 纵然站在两大国的国境之外还能望见拔地通天、青翠逼人的泰山,这是以距离之遥远烘托泰山之高峻。泰山向日为阳,泰山背日为阴,向阳一面丽 日晴空,犹如拂晓,背阳一面日色昏暗,犹如黄昏,同为泰山,阴阳昏晓,判若两季,这是 以天色之多变来烘托泰山巍峨。山中云气升腾,层出不穷,令人心胸为之荡漾、;傍晚归鸟投林,暮霭沉沉,令人目断神迷。这是以诗人的感受来烘托泰山之神奇,经过前面铺六句的层层铺垫、渲染,一座高耸入云,神奇秀丽的泰山就巍然耸立在读

3、者面前。结尾两句抒情言志,画龙点睛,面对高接云天的泰山,面对铺天盖地的青翠,面对广阔神奇的空间,诗人忽 发奇想,神采飞扬,我一定要登临绝顶, 居高远眺,领会那群峰如芥,江河入怀的神奇美好。 结尾这两句诗写得极富生发性和象征意义。它含蓄地揭示出青年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 自信满满,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结合前面六句来思考,不难发现,前面的写景是为后面的言志作陪衬,泰山越是高峻雄奇, 诗人的雄心壮志就越见气吞山河。青年杜甫身处一个令人振奋的盛唐时代, 他心里一定涌满了蓬蓬勃勃的激情,躁动不安的激情,他不满足,虽然依然不足以容纳他心中汹涌的热情,尽,去见山外之山,天外之天。诗人的精 诗人所表现的

4、生命境界,是无限开阔而在那里漂泊了三年。 羁客的怨思,浪子的不一定知道为什么不满足; 他似乎觉得眼前的空间, 管他的视线已达到了天地尽头,诗人还要“凌绝顶” 神空间由泰山延伸到天地之外的无限宇宙大化空间, 无止域,无限向上而无止息的境界。宋代有个诗人名叫萧德藻,被贬谪到古夜郎, 酸辛,他的人生前程一片苍茫,这年秋天,他来到了洞庭湖,八百里洞庭的湖光山色,辽阔 高爽的秋天秋水,让诗人感到一种久违的精神愉悦,那些怨思苦恨,纷纷退去。诗人泛舟湖 上,欣赏白鹭翩翩飞舞; 捕捉诗意点点灵光, 远眺湖水尽头的隐隐青山,感受心胸无限的豪 情逸兴。这时,诗人忽然感觉到勃勃意兴难以平复,他索性弃舟登岸,要登上那

5、千古名楼, 要高瞻远瞩,获取一个更广大、更开阔的心灵空间,他的登岳阳楼诗后半部分这样写道:“得句鹭飞处,看山天尽头。犹嫌未奇绝,更上岳阳缕。”白鹭翻飞,碧波辽阔,水天相接,苍茫无际,如此视域高远、胸襟阔迈的空间,诗人“犹嫌”不够“奇绝”,他要“更上”名楼,去领略那无止无尽,无限自由的精神空间,这份不满足,不停止的追求来得很自然,展 示了诗人鼓舞生命风帆, 张扬自由大旗的人生豪情, 特别是对于一个饱受贬谪之苦的浪子来 说,这份心灵的自由和搏击人生的姿态更显得弥足珍贵。岳阳楼是一道亮丽的生命风景线, 登岳阳楼是一种冲破枷锁,追求自由的生命姿态。欧阳修写过一首登山的诗中峰:“望望不可到,行行何屈盘。

6、一径林杪出,千岩云下 看。烟岚半明灭,落照在峰端。”全诗描写了登山行程的两个阶段,前一段是峰高路险,遥 不可及,令人望而生畏, 侧重突出山路的艰险曲折;后一段是描绘脚踏山顶云端,俯瞰落照诸峰的情景,千岩万壑,云雾缭绕,千峰万岭,落日辉映,眼前呈现出一幅烟岚弥漫、明灭闪烁的绚丽图景,由此可见诗人心胸的轻快与开阔,当初登山的艰辛与逼仄现在一扫而光。 两个阶段构成了一次诗人从形体到生命的完整攀登,其间贯穿着一股不断攀登, 不断超越的力量。空间由羊肠小径、暗无天日的阴森窄狭到绝顶远眺、天高地阔的辽远高迈,不仅显示了情感体验的奇妙变化, 更有一份高昂搏击的人生意志和刚健进取的生命激情。登览诗的深刻正在于

7、它不仅仅展示一种生命形体的强筋健骨,它更蕴含着一种生命意志的超越和飞升, 而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明代民族英雄于谦,一生赤胆忠心,“铁石犹存死后心”,为国鞠躬尽瘁,他出任山西巡 抚时,写过一首上太行诗:“西风落日草斑斑,云薄秋容鸟独还。两鬃霜华千里客,马蹄又上太行山。”西风劲草,落日暮云,高天归鸟,何等苍茫、壮阔的境界。我们不仅看到 了巍巍太行的寥廓景象,我们不仅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壮阔所透露出来的诗人阔大的胸襟;我们更由末尾一句,看到了诗人立马太行, 雄视千里的英雄形象, 感受到了他两鬃霜华却壮心 不已,辗转千里却生命不衰的烈士情怀。金刚烈火方见铁骨铮铮,苍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于谦在这

8、首诗里给我们展示了一种挑战困难,纵情高歌的人生豪情。壮哉斯文!清代诗人刘源禄登崂山,观胜景,写过一首华楼诗:“山下烟霞山上楼,丹梯蹑足小勾留。置身已在烟霞上,还有烟霞最上头。”这首登览诗不同于以上几首,以生命激情、精神意志和心灵自由取胜,它呈现的是一种通透豁达的智慧形态,在这一形态里,激情的奔涌,意志的扩张,精神的澎胀,都沉潜下来,诗人用诗心慧眼拈出自然山水的一角,作理智 的观照和知性的反省。本诗的最后两句以云烟霞态暗示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人生哲理,成为生动形象的人生格言。唐代大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也是触景悟理的登览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此诗精神与哲理并重,哲理是登高才能望远,人生就是一次又一次攀登、超越的过程;精神由意象萌生,白日由东向西运行不息, 黄河由西向东奔流不止, 这是宇宙自然的活力, 同时也是诗人积极进取的人生精神的物化写 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