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方案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98032505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 页数:44 大小:4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方案(4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质量保证与质量限制方案第一部分任务与目标1. 监测数据质量目标的确定1.1 质量保证和质量限制的目标通常确定为:精密度、精确度、代表性、可比性 和完整性。精确性表示测量值与实际值的一样程度;精密性表示多次重复测定同 一样品的分散程度;代表性表示在空间和时间分布上,所采样品反映总体真实状 况的程度。不仅要求各试验室之间对同一样品的监测结果相互可比,也要求同一 试验室分析相同样品的监测结果可比,实现时间、空间上的可比性,并实现国际 间、行业间数据的一样性;完整性表示取得有效监测资料的总量满意预期要求的 程度或表示相关资料收集的完整性。1.2 质量保证和质量限制必需贯穿环境监测的全过程,即布点与采样

2、、预处理与 样品分析、数据处理、监测结果的综合分析与评价等环节。表1 描述了各个环节 与监测数据质量目标的影响关系。表 1各环节对监测数据质量目标的影响监测环节主要限制因素主要影响的目标布点系统1.监测目标2.监测点位、点数代表性、可比性、完整性采样系统1.采样次数或采样频率2.采样仪器技术、方法精确度、代表性、可比性、 完整性运贮系统1.样品的运输2.样品保存精确度分析测试系统1.样品的预处理2.分析方法精确度、精密度、检测范围限制3.分析人员素养及试验室的质量限制精密度、精确度、可比性、 完整性数据处理系统1.资料整理、处理及精度检验2.资料分布、分类管理制度的限制精确度、可比性、完整性综

3、合评价系统1.信息量的限制2.结果的表述及缘由分析、对策精确度、代表性、可比性、 完整性2. 工作支配的制订2.1 监测数据的质量目标一旦确定后,便可编写具体的工作支配,支配应针对以下问题赐予明确的规定: 试验设计 组织机构 试验器材的打算 分析测试 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评价 数据质量的评价3. 质量限制指标体系 为了完善全程质量保证和质量限制的体系和制度,必需建立质量限制指标体系,即评价室内和室间质控效果的量化指标,例如,工作曲线质控指标及评价方 法、空白试验质控指标及评价方法、平行双样质控指标及评价方法、标准样品和 质控样品质控指标及评价方法、加标回收试验质控指标及评价方法等。4. 质量管理体

4、系的建立、计量认证和试验室认可 质量保证(QA)和质量限制(QC)是贯穿环境监测全过程的技术手段和管理程序,其目的也是为了出具“五性”的环境监测数据。为了更好的实现全面质量 管理,使质量保证和质量限制的作用得到最大的发挥,刻不待时的须要建立相应 的质量管理体系,并进行计量认证和试验室认可,从而使监测数据具有法律作用 。 依据试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或/和检测和校准试验室实力认可准则(CNAS-CL01:2006)(等同采纳 ISO/IEC 17025:2005)建立相应的质量管理体系 ,并以此体系进行计量认证和试验室认可,使整个环境监测工作在质量管理体系的 限制下高效、规范的运作。其次部分质量保

5、证(QA)与质量限制(QC)第一章地表水和废水监测1.1 监测人员 监测人员必需经过相应的培训,具备扎实的环境监测基础理论和专业学问;正确娴熟地驾驭环境监测中操作技术和质量限制程序;熟知有关环境监测管理的法规、标准和规定;学习和了解国内外环境监测新技术,新方法;并依据环境 监测人员持证上岗考核制度的要求持证上岗。持有合格证的人员,方能从事相 应的监测工作;未取得合格证者(如新调入人员、工作岗位变动人员等),只能 在持证人员的指导下开展工作,监测质量由持证人员负责。1.2 监测仪器与设备 仪器设备的检定与校准 属于国家强制检定的仪器设备,应依法送有资质的计量检定机构进行检定,并在检定有效期内运用

6、(一般依据相应仪器的检定规程规定的周期进行检定,实 验室须有相应的检定支配);属于非强制检定的仪器设备应依据相应的校准方法 自行校准或核查,或送有资质的计量检定(校准)机构进行校准,校准合格并在 有效期内运用。未按规定检定或校准的仪器设备不得运用。 仪器设备的核查与维护试验室须制定仪器设备的期间核查支配(期间核查一般 1 年至少进行一次, 或两次检定(校准)周期之间至少进行一次),并按支配进行核查,保持在用仪 器设备校准(检定)状态的置信度。期间核查可参考相应的检定或校准规程进行 , 也可自行制定相关的核查方法。仪器设备应定期进行校验和维护(如天平的零点,灵敏性和示值变动性;分光光度计的波长精

7、确性、灵敏度和比色皿成套性;pH 计的示值总误差;以及 仪器调整性误差,应参照有关计量检定规程定期校验),应制定仪器设备管理程 序和相应的操作规程(必要时),并依据操作规程(运用说明书)进行操作运用, 运用过程中作好相应的记录,保证仪器设备处于完好状态。每台仪器设备都必需 有特地的责任人进行管理,责任人应有监督仪器设备操作规范性的权利和义务。 质控检查每两个月(周期可由试验室依据实际状况自行制定)由质控部(质控室)进 行现场抽查仪器设备的存放、运用及保管等状况。检查仪器设备运行是否正常, 是否按规范进行操作运用,运用记录是否真实规范。每季度由质控部(质控室) 对仪器设备期间核查状况进行抽查,确

8、认核查用标准物质有效,核查方法是否符 合相关标准或规程的要求。1.3 工况核查 运行状况核查 运行状况核查时,应记录企业生产和环保治理设施运行状况。监测现场应保证两名以上工作人员共同确认生产状况,必要时与企业人员一 同确认。 能耗核查.1 核查用水量和排水量 核实企业总排水量时,应记录企业一个季度(月)内生产支配、实际生产量和当日生产量。对供水有计量装置的企业,应查看水表,记录用水量;无计量装 置的企业,记录簇新水水泵流量及水泵运行时间,计算用水量。当企业实际用水 量与供应用水量不符时,应现场核实并订正。.2 核查产量及能耗 记录能源(电、煤、油等)、生产原料消耗状况,记录企业单位产品能耗及产

9、量,核查企业在监测时的生产负荷。当企业实际消耗与核算能耗不符时,应当 场查明缘由,刚好记录正确信息。1.4 样品采集 监测项目地表水监测项目依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6.1 和当地 地表水实际状况予以确定。废水监测项目执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及有关行业水污 染物排放标准(有地方标准的执行相应的地方标准)。 监测点位.1 地表水监测断面、点位参照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 91-2002)4.1 的相关要求执行。.2 废水监测断面、点位参照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 91-2002)5.1 的要求执行。 含第一类污染物的污水,不分行业

10、和污水排放方式,也不分受纳水体的功能类别,一律在车间或车间排放口采样。废水采样点位一般设在排污单位外排口。原则上外排口应设置在厂界外,如设置于厂界内,溢流口及事故口排水处必需能够纳入采样点位排水中。采样口若为多个企业共用,则采样点应设在其它企业排放污水未汇合处。若一个企业有多 个排口,则应对多个排口同时采样并测流量,汇总各排口总量。如需对废水处理 设施监测,应在各种废水处理设施入口和总排口设置采样点。当有多个入口时, 应对全部入口进行监测。采样前应检查并确定采样点符合规范化设置要求,并按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 91-2002) 和5.1.3 的规定执行采 样点登记与管理。采样记录中

11、应具体记录采样点位具体位置,绘制采样点位图 。 监测断面及位置一般为:当水深大于 1 米时,应在表层下1/4深度处采样; 水深小于或等于1 米时,在水深的1/2 处采样。对含石油类和动植物油的工业废 水,一般采集水面下1015 厘米处的乳化油水样。在排水管道或渠道中流淌的 废水,由于管壁的滞留作用,同一断面的不同部位流速和浓度都有可能互不相同, 采样位置应靠近采样断面的中心并符合水污染物排放总量监测技术规范( HJ/T922002)中的要求。 监测频次地表水监测频次依据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 912002) 和当地地表水实际状况予以确定。废水监测频次参照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

12、J/T 91-2002)中 的要求执行,污染源废水监督性监测每季度不少于 1 次。 采样器具的要求.1 采样器具 采样器具应能够标记采样深度。采样器的材质和结构应符合水质采样技术指导( GB 12998-91)中的相关规定。.2 采样器具的清洗 采样器具的清洗按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 91-2002)中.1 的要求执行。.2 采样容器的抽检 采样人员定期抽检采样容器并记录,质控人员随机核查。每批采样容器抽取3%,检测其待测项目(不包括溶解氧、生化需氧量、细菌等特殊项目)能否检出 。存在检出,可依据该项目的分析精度要求确定是否合格。一旦确定为不合格,应马上对采样瓶来源及清洗状况进行调

13、查,找出缘由,赐予订正。每次抽检数量不得少于5 个。 样品采集、保存、运输和记录 样品采集应符合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 91-2002)(地表水)、(废水) 的规定。采样现场质量保证措施应符合水污染物 排放总量监测技术规范(HJ/T 92-2002)9.2 的规定。样品的保存、运输和记 录应符合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地表水)、.4(地表水)、5.2.3 (废水)的规定。其中在分时间单元采集样品时,测定pH值、COD、BOD5、DO、硫化物、油类、 有机物、余氯、粪大肠菌群、悬浮物、放射性等项目的样品,不能混合,只能单 独采样。测定悬浮物、BOD5、硫化物、油类、余氯的水样不能分

14、样,必需全部用于测 定。1.5 试验室的基础条件 试验室测试基本条件应符合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 91-2002)中11.5 的规定,同一试验室内不得支配对测试项目有干扰的其它项目的 分析。 试验用水参照分析试验室用水规格和试验方法(GB/T 6682-1992)和相关标准、规范进行制取和检验,具体要求如下:.1 外观 分析试验室用水目视视察应为无色透亮的液体。.2 级别 分析试验室用水的原水应为饮用水或适当纯度的水。分析试验室用水共分为一级水、二级水和三级水三个级别。(1)一级水 一级水用于有严格要求的分析试验,包括对颗粒有要求的试验。如高压液相色谱分析用水。一级水可用二级水经过

15、石英设备蒸馏或离子交换混合床处理后, 再经0.2 um微孔滤膜过滤来制取。(2)二级水二级水用于无机痕量分析等试验,如原子汲取光谱分析用水。二级水可用多次蒸馏或离子交换等方法制取。(3)三级水 三级水用干一般化学分析试验。三级水可用蒸馏或离子交换等方法制取。.3 技术要求 分析试验室用水应符合表2所列规格:表2分析试验室用水的技术要求名称一级二级三级pH值范围(25)5.07.5电导率范围(25), mS/m0.11.05.0可氧化物质(以 O计 ),mg/L0.080.40吸光度(254nm,1cm光程)0.0010.01蒸发残渣(1052), mg/L1.02.0可溶性硅(以SiO2计 ),mg/L0.010.02.4 特殊要求的试验用水 对有特殊要求的试验用水,常须要运用相应的技术条件处理和检验,如无氯水、无氨水、无酚水等可参照水和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