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途径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98032131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4.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途径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途径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途径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途径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途径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途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途径(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为建立职教大省建言献策-.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实施的有效途径内容摘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现阶段我国高职教育改革和开展的根本方向,也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切入点。高职院校要开展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就必须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落实党的职教政策;效劳地方经济和行业经济,选择适宜的工学结合模式;以企业、行业为中心,企业专家参与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实现专业的动态设置与调整;加强实训基地建立;采取“内培外引,专兼结合的方式,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立;建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长效机制。关键词: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有效途径工学结合是培

2、养技术型、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一种教育模式。它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以校企合作为载体,把课堂学习和工作实践严密结合起来的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是高职教育的一种重要培养模式。以效劳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工学结合的开展道路是高职教育开展的根本定位和必由之路。因此,深入探索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并加以推广实施是非常必要的。一、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落实党的职教政策。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外表看来是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的事,其实这里面政府起着关键作用。因为工学结合模式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I、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做到这些最根本的是要有实验实

3、训条件。由于高职院校成立的历史比拟短,经济实力薄弱.教学根底设施简单落后,多数学校没有校办工基金工程: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研究,2010年度XX高校省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工程,编号2010sk630-.wordzl.厂,学生实验实训条件差。在政府投入严重缺乏的情况下,学校依靠自身解决不了学生实习实训问题,就要求助社会、求助企业,而要调动社会的积极性,离不开政府。如何发挥政府的“主导和“统筹作用,首先,地方政府要切实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职业教育的社会重任,加大资金投入,有方案地支持高职院校更新教学设施,建立专业实训基地,完善实习设施及条件。及时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调动企业参加工学结合、支持高

4、等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明确企业在职业教育方面的责任和制定鼓励企业参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相应的优惠政策,如细化免税政策、经费补贴政策等,明确税收优惠或给予经费补贴的行业企业的X围、优惠幅度或补贴标准、执行时间、协调督办机构等,在经济方面提高企业的参与积极性。统筹资源、统筹政策、统筹资金,扶植职业教育。其次,作为学校,要主动与地方政府沟通,加强与政府有关部门的联系,争得他们的理解与支持,同时要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以奉献取得政府支持。学校要把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认真总结多向上级主管部门反映,共商落实党和国家的职教政策之策,完善管理体制和有效的运行机制。第三,要努力营造企业成为工学结合主体的环境

5、。学校和企业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两个并列的主体,政府应帮助学校选择市场需求大、机制灵活、效益突出的企业作为高职教育的实训基地,并给予各方面的支持。二、效劳地方经济和行业经济,选择适宜的工学结合模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国际职教界公认的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纵观当今世界,兴旺国家职业教育较为成功的工学结合模式有英国的“XX治教育、美国的“合作教育、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日本的“产学合作教育、澳大利亚的“TAFE教育等等,而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较为流行的工学结合模式有:订单培养、“2+l分段、学工交替、工程驱动、双向生培养、顶岗实习、校企融合等等。每一种模式的背后都有其各自特有的环境和条件,作为

6、高职院校,应立足本地经济,结合其优势特点设置特色专业为目的,培养目标定位要准确,调整和设置相应的专业,聘请企业、行业、协会以及高校的专家学者共同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对专业人才需求信息、专业技术开展状况、培养目标、专业定位、教学方案制定和课程设置进展科学论证,并根据专业特色和培养目标选择适合自身开展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三、以企业、行业为中心,企业专家参与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实现专业的动态设置与调整。从教育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入手,把企业岗位、技能要求与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课程教学的组织实施有效地结合起来。让企业由配角变成主角,参与到学校的教学、管理和决策。紧贴社会经济

7、需求,校企共建专业。根据行业、企业需求开设或调整专业,让行业、企业共同参与制订专业开展规划、人才培养方案等。首先,成立由政府相关部门、院校、行业企业等主办者组建的地区工学结合方面的专业建立指导委员会,负责向政府提供咨询和建议,加强对本地区的指导和监视,促进院校与企业的交流和对话,确保工学结合的质量和广泛的社会意义,以此推开工学结合的推广与完wordzl.善。深入了解企业的需求,企业专家以专业建立指导委员会成员的身份共同设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打工实习方案,校企共同制定在实习期间需要开设的相关课程大纲。从行业开展及职业岗位群的角度对人才的知识构造、工作能力及素质要求发表建议和意见,使人才培养

8、方案既符合教育规律,又兼顾产业运作规律,将培养目标与生产实际结合起来,制订出符合高职教育规律的人才培养方案。其次,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加快课程改革和教材编写的步伐,实现从传统的以学校和课程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向工学结合模式转变。教材的编写不能由学校教师单独编写,高职院校应根据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与企业实践专家、课程专家一起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编写要以行业制定的职业能力标准和国家统一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制度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及可持续开展能力为出发点,把岗位职业能力标准作为教学核心内容,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与生产实际严密结合的核心课程和实训教材,并根

9、据产业需求、就业市场信息和岗位技能要求组建课程群。当然教材是否全部按工程教学编写也要根据各地实际和目前的条件是否具备,但有一点,教材无论如何编写,其内容既要有校内的理论和实践内容,又要有企业生产实践的指导性内容,应取之于工,用之于学。要吸纳本专业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反映地域经济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实践技能的学习,注重对能力的评定和实践的考核。四、加强实训基地建立高职院校应科学规划实训环境建立方案,整合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按照高职教育规律和市场规那么,本着建立主体多元化的原那么,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严密联系行业企业,校企合作,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建立集教学、培训、职业技术鉴定和技术

10、研发“四位一体的示X性实训基地。一方面,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立,以相关企业为依托,选择一批生产规模大、管理规X、技术先进、用工需求大和社会声誉好的企业作为长期合作伙伴,与企业共建,可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和技术支持,校企共同组织实训教学、制订教学方案、确定教学内容。这种实训基地的建立形式,不仅为工学结合创造了真实的现场环境,实现了资源互补和利益双赢,让学生得到了训练,也为企业提供了具有良好教育环境的职工培训场所,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与企业的无缝对接。另一方面,积极改善校内实习实训条件,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立的校企合作新模式。校外实训基地存在着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管理困难、不

11、能适应多批次教学安排等问题的限制,所以应加强具有工学结合特色的、模拟真实生产场景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形式很多,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或利用现代控制技术建立能模拟真实生产状况的仿真实验室、实验台。校内实训基地方面,要注重加强生产型实训,使教学、生产、经营和产品设计开发融为一体,教学贴近生产,学生“拿得出、用得上,学生能力与岗位要求真正实现零距离对接。五、采取“内培外引,专兼结合的方式,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立。教师是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力量。“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可以实现“教、学、做一体化,为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改革、提高教

12、学质量、强化特色奠定坚实根底。现在职业院校的教师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普遍缺少实践经历,要尽快扭转这种局面,学校除了继续要求地方政府给予必要的用人自主权外,应当采取“内培外引,专兼结合的方式,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立。一方面,采取“内培方式,即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定期到企业的生产一线实践,并对他们进展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鼓励教师不断学习新知识,提高新技能,了解专业前沿的信息,并鼓励教师考取相应的职业XX书。另一方面,采取“外引的方式,即从企业引进或者聘请具有较高专业能力的技术人员、技师,通过师资培训后充实教学一线,让这些既懂理论又有实践经历的专业人才承当学生实训的指导

13、任务,完善“双师构造。“专兼结合即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常年或短期从企业中聘请现场工程师、技师等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通过他们将最新的技术成果带到课堂,指导学生实践活动,使课堂更贴近社会和行业,从而激活课堂教学机制,促进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六、建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长效机制要实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良性开展,必须建立一个好的运行机制。工学结合系统由学生、学校、产业界和政府四个根本要素构成。它们在工学结合运行中围绕人才培养的互动关系,即是产学结合人才培养的机制。1、建立良性互动机制。高职院校,要坚持走“改造专业、开展企业、效劳行业的工学结合培养人才之路,通过调整、改造、增设专业,探寻教

14、学与生产活动规律的结合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生由“学校人向“企业人、“社会人的转变。2、建立效劳反应机制。高职院校要发挥人才与技术的比拟优势,背靠产业、面向行业、效劳企业,做大量工作,使企业感受到产学合作是共同需求,可以取得共同开展,实现“双赢目标,极大地激发企业工学合作的积极性。3、建立鼓励约束机制。高职院校要对参与改革实践的师生采取一定的鼓励措施和纪律要求。通过“改造专业、鼓励创业、效劳行业、保证就业,鼓励师生和企业参与工学合作的积极性。合作的企业方要通过不同的形式,给予实习生一定的报酬,并按照完成任务的情况,给予与本企业职工同样的奖励。4、建立就业准入机制。社会行业、企业广泛实行就业准入制度,高职院校应在学生中推行职业技能鉴定证书和职业XX书的培训和认证制度,使高职院校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教学工作,方向更为明确。参考文献:1许强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施途径J,XX高教,2009年第2期。2卞艳艳,杨炜红,我国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现代企业文化,200升第15期。3X红,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刍议J,XX教育学院学报,200升3月第25S第1期。4王强,武振华,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9第3期。wordzl.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