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未病”认识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98005245 上传时间:2023-09-07 格式:DOCX 页数:1 大小:10.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治未病”认识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治未病”认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治未病”认识(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治未病”摘要:随着人们对身体素质要求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于养生。“治未病”更是在近些年被炒得 热火朝天。关键词:治未病;内经;中医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生活质量的追求也随之提高,由生病-症状明显-治疗转换为体检- 预防。现代人的生活、工作压力较大,较易出现乏力、精神状态欠佳等,这种状态称为亚健康状态。业健 康状态是指亚健康是一种临界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虽然没有明确的疾病,但却出现精神活力、适 应能力和反应能力的下降,如果这种状态不能得到及时的纠正,非常容易引起心身疾病。亚健康即指非病 非健康状态,这是一类次等健康状态,是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状态,故又有“次健康

2、”、“第三状态”、 “中间状态”、“游移状态”、“灰色状态”等的称谓,我国普遍称为“亚健康状态”。这种“亚健康状 态”可用中医“治未病”的方法治疗。我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便有关于“治未病”的论述。“治未病”学术观点首次出现于黄帝内经。素 问四气调神大论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 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治”,为治理管理的意思。“治未病”即采取 相应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1未病先防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要遵守自然界的规律,人们的劳作生活也应顺应自然界。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夫 四是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

3、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既是指要,顺应天地,顺应四 时阴阳,“天人合一”。依据春温、夏热、秋凉、冬寒四季时令变化调整自身的作息,如“春三月夜卧早 起,广步于庭,披发缓形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充分调养“精、气、神”, 使人体脏腑气血旺盛;注意气候的变化,远离一切影响脏腑功能活动的不正之气和不利因素,营卫通调, 减少疾病发生。在“本于自然”的前提下,人们的衣食住行及喜怒哀乐都与养生有着密切的关系。起居有 常,饮食有节在中医中十分重要。“起居有时”是指生活一定要有正常的良好的规律。饮食有节是中医饮 食养生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节”的意义非常的丰富,包括饮食的量、进食的次数、进食的时

4、间,各种 不同食品饮品的搭配都要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适当而适量,既不能忍饥饿,也不能暴饮暴食。并且还有 食宜早些、食宜少些、食宜暖些、食宜软些、食宜缓些、食宜淡些等具体的健康饮食建议。【1】 2先病而治素问刺热篇云:入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 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即一个好的医生要懂得谨小慎微、仔细观察,在疾 病典型症状出现之前就能观察到发病的先兆,预先给予适当的治疗,使之不发病。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积 极调治亚健康状态,将疾病消灭在功能状态下,即器质性病。“治未病”不是治疗根本无病的健康人,不是 让所有的人都服药。须知,

5、任何药物性味都有所偏,都有一定的副作用,切忌滥服滥用。有病服药治病。 无病用药,非但无益,反而有害。因此,“治未病”不等于让“无病的健康人也统统服药”。【2】 3先变而治难经七十七难云:入经言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者,何谓也?然: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 当传之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中工治已病者,见肝之病,不晓相传,但一 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入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有相仿,但对后世的影响更为深远的一 段话:入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 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入这是一个治疗的原则,提醒医生在治疗中 要想到人的五脏六腑、表里内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必须通盘考虑,整体调治,而不能只盯着得病的脏腑或 局部。“治未病”起源于内经,在后世得到了充分发展和应用,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中医学术思想。对于减少 疾病,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1 王征.试论中医治未病 之概念及其科学内容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7(30):440-444.2 徐荣谦“治未病”之我见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17(8):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