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外教授寄语学英语方法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97995581 上传时间:2022-11-14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外教授寄语学英语方法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北外教授寄语学英语方法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北外教授寄语学英语方法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北外教授寄语学英语方法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北外教授寄语学英语方法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外教授寄语学英语方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外教授寄语学英语方法(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下文的作者是北京外国语大学刘润清专家,寄语所有英语专业的朋友。静下心来,看完本文,特别注意大学这看似漫长实则短暂的几年时光中,刘润清专家是如何提高英语水平的。诚然,刘专家当年经历的教学法、师资、学习环境已经经历了较大的变革,但不变的是学习英语的过程,若想追寻的大师的足迹,必须抛却浮躁,脚踏实地地走上这条漫长的学习道路(固然,对于广大英语爱好者来说,这篇文章也具有极高的指引意义):我在中学学的是俄语,1960年报考北京外国语学院(现北京外国语大学)的俄语系。但报届时却得知我被分到了英语系。我的同班同窗都学过英语,至少懂得80个英语单词,发音也没有太大问题。惟独我这个农村孩子一种英语单词也不懂得,

2、一切都要从头学起。更可笑的是,别人说yes时,我会不自觉地说出俄语“是”的音d/;别人说 no 时,我会说/ie。发英语的几种元音时,我也遇到诸多困难,常常在班上引起哄堂大笑。好在我在班上年龄最大,脸皮也厚,又是团干部,因此无论别人怎么笑,我也没太在乎。幸运的是,我遇到了一位好教师。夏祖煃教师,不仅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又有真诚、热情的工作态度;她常常鼓励我这个最落后的学生。教师和同窗的协助,给了我极大的信心,因此我历来没有被困难吓倒过。我把周末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对着镜子练发音,一练就是几种小时,有时嗓子都练哑了。当时全班只有一种大型录音机,要听人们都听,不听谁也别听,录音机死沉死沉的,也不也

3、许搬到宿舍去。录音里只有精读课文和生词,除此之外,就再也没有任何其她听力材料了。我还常常在黑板上练拼写,写满一黑板,就擦掉又写。单单这发音和拼法,就不懂得花去了我多少时间。我的语法还算好,当时没有什么专门的语法课,精读课文中浮现什么语法现象,教师就顺便讲一下。但总的来说,在第一年,我始终是班上的最后一名。到一年级结束的时候,我才算入了门。 二年级仍以精读课为主,它既是英语输入的重要来源,也是口语、笔语练习的重要场合。同步,还开了泛读课,让我们读最简朴的英语小故事。从二年级起,教师还规定我们用英英词典。我记得第一次拿到Aanced earnrs Dctionary时,查了一两个词,心里就十分激动

4、:我可以用英文解释英文了!初用英英词典时,固然也遇到不少困难。为了查一种词,不懂得要查多少其她词。有时查来查去,就忘了最初是要查哪一种词了。但是,英英词典使我们看到了英汉词典中解释的局限性和误导性。从主线上说,查完英汉词典和汉英词典,并不可以真正学会使用一种词。只有查一部好的英英词典,才干真正弄清一种词的确切含义和用法。随着词汇量的扩大,使用英语词典的兴致也越来越高。有时,查上瘾来,会查上个把小时,忘掉了正在读的文章。那时,我们都把Advced erners Dictiary上标的2个句型背得滚瓜烂熟。总之,查英英词典自身就是在学地道的英文。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精读课的作用是最大的,一切基本知

5、识都来自于精读课。此外,给我留下较深印象的是那些简易读物。这些小书深深地吸引了我,并让我眼界大开,由于里面有一种全新的文化。与此同步,我还惊叹于其中简朴、地道的英文所涉及的极强的体现力。那时,我的词汇量极其有限,但这些小书带我进入了一种又一种美妙的童话世界。一年之内,我读了近百本简易读物。是这些书使我感受到英语的语言之美,让我体验到地道英语的味道,并逐渐培养了我对英语的一种“直感”(toculate a el fo telage)。这时候,我对英语的成语、习常用法、动词搭配、美丽的语句等,已变得十分敏感。遇到这些内容,注意力会忽然集中,并将它们立即背下来或抄在笔记本上。对于好的句子或段落,我会

6、反复读,强行记,甚至一字不漏地背下来。在课堂上或作文中用上几种背过的句子或短语,在同窗面前“显摆”两句,都感觉非常享有。由于看了大量的课外读物,到二年级时,我已经丢掉了“落后”的帽子,开始名列前茅了。 三年级的经历给我留下的印象也很深。一方面,精读课文的人文味越来越浓了。这些课文不仅是语言的示范,同步也是较好的文学熏陶和人文教育的材料。哲理越来越多,语言越来越美,有讲头,有读头。另一方面,这时我开始读原版英文故事了。从某种意义上说,读原著才是英语教育的开始。原著中的语言不再是为照顾学习者的水平和语法的需要而改编,而是作者深刻、细腻的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并且,大部分原著都出于语言大师之手。更重要

7、的是,原著保存了原汁原味的西方社会背景、风俗习惯、法律制度、宗教信奉、伦理道德、人情事理、自强精神,以及如何开玩笑、如何带来风趣效果等。原著把读者带入一种全新的世界。当时,教师告诉我们,不读上几十本原著,英文是学不到家的。原著既保存了语言的原貌,又保存了文化的原形。再有,就是三年级开设了正式的写作课。在此之前,我觉得说英语最难,由于没有足够的思考时间。后来,我又感到,听英语最难(如听英语广播),由于你不能控制对方的发言速度。等到开始学习写作,我才意识到,一种人英语的好坏,在很大限度上要看其书面英语的水平如何。最初,我觉得把重要的话写下来就是作文。后来我才懂得,这是错误的理解。书面英语是最讲究、

8、最严谨,需要通过反复推敲的语言。语言之美,多体目前书面语上。发言不能像背书;同样,写作也不能像发言。记得有一次我写到:“NwI goingto say somethn at.”,教师上来就是一种大红道:“o chatty! Tis is no riting!”。当我持续使用同一种构造时,教师又批上“ay yor tructureplease”。如果一种词在相邻的句子中同步浮现,教师会划出该词,并批上“Bad stye!”的字样。教师改正几次作文之后,我悟出了某些写作之道。可以说,我目前对书面英语的结识,以及我目前的英文写作水平,在很大限度上都受益于三年级的写作课,是写作课为我打下了夯实的基本功

9、。四年级时,学校开设了一种高档翻译班,俗称尖子班,入选的有吴一安、秦秀白、王英凡、唐闻生和我等9个人(但不知为什么,这个班办了不到一年就解散了)。办这个班的初衷是要把这些人培养成高档外交翻译。我记得最清晰的是两件事:一是伊莎白把我们的语音语调重新纠正了一遍。她先让我们听一家英国出版公司出版的录音带,有诗歌、剧本,也有故事,都是百分之百的R,典型的英国上层社会的发音,美丽极了。然后,她让我们模仿某些段落。最后,她还让我们设想是在人民大会堂宣读一种领导人的发言。她说我们底气局限性、声音不稳,一拉长声就走调。她规定我们两个人相隔5米对着讲,每天上午至少练半个小时。虽然没有当上大翻译,我的朗读水平却大

10、大提高了,能把一种故事读出感情、读出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这些都是那一年长的出息。二是学了不少外交文献和人民日报社论的翻译。我们当时把Beijing Review(那时叫Pking view)看了个遍,把当时的重要文献、社论、评论员文章(国际的)都拿来进行英汉对照阅读,学了诸多中国文化和思想的固定译法,涉及“三面红旗”、“大跃进”、“人民公社”、“以粮为纲”等。开始的时候很不习惯,读惯了英文故事原著的人刚接触ijinReview可真是不舒服,总感到有一种语言与文化的不相匹配:英语不是为这种中国式的体现而造的。后来就慢慢习惯了,并且也结识到,要想向世界简介中国,这种英语是我们的惟一选择。尽管有人常

11、批评Cina Dily和eingReview的英文有很浓的中文味,但是这种英文已经在世界范畴内被广为接受。并且,像巴布亚新几内亚的英语同样,已经成为英语的一种变体。语言之间的关系就是这样,百分之百的翻译是不也许的,但总可以找到解释原文的措施。有点中国味的英文保存了某些乡土气息,这也是好事。像“三自一包”、“三反五反”、“五讲四美”、“三个代表”等短语,只能先直译过去,再加个长长的脚注。但是,应当阐明的是,刚开始学英文时,不要拿Bejingvi做课文,而一定要拿本族人写的地道的英文做课文。把英文底子打好之后,再读eijgRview,就不会影响你对英语的直感了。对五年级的印象不太深了,但也有两件事

12、值得一提,只是时间的先后顺序记不太清了。一是我们学了翻译,特别是汉译英。教我们的是薄冰和钟述孔两位教师,她们都很有水平,上课也非常有趣。这门课使我结识到,英文不学到家,翻译是谈不上的。与此同步,我还意识到,汉语文字看似已懂,实则否则。例如,汉语的小句,在英语中要降格为从句,才干真正体现原文中两句话之间的关系,并保证译文精确、可读。翻译远不是词与词、构造与构造的一一相应;要比这复杂得多。没有对汉语的透彻理解,没有足够的英语造诣,是做不了翻译的。例如遇到“摇羽毛扇的人”(指足智多谋的诸葛亮),若直译为“te person who wave a goose-feather fa”,那就是败笔,由于外

13、国人主线不懂得你说的是什么。但如果加上“mstrnd”,就清晰多了(见汉英词典第183页,外研社)。但有时这个典故也用作贬义,指在幕后操纵或出坏点子的人,这时,可译为“a erson wopulls te stringthe strig-puller”。但是,上述例子仍属于翻译中浅层的、局部的问题。更深层的问题是,除了具有高超的驾驭两种语言的能力之外,译者的阅历和文化底蕴与作者不能相去太远。要想翻译红楼梦,如果不理解曹雪芹当时所处的社会背景和社会矛盾,不洞悉其中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译文最多也只能是貌合神离。 第二个印象是我们在五年级学了不少毛泽东选集的英译文章。那是在95年,全国正在酝酿“文化

14、大革命”。教学上开始强调“政治挂帅”,毛泽东选集的英文版进入了课堂。客观地说,毛泽东选集英译本是国内几十位翻译家花了近年的时间,通过反复推敲而打造出来的一部精品。裘克安、庄绎传教师都参与过此书的翻译,并给我们讲过翻译过程中的酸甜苦辣。目前,没有人再拿英译毛泽东选集当课本了,或者有人始终看不起这样的翻译。但是,我要说,我们从英译毛泽东选集中学到了诸多有用的东西:它协助我们体验翻译过程,结识翻译技巧,感受文化异同。举几种有趣的例子吧。当时我们每天背颂的一句毛主席语录是:“阶级斗争,某些阶级胜利了,某些阶级消灭了,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几千年的文明史。”乍一看,这句话简直没措施译成英文。等我读了英译文才

15、懂得,本来自己主线就没读懂原文。“阶级斗争”一词,我始终把它当作名词词组来看待,因此无法翻译。而英译文为:“Claes strle, ome lass triumh, trs are elminatedis histry, sch is t hisoyof cvilizto for thosds ers.”译得妙极了。有些中国俗语译成英文也相称困难,要想译得精确、地道,必须要下一番工夫。有一条毛主席语录说,“凡事应当动脑筋想一想。俗话说: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就是说多想出智慧。”英译文为:“W solalay s ur brain and tink eerythnoverrefuly coon saying goe:n youbrws d you wilht upnttgem. Inther wds, ch thinking yields wisdom. ”注意,第一句加了主语“We”,“hup astatagm”译得好,尚有“yield”也用得恰到好处。这些用词,只有英语语言造诣极深的人才想得出来。另一条毛主席语录是“马克思主义者看问题,不仅要看部分,并且要看全体。一种蛤蟆坐在井里说:天有一种井大,这是不对的,由于天不止一种井大。”英译文为:“In appacg a poblem a Marissho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