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长江大桥的基础施工方法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97988742 上传时间:2023-03-27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3.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武汉长江大桥的基础施工方法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武汉长江大桥的基础施工方法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武汉长江大桥的基础施工方法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武汉长江大桥的基础施工方法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武汉长江大桥的基础施工方法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武汉长江大桥的基础施工方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武汉长江大桥的基础施工方法(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武汉长江大桥的基础施工方法韦成 07武汉长江大桥位于武汉市汉阳龟山和武昌蛇山之间,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天 堑”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大桥,也是古往今来,长江上的第一座大桥,是我国第 一座复线铁路、公路两用桥,建成之后,成为连接我国南北的大动脉,对促进南 北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武汉长江大桥建于1955 年 9月 1日, 于 1957 年 10 月 15 日建成通车,大桥的建设得到了当时苏联政府的帮助,苏联 专家为大桥的设计与建造提供了大量的指导,但是中苏关系破裂之后,苏联政府 就全部撤走了专家,最后的建桥工作是由茅以升先生主持完成。大桥建成之后, 将武汉三镇连为一体,极大的促进了武汉的发展。

2、从全国的宏观角度来看,大桥 的建成意义更是在于将京广铁路连接起来,使得长江南北的铁路运输通畅起来。 毛泽东的诗词“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正是描写武汉长江大桥的气势和 重要作用。大桥自建成以来,一直都是武汉市的标志性建筑。武汉长江大桥全长 米,正桥是铁路公路两用的双层钢木结构梁桥,上层为公路桥,下层为双线铁路 桥,桥身共有八墩九孔,每孔跨度为128 米,桥下可通万吨巨轮,八个桥墩除第 七墩外,其它都采用“大型管柱钻孔法”,这是由我国桥梁工作者所首创的新型 施工方法,凝聚着我国桥梁工作者的机智和精湛的工艺。武汉长江大桥全桥总长 1670 米,其中正桥 1156 米,北岸引桥 303 米,南岸

3、 引桥 211 米。从基底至公路桥面高 80 米,下层为双线铁路桥,宽米,两列火车 可同时对开。上层为公路桥。宽约 20 米,为4 车道。桥身为三联连续桥梁,每 联 3 孔,共 8 墩 9 孔。每孔跨度为 128 米,终年巨轮航行无阻。 正桥的两端 建有具有民族风格的桥头堡,各高 35 米,从底层大厅至顶亭,共 7 层,有电动 升降梯供人上下。附属建筑和各种装饰,均极协调精美,整座大桥异常雄伟。若 从底层坐电动升降梯可直接上大桥公路桥面参观,眺望四周,整个武汉三镇连成 一体,也打通了被长江隔断的京汉、粤汉两铁路且连通了京广线,使人心旷神怡, 浮想联翩,真是“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1949

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时年63岁、自1913年起多次参与 武汉长江大桥规划、勘探的李文骥,联合茅以升等一些科学家、工程师向中央 人民政府上报筹建武汉纪念桥建议书提议建设武汉长江大桥,作为“新民 主主义革命成功的纪念建筑”,并详述前四次规划经过和受挫的原因,论述当时 中国能建成大桥的可能性与具体工程内容、经费预算(600 亿旧人民币)等。中 央政府对此甚为重视,1949年9月21日至30 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 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会议上通过建造长江大桥的议案,并于1949年末电邀 李文骥、茅以升等桥梁专家赴京,共商建桥之事。专家组先后共作了八个桥址线方案,并逐一进行了缜密研究,

5、所有的方案有 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利用长江两岸的山丘以缩短引桥和路堤的长度。1950 年 9 月至1953年3月,曾三次召开武汉长江大桥会议,就有关桥梁规模、桥式、材 质、施工方法等进行讨论。1953年2月18 日,毛泽东在武汉听取中共中央中南 局领导关于大桥勘测设计的汇报,并登上武昌黄鹤楼视察了大桥桥址。大桥选址 方案经中央财经委员会批准确定后,铁道部立即组织力量进行初步设计。 1953 年 3 月完成初步设计,延聘苏联专家进行指导并委托苏联交通部对设计方案鉴 定。1953年4月1 日,周恩来批准成立武汉大桥工程局(今中铁大桥局集团的 前身),负责武汉长江大桥的设计与施工,彭敏任局长兼党委第一

6、副书记,杨在 田、崔文炳任副局长,汪菊潜任总工程师。同年7月至9月,铁道部派出代表团 携带武汉长江大桥全部设计图纸资料赴苏联首都莫斯科,请求苏方协助进行技 术鉴定,苏方为此派出由 25 名桥梁专家组成鉴定委员会进行研究,鉴定会的改 进建议包括稍微调整汉阳岸的桥址、同意采用气压沉箱法施工等,且鉴于桁架梁 结构的丹东鸭绿江大桥在朝鲜战争中被炸毁时梁部坠落,故处于战备考虑建议 长江大桥桥梁形式改为三孔一联等跨连续粱。1954年1 月 21 日,中华人民共和 国政务院第203次会议听取了时任铁道部部长滕代远关于筹建武汉长江大桥的 情况报告,并通过了关于修建武汉长江大桥的决议,决定采纳苏联的鉴定意 见、

7、批准长江大桥的初步设计,正式任命彭敏为武汉大桥工程局局长,杨在田、 崔文炳任副局长,同时批准了 1 958年底铁路通车和1 959年8月底公路通车的竣 工期限。1954年2月,在1950年初步勘测的基础上,由地质部、水利部、铁道部联 合组成的武汉长江大桥地质勘探队,开始进行武汉长江河槽及两岸的地质评估。 同年夏秋,武汉遭遇了自1865年有水文记录以来的最大洪水,勘探队最终在1955 年1月10日完成了武昌黄鹤楼和汉阳龟山之间的地质评价。1955年1月15日, 武汉长江大桥桥址选线技术会议在汉口召开,正式决定选择龟山、蛇山一线。1955 年2月,铁道部成立了武汉长江大桥技术顾问委员会,作为大桥工

8、程的技术咨询 机构,由茅以升为主任委员,其他委员包括罗英、陶述曾、李国豪、张维、梁 思成等。1955年5月下旬至6月初,按管柱钻孔法编制出武汉长江大桥技术设 计方案,铁道部集中全国著名的桥梁专家和桥梁建筑工程师,举行了武汉长江大 桥技术设计审查会议,对大桥的技术设计、施工进度和总预算进行了周密的审查。 同年7月18日,国务院批准了这些报告,标志着武汉长江大桥建设工程开始进 入实施阶段。经国务院批准后,武汉长江大桥于1955 年 9月1日提前正式动工。武汉长 江大桥的初步设计是采用桥梁建设界惯用的气压沉箱基础。这种技术工人得到深 水作业,承受气压和水压的变化,在长江这样接近40米深的江底,每个工

9、人一 天只能工作 2 小时,而且呼吸困难,易出现氮麻醉现象,得一种“沉箱病”。武汉长江大桥根据工程地质特性以及其他因素,摒弃了原有气压沉箱基础方 案,成功的创造了新型的管柱基础结构。前苏联专家西林提出了管柱钻孔基础的 创议,就是将空心管柱打入河床岩面上,并在岩面上钻孔,在孔内灌注混凝土 使其牢牢插结在岩石内,然后再在上面修筑承台及墩身。这是一项完全创新的技 术。这个结构即将支承桥墩本身的承台,建筑在钢筋混凝土管柱上,当管柱沉到 基础岩层后,在管柱内部进行钻岩达到必要的深度,然后放置钢筋骨架,灌以混 凝土,是管柱与岩磐紧密的结合起来,并把荷载传到坚固的岩磐上,在岩磐以上 以水下混凝土封底,将所有

10、管柱连为一个整体,然后在其上建筑承台及墩身。采 用这样的基础结构,优点在于:1)大部分人员在水面以上工作,完全避免了在高气压内工作,对工人的健康有可靠的保证;(2)管柱可以参差下沉,解决了再一个敦位范围内岩面高低悬殊的困难;(3)若遇石灰岩内的洞穴,可将管柱下沉深度加深,直达密实稳固的岩磐;(4)第七号桥墩基础层内虽存在着有危害健康的气体,也无法危机工人;(5)每年施工期较长,如工作安排适宜,可以终年不断施工,可不受水位 的限制。武汉长江大桥也设有引桥,设置引桥的目的是为了将铁路及公路路线分别引 到正桥来,这也是美术处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正桥与引桥衔接的地方,尚有比 较复杂的宏伟建筑桥头堡,引

11、桥是置于河流两岸的台地及山麓部分,为冲基 层及坡积残积层所分布。武昌及汉阳引桥所在的位置,地址条件是相当复杂的。 根据勘探资料研究分析,汉阳引桥桥台基础,采用直径为 55 公分的旋制管椿基 础,开挖基础和混合基础(部分为椿基础部分为开挖)三种类型。武昌引桥桥台 位开挖基础与混合基础二种类型。此处管椿基础系将管椿垂直的及斜的插入覆盖 层而达岩磐,把荷载通过管椿而传至岩磐上,每个桥台所用的基椿数量都是根据 工程要求及不同成因类型土质力学性质而定的。至于采用直椿或者采用斜椿,亦 是根据地质条件结合上层结构的应力分析来选择的。自建成通车以来,武汉长江大桥历经 50 年风雨沧桑。如今,武汉长江大桥 每天

12、的汽车通行量已由建成初期的数千辆上升到近 10 万辆;每天的列车通过量 已增加到 148 对,296 列。大桥上平均每分钟有 60 多辆汽车驶过,每 6 分钟就 有一列火车通过。大桥的荷载早已大大超过了建成之初。半世纪来,武汉长江大桥还历经 76 次撞击,最重的一次是 2011 年 6 月 6 日,一艘万吨级油轮撞上长江大桥的7号桥墩,此次是10余年来,长江大桥发 生的最大一起桥墩遭撞击事件。其次是 1990 年 7 月 28 日,一艘重达 900 吨的吊 船正面撞上,大桥养护人员为此维护了一个月。但是,任凭风吹雨打,长江大桥 并没有伤筋动骨。50 年来经多次检测表明:全桥无变位下沉,桥墩可承

13、受 6 万 吨压力,可抵御每秒10万立方米流量、5米流速洪水,可抗8级以下地震和强力冲撞。大桥建成之后,将武汉三镇连为一体,极大的促进了武汉的发展。从全国的 宏观角度来看,大桥的建成意义更是在于将京广铁路连接起来,使得长江南北的 铁路运输通畅起来。 大桥像一道飞架的彩虹,在长江天堑上铺成了一条坦 途。平汉铁路和粤汉铁路由此实现了连接(两线也因此而改称为京广线),南北 交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大大促进了武汉市铁路枢纽建设进程,使素有“九 省通衢”之称的武汉市成为全国重要的铁路枢纽。大桥通车后,社会经济效益 十分巨大,仅通车的头 5 年,通过的运输量就达 8000 多万吨,缩短火车运输时 间约2400 万车小时,节约的货运费超过了整个工程造价。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 发展,大桥的通过量也不断增加,直接间接的经济效益更难以计数,在国民经济 建设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