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供电课设总结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97987239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厂供电课设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工厂供电课设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工厂供电课设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工厂供电课设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工厂供电课设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工厂供电课设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厂供电课设总结(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经过这学期对工厂供电的学习以及经过一周的课程设计,我学到了很多,因此,我做了一些总结。我认为要做好以下步骤:了解任务要求、计算原始数据、计算无功功率补偿、选择高低压供配电系统、选择变压器、根据选择做出主接线图、计算短路电流、高压设备器件的选择与校验、设计的心得与体会。下面我将一一说明这些步骤的具体做法。第一步 了解任务要求此步骤只要读懂以及领会课程设计说明书的要求就行了第二步 计算原始数据该数据包括课程设计说明书给出的原始数据以及负荷的计算,而负荷的计算包括有功计算负荷、无功计算负荷、视在计算负荷,负荷的计算要根据说明书给出的要求和数据采用哪一种公式,下面将要说一下负荷计算的两种方法。第一种

2、 按需要系数法确定工厂计算负荷(常用)1、单组用电设备计算负荷的计算公式:a)有功计算负荷(单位为KW) = , 为系数 为车间设备的总容量b)无功计算负荷(单位为kvar)= tanc)视在计算负荷(单位为kvA)=d)计算电流(单位为A) =, 为用电设备的额定电压(单位为KV)2、多组用电设备计算负荷的计算公式:a)有功计算负荷(单位为KW)=式中是所有设备组有功计算负荷之和,是有功负荷同时系数,可取0.850.95b)无功计算负荷(单位为kvar)=,是所有设备无功之和;是无功负荷同时系数,可取0。90.97c)视在计算负荷(单位为kvA) =d)计算电流(单位为A) = 第二种 按二

3、项式法确定计算负荷(不常用)1、 单组用电设备计算负荷的计算公式:P30=bPe+cPxPe=用电设备组总容量;Px=X台最大容量的设备总容量;b、c为二项式系数(见附表1)2、多组用电设备计算负荷的计算公式:考虑各组用电设备的最大负荷不同时出现的因素在各组用电设备中取其中一组最大的附加负荷(cPx)max,再加各组的平均负荷bPe.第三步 计算无功功率补偿无功功率的人工补偿装置:主要有同步补偿机和并联电抗器两种。由于并联电抗器具有安装简单、运行维护方便、有功损耗小以及组装灵活、扩容方便等优点,因此并联电抗器在供电系统中应用最为普遍。供电营业规则规定:100KVA及以上高压供电的用户其功率因数

4、应达到0。9以上,其它电力用户的功率因数应达到0.85以上. 工厂的功率因数:瞬时功率因数: ; 平均功率因数:; 最大负荷功率因数:无功补偿容量:;cos=确定电抗器个数:;无功补偿后的工厂计算负荷: 电力变压器的功率损耗按照下式近似计算:根据变压器低压侧补偿后的计算负荷和变压器的功率损耗求出变压器高压侧的计算负荷,这样就可以根据容量来选择主变压器。第四步 选择高低压供配电系统 为了保证供电的安全、可靠、优质、经济,选择导线和电缆时应满足下列条件:发热条件、电压损耗条件、经济电流密度、机械强度。根据设计经验:一般10KV及以下的高压线路和低压动力线路,通常先按发热条件选择导线和电缆截面,再校

5、验其电压损耗和机械强度。对于低压照明线路,因对电压水平要求较高,通常先按允许电压损耗进行选择,再校验其发热条件和机械强度。对长距离大电流线路和35kV及以上的高压线路,则可先按经济电流密度确定经济截面,再校验其他条件。高压线路导线的选择:根据上面的设计经验以及课程设计说明书的要求并参考课本给出的电缆型号来选择导线.低压线路导线的选择:通常先按允许电压损耗进行选择,再校验其发热条件和机械强度.下面说一下选择导线和电缆截面的条件(发热条件、电压损耗条件、经济电流密度、机械强度)的计算一、按发热条件选择导线和电缆截面导线和电缆在通过正常最大负荷电流即计算电流时产生的发热温度,不应超过其正常运行时的最

6、高允许温度。 1、三相系统相线截面的选择其允许载流量不小于通过相线的计算电流,即: 如果环境温度偏差较大时,考虑温度校正系数:导线允许载流量可查课本附表16、17、18 2、中性线(N线)截面的选择三相四线制中性线:;两相三线及单相线路:; 3、保护线(PE线)截面的选择 保护线要考虑三相系统发生单相短路故障时单相短路电流通过时的短路热稳定度,截面不同要求不同 . 当时:;当时:;当时:; 4、保护中性线(PEN线)截面的选择 保护中性线兼有保护线和中性线的双重功能,因此PEN线截面选择应同时满足上述PE线和N线的要求,取其中的最大截面。 二、按经济电流密度选择截面导线或电缆的截面越大,电能损

7、耗越小,但是线路投资、维修管理费用和有色金属消耗量都要增加。经济截面: 经济电流密度可查课本表格35kV及以上的高压线路及35kV以下的长距离、大电流线路例如较长的电源进线和电弧炉的短网等线路,其截面宜按经济电流密度选择. 三、线路电压损耗的计算(根据损耗选择截面) 导线和电缆在通过正常最大负荷电流时产生的电压损耗,不应超过其正常运行时允许的电压损耗。一般线路允许损耗不超过5% 。 1、 集中负荷三相线电压损耗计算 电压损耗: 对于无感线路: 2、均匀分布负荷的三相线路电压损耗的计算四、 按机械强度选择截面导线和电缆截面不应小于其最小允许截面,可按附录表14和表15来选择。第五步 选择变压器1

8、、主变压器台数的选择满足用电负荷对供电可靠性的要求;对季节性负荷或昼夜负荷变动较大,采用经济运行方式;一般车间变电所采用一台;应考虑欠负荷的发展,有一定余地。变压器台数应根据负荷特点和经济运行进行选择.当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宜装设两台及以上变压器:有大量一级或二级负荷;季节性负荷变化较大;集中负荷较大。2、 变电所主变压器容量的选择 装设一台主变压器: 装设两台主变压器:装设两台及以上变压器时,每台变压器的容量应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1) 暗备用条件:任一台变压器单独运行时,宜满足:;(2) 明备用条件:任一台变压器单独运行时,应满足:,即满足全部一、二级负荷需求。 车间变电所单台变压器容量

9、上限:1000KVA或1250KVA 电力变压器并列运行条件:变压器的一、二次额定电压必须对应相等;变压器的阻抗电压(短路电压)必须相等;变压器的连接组别必须相同;变压器的容量尽量相同或相近,最大容量与最小容量之比不超过3:1.3、型号的选择 根据所选变压器的容量、台数和计算负荷的要求来选择变压器的型号,当然要选择课本所给出以及在网上可以查出来的变压器的型号.第六步 做出主接线图 工厂变配电所主接线的基本要求:安全、可靠、灵活、经济.主接线图绘制形式:系统式主接线图、装置式主接线图.要想画出课程设计中的接线图还需要根据课本来画,要弄明白课本第四章第七节的主接线图,画图时要注意课本以及课设中画主

10、接线图的要求。要弄明白高压配电所的主接线图,车间和小型工厂变电所的主接线图以及工厂总降压变电所的主接线图(重要)是哪一种绘图形式,画图时要明白各种高压设备和各种低压设备的应用位置,不能瞎用,当然,画图需要用AutoCAD来画主接线图,需要熟练的掌握AutoCAD画图技巧。第七步 计算短路电流短路的形式有三相短路、两相短路、单相短路、两相接地短路。一般来说,我们所求的短路电流是无限大容量电力系统中的短路电流,一般求得是三相短路电流,下面将要说一下短路电流的计算过程以及计算方法。短路电流计算过程:绘出计算电路图、元件编号、绘等效电路、计算阻抗和总阻抗、计算短路电流和短路容量。 短路电流的计算方法:

11、 欧姆法、标幺制法,这两种方法要根据课程设计说明给出的要求以及数据来确定用哪一种方法.下面说一下这两种方法具体的计算过程。一、采用欧姆法进行三相短路计算计算公式: 时,可忽略; 时,可忽略 计算高压短路时电阻较小,一般可忽略。1、电力系统的阻抗计算 电力系统的电阻相对于电抗很小,不予考虑. 2、电力变压器的阻抗计算 短路损耗:;电阻: 电抗: 3、电力线路的阻抗计算 和Xo为电力线路每相的单位长度电阻和电抗平均值,其值可根据课本中给出的表格来对应。 4、阻抗换算(有变压器时) 电路内各元件的阻抗都必须按照短路点的短路计算电压统一换算,换算的条件是元件功率损耗不变。二、 标幺制法进行三相短路电流

12、计算基准容量: (可以任意选取,一般取100MVA)基准电压: (通常取短路计算电压)基准电流:基准电抗:元件标幺值:电力系统电抗标幺值:; 电力变压器电抗标幺值:; 电力线路电抗标幺值: ;短路电流标幺值及短路电流计算: 根据可以计算出三相短路容量:两相短路电流的计算: 单相短路电流的计算:大接地电流系统、三相四线制系统发生单相短路时 (要考虑正序、负序、零序阻抗)工程中简单计算 :单相短路回路的阻抗: 在无限大容工程中简单计算 量系统中,两相短路电流和单相短路电流均比三相短路电流小,电气设备的选择与校验应采用三相短路电流,相间短路保护及灵敏度校验应采用两相短路电流,单相短路电流主要用于单相短路保护的整定热稳定度的校验。第八步 高压设备器件的选择与校验 根据电压、电流、断流能力和短路电流校验动稳定度与热稳定度来选择型号以及判断高压高压设备器件是否符合要求,高压设备器件与低压设备器件要根据课本第四章第三、四节给出的表格来选择与校验器件。第九步 课程设计的心得与体会 我相信经过一学期以及一周的课程设计,每个人对这门课都有着不同的心得与体会,每个人都学到了知识和对这门课程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当然,我们也可以写这门课程在我们今后的生活与学习中的作用,到了这一步,每个人都可以畅所欲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创业/孵化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