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校园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97965674 上传时间:2023-10-23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6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智慧校园建设评价指标体系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智慧校园建设评价指标体系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智慧校园建设评价指标体系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智慧校园建设评价指标体系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智慧校园建设评价指标体系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智慧校园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智慧校园建设评价指标体系(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附件:江苏省职业学校智慧校园建设评价指标体系(2015版)(征求意见稿)本指标体系以贯彻落实国家、省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为着眼点,以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智慧教育的实施意见为依据,以教育部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和江苏省教育信息化建设指南为参照,旨在规范和促进全省职业学校智慧校园建设,提升全省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水平。 职业学校智慧校园建设水平评价由省教育厅统一领导,各市、县(区)教育局具体落实,以学校为评价主体组织实施。评价项目共分师生发展、应用服务、数字资源、基础设施、组织保障五个部分。评价指标共28大类238小项,评价总分值300分,达标分值24

2、0分。3职业学校智慧校园建设评价指标分值分配表评价项目评价子项子项名称分值(分)一、师生发展(40分)1.学生发展152.教师发展153.校长领导力10二、应用服务(100分)1.应用服务融合302.学生管理73.教学与科研服务224.校企合作服务105.办公与生活服务136.人力资源管理57.财务与资产管理98.社会服务4三、数字资源(60分)1.数字场馆资源72.仿真实习实训资源103.数字图书资源74.数字课程资源285.个性化学习资源8四、基础设施(80分)1.校园网络132.数据中心103.终端104.多媒体教室65.仿真实训系统环境96.数字通讯系统107.校园安全防护系统108.

3、物联网设施12五、组织保障(20分)1.机构队伍42.人员培训63.制度、规划与经费64.运维与安全管理4江苏省职业学校智慧校园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评价项目评价指标评价细则评价方法分值一、师生发展(40分)一、师生发展40分(一)学生发展(15分)1. 具有正确的信息意识,对运用信息技术持积极态度;2. 具有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性学习的意识;3. 具有信息技术相关法律意识,尊重知识产权,懂得网络数字化礼仪;4. 能利用网络获取、储存、评价、整理和应用数字化资源;5. 能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与探究学习;6. 能利用课件制作工具创作多媒体作品,并展示和交流;7. 能利用信息技术改进学习方

4、法,提高学习效率;8. 能正确使用信息技术设备,处理常见系统错误。(1)能熟练使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以及其它技术设备,并能初步评价其优缺点。现场抽样调查1(2)能识别、解决技术系统常见的硬件、软件问题等。1(3)能熟练使用不少于2种的网络交流工具(即时通讯软件、在线论坛、电子邮件等)。1(4)能比较熟练地利用通讯技术和在线资源(电子邮件、网上讨论等)参与合作解决问题的活动,开展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与探究学习。1(5)能熟练使用不少于2种搜索引擎,搜索资料、获取各种数字化学习资源。1(6)能熟练使用不少于2种的浏览器,选修学习校本课程、开放课程等网络课程。1(7)能充分发挥创造性,应用课件制作工具

5、创作多媒体作品,并向他人展示和交流课程学习的成果。1(8)能使用软件进行自我学习管理,如制定学习计划、安排日程等。1(9)能通过各种渠道(如网络、数字图书馆、开放资源网站等)获取学习资源。1(10)能独立开设博客和微博,与同学、老师、专家及其他人沟通交流学习和生活上的问题。1(11)能正确使用各种手持学习终端,如智能手机、平板计算机等,应用学习类APP,在课堂上下、学校内外开展移动学习。1(12)每个学生都有一个虚拟的、彼此联通的个人学习空间。能进行个人学习资源管理、网络交流、在线测试、选修课程等各种网络学习活动。1(13)掌握正确的数字化学习方法,数字化学习效率高。1(14)遵守网络文明和网

6、络礼仪,自觉抵制黄、黑、毒,不向网上发布虚假、低俗、不科学的内容。0.5(15)遵守知识产权,不用盗版软件。0.5(16)学生开发的数字成果有获奖案例。1(二)教师发展(15分)1.具有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和教学改革的意识;2.具有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和生活的意识;3.具有信息技术相关法律意识,尊重知识产权,熟悉网络的数字化礼仪;4.能利用信息技术获取教学资源、改进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和参加教学研讨;5.能利用课件制作工具制作或改造多媒体课件,用于教学;6.能利用信息技术记录和反思自己的专业发展;7.能利用信息技术对学生发展和教学过程进行评价;8.能利用网络与家长、学生、同事、专家进

7、行交流;9.能熟练使用信息化设备和教学应用软件,解决常见问题;10.利用虚拟仿真教学资源支持实习实训活动。(1)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和网络进行电子备课,有电子教案。现场抽样调查现场抽样调查1(2)收藏经常使用的学科资源网站不少于5个。0.5(3)能熟练使用搜索引擎、资源网站、资源库系统等,检索、下载和合理使用各种数字化教学资源。0.5(4)掌握不少于2种常用的多媒体课件制作工具与技术,能自主制作课件或改造课件。1(5)每年参加不少于2次的有关信息化教学理论、模式、方法与技术的培训。1(6)能使用信息技术参加与网络教研,每位教师每年参与网络教研的总时长不少于24个小时。1(7)每年开设不少于2次的校

8、级以上(含校级)信息化环境下的公开课、研讨课或汇报课。1(8)能熟练使用网络教学平台辅助课堂教学、开设网络选修课。0.5(9)能熟练使用网络教学平台及发展性评价系统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0.5(10)能灵活应用手机、电子邮件、即时通讯软件等技术工具与每位学生家长进行每年不少于1次的交流。1(11)开设教学专用博客,每月至少发表1篇博文,理性评价和反思自己的教学,并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互动。1(12)每个教师都有一个虚拟的、彼此联通的个人教学空间。教师能进行教学资源管理、学习活动设计、教学任务安排等各种网络教学活动,并能对教学空间进行个性化设置。1(13)教师开发的数字资源被

9、应用并获奖。1(14)教师数字化教学研究成果发表或发挥示范与辐射作用。1(15)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改革成效显著,有教师参加信息化教学大赛并获奖。1(16)遵守网络相关法律法规及遵守网络的数字化礼仪,尊重知识产权。0.5(17)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解决实际问题。0.5(18)利用物联网、移动终端等技术构建新型实习实训环境。1一、师生发展40分(三)校长领导力(10分)1校长具有清晰的信息化发展目标;2具有智慧校园的规划和设计能力;3具有信息化环境建设意识与推动能力;4能对信息化教学进行引领;5具有对信息化管理的组织能力;6组织完善信息化绩效评价的制度;7校长个人影响力突出。(1)理解

10、智慧校园建设的重要意义。现场抽样、交流调查现场抽样、交流调查0.5(2)明了信息化对学校发展意义、技术系统与组织体系的相互作用关系。0.5(3)组织制定并实施学校信息化发展战略和规划。0.5(4)具有持续改进信息化环境的意识。0.5(5)对于信息化基础设施、教育资源建设有具体、科学的设计,建设成果应用效果好。0.5(6)重视人力资源建设,有长远规划,近期措施效果显著。0.5(7)有明确的建设评价理念。0.5(8)组织信息化教研工作,成效显著。0.5(9)对创建数字化学习文化有见解、重落实。0.5(10)支持发展分布式领导力,形成基于网络平台的领导力组织。0.5(11)与企业、家庭和社区成员进行

11、合作,回应多元化的社会利益与需要,调动企业、社区的各种资源。0.5(12)组织完善信息化绩效评价体系。1(13)校长个人信息素养高,能在智慧校园实施过程的每个阶段,组织审定效果评估意见,做好下一步工作方向的决策。1二、应用服务(100分)二、应用服务(100分)二、应用服务(100分)二、应用服务(100分)二、应用服务(100分)二、应用服务(100分)二、应用服务100分(一)应用服务融合(30分)1.统一身份认证;2.统一信息门户;3.统一数据标准;4.决策支持服务;5.一卡通应用服务;6.档案服务。(一)应用服务融合(30分)1.统一身份认证;2.统一信息门户;3.统一数据标准;4.决

12、策支持服务;5.一卡通应用服务;6.档案服务。(1)实现用户的集中化和统一管理,对智慧校园中的用户提供统一的电子身份,支持多平台、多终端统一的用户认证方式。查看系统数据、逐项功能测试3(2)提供单点登录功能,支持用户一次登录后,在有效期间内直接访问任何已授权的应用系统而无须再次登录。2(3)提供应用集成环境,能够根据用户的身份和权限,以及自身需求,为其提供个性化的信息资源和应用服务。3(4)具有安全的校园门户网站,能对校内外公开信息,提供信息检索、统计、在线互动、日志管理等服务,并为数字校园应用提供统一入口,门户信息定时更新。2(5)具有网站群管理、用户分组管理、网站模板管理等功能,学校各部门、系(部)、教科研机构等均建有二级网站,二级网站信息定时更新。3(6)建立学校统一的符合国家或行业数据标准规范的信息编码标准,并在智慧校园的建设中实施;在信息编码标准中制定统一的代码标准,符合国家代码标准和行业代码标准,并在智慧校园的建设中实施。2(7)有统一的基础数据库,有统一的应用中间件,并提供开放的接口程序,能集成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