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重庆市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径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97962500 上传时间:2022-09-1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探讨重庆市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径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探讨重庆市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径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探讨重庆市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径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探讨重庆市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径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探讨重庆市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径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探讨重庆市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探讨重庆市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径(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探讨重庆市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径摘要: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针对重庆市农业现代化发展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对发展农业现代化的路径进行探讨, 为重庆市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相关的政策建议。关键词:重庆;农业现代化;规模经营;现代农业重庆作为中国西部和长江上游重要的经济中心,担负着中央赋予的建设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大使命。重庆具有大城市与大农村并存的特点, 是中国国情的缩影, 要实现大城市带动大农村发展的任务,必须高度重视农业现代化建设。一、农业现代化的概念及特征农业现代化是一个世界性、综合性和历史性的概念,它是指用现代科学技术

2、和生产手段装备农业, 以先进的科学方法组织和管理农业, 提高农业生产者的文化素质,把落后的传统农业逐步改变为既有高度生产力水平又能保持和提高环境质量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的过程。1. 生产过程机械化。是指运用先进设备代替人的手工劳动,在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大面积采用机械化作业, 从而降低劳动者的体力强度, 提高劳动效率。2. 生产技术科学化。是指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广泛应用到农业中,从而达到提升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保证食用安全的效果。3. 增长方式集约化。是指将传统的农业增长方式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摒弃传统的粗耕简作, 推广现代的精耕细作。 把增产的切入点转到挖掘内部潜力,降低生产成

3、本,提升产品档次,提高综合效益,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4. 经营循环市场化。是指现代农业应以市场作为农业经济运行的载体,面向市场来组织生产,投入产出一消费的经营循环都要在市场上得以实现。5. 生产组织社会化。是指农业生产与流通活动的各个部门、各个环节要与社会上的有关部门、市场主体有机地起来,以达到扬长避短,优势互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6. 劳动者智能化。是指从事农业生产或经营的人要具备现代化水平的文化知识和技能水平。 农业现代化意味着要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应具备一批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二、重庆市农业现代化发展面临的问题在“十五”期间,重庆市农业虽然取

4、得了一定的发展,但农业仍然是弱质产业,农业发展依然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 面临着严峻挑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农业基础条件差,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主要表现在:一是耕地资源量少质差。 人均耕地面积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 人地矛盾突出。 耕地以山地、丘陵为主,耕地单位产出水平较低。二是农村生态环境形势严峻。资源开发不合理,一些地方农村水源污染、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三是农业经营风险大。重庆有“一山分四季, 十里不同天”的说法, 区域间气候差异十分明显。受季风气候的影响,自然灾害几乎年年发生,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2. 农业投入不足,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低。长期以来在水利

5、、道路、生态等方面政府投入增长缓慢, 金融支持乏力, 社会资金投入积极性不高, 农业生产条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 农业生产仍以单家独户生产经营为主, 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缓慢,规模小,服务单一,产业化经营水平低,带动力弱。农业新型现代营销体系不尽完善,农副产品市场体系辐射力不强。3. 科技创新和应用水平不高。重庆市农业科技创新和储备能力严重不足,高层次农业创新人才匮乏, 科技基础条件薄弱。 农业科技投资主体少, 农业科研和推广经费不足,农业新技术研发推广缓慢。农业科技成果应用主体素质不高,推广手段陈旧,技术到位率低,导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4. 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低下。重庆市农村人口多,大量农村

6、劳动力处于失业和隐性失业状态, 农民文化程度较低, 整体素质不高, 缺乏增收致富的有效技能。基于以上原因,重庆市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较为低下。因此,探索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径,努力实现本市农业现代化迫在眉睫。三、重庆市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路径选择1. 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建立现代化农业发展产业体系。由于重庆山地、丘陵面积比重大, 这些地方的农民居住过于分散, 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因此,针对山地、丘陵地区的农村,首先必须进行集居建设。要有针对性地转移农村居民,加强农村人口集中,实现村民集居、集体迁移。其次,通过各种途径改善农业基础条件。 加快农村水利设施建设, 解决全市农村人畜饮水安全、病险水

7、利工程除险加固、 重点堤防建设等水利方面的重大问题, 新建大中型骨干水利工程,提高农田旱涝保收能力。 加强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农村公路等级和通行能力, 实现农村公路“村村通”目标。 最后,根据各区县不同地方的地理环境和自然环境设立产业发展规划, 促进地方产业体系的形成。 在产业体系中重点发展区域特色经济, 在整个重庆市范围内形成农业产业经济链, 促使重庆农业经济得到高速发展。2. 加强农业组织机制创新,积极发展规模经营。加快探索有利于农村土地流转、有利于规模经营、 有利于提高土地产出效益的农村土地经营管理制度, 寻求以农民新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载体, 推动土地向规模化经营集中, 促进小

8、农经济走向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道路。主要做法有:一是采取集中承包、业主承包、股份合作等形式, 实行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 加快土地在社区内重组和社区外的合理流转, 实现农业产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 根本改变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二是探索与农民利益相联的多种经营模式。推进农户股份合作,推进紧密型的“公司 +农户”、 “协会 +农户”的合作经济组织, 为农业增效、 农民增收打下坚实的规模化经营基础。 三是借鉴日本的做法,建立组织严密的农协,成为政府、市场、农户之间强有力的中介组织, 将农业经济从整体上与外部经济和市场起来,推动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和市场化, 减轻小农经营的盲目性和风险性,加快农业

9、现代化的步伐。3. 推广科学技术,提升农业竞争力。科技是现代农业的基本要素,高技术含量是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在“科技兴农”方面,我们可以借鉴日本、荷兰、比利时等国的经验,这些国家人多地少、资源相对贫乏,主要依靠生物技术的突破,发展资本技术密集的精致农业, 提高土地产出率。结合重庆市农业基础条件现状,重庆的农业现代化应当走自然资源节约、 技术优先发展、 生产集约化经营、 保护生态环境的持续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因此,应把生物技术和机械技术相结合,把精耕细作的传统技术和现代农业技术相结合, 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一是要大力推广已有的先进适用技术, 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二是要组织科

10、技攻关,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 大力研发适应本市农业生产特点的节水抗旱、生态安全、省力节本、优质高产等新品种新技术,开发适应山地、丘陵地貌特点的小型适用农业机械。 三是加大科技推广力度, 深入实施科技进村入户工程。大力培育专业化农机服务组织和大户, 提高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 强化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建设,完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4. 提高农民素质,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培养科技人才。加快农业现代化,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没有现代化的农民, 就没有现代化的农业。农民是推广应用科技成果和先进技术的主体, 农业科技成果和先进技术的推广效率,直接取决于他们的科技文化水平。因此,要以提高农民素质

11、为目标,在巩固基础教育的同时重点发展更具针对性的职业教育, 加强农民技能培训, 提升农民的技术素质和对现代农业发展的适应能力, 培养造就新一代有文化、 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此,一方面政府部门应整合城乡教育资源,建立起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农民培训体系, 进一步加大现代新农民的培育力度。另一方面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 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创业; 鼓励已经在外学到了技术、积累了的经验和资金的农民工, 回到农村发展种植业、 养殖业和开办工商等;各级政府部门还应尽快建立一套有利于吸引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创业的有效机制,出台相关鼓励政策,从而推动“打工潮”向“创业潮”发展。四、重庆市农业现

12、代化发展的政策建议1. 通过政府立法的形式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主要政策建议有:一是借鉴美国、法国等发达国家, 通过政府立法的形式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政策,按照”依法、自愿、有偿、规范”的原则,建立土地流转最低指导价和土地收益递增机制促进土地规范流转, 打破村社地域界限, 整合耕地资源, 实行规模化、市场化经营。二是尽快推进和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对农业进行保险,目前基本还处于空白,缺少这把保护伞 ,农民增收致富的长效机制就无法形成。2. 采用经济手段引领农业现代化建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现代化的经营主体是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的和农户, 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力量主要是市场机制。因此,政

13、府可以利用一些涉及经济利益的经济手段来引导或影响和农户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行为,主要包括价格支持与补贴、税收减免、贷款机制等。同时还包括对公共物品的资助, 例如提供农业科研、 教育与技术推广所需经费, 对于水利、电力、通讯和道路等农业基础设施的资助等。3. 采取行政手段规范农业现代化建设。政府通过自上而下颁布的行政命令或规定等行政手段来管理农业经济活动。 主要包括价格管理、 职业资格管理、 农产品标准化管理和质量监督、 动植物检疫和病虫害监控、 自然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等,从农业科技人才的执业资格标准、农业技术标准、环保标准、农产品卫生和安全标准等方面规范农业现代化建设。参考文献:夏清明 . 西部农业科技进步与农业现代化若干问题探讨J. 农村经济,20XX,(3): 103-105.马正其 . 重庆市委常委马正其: 探索山区现代农业建设的途径N. 人民日报, 20XX-04-17.邱剑锋,等 . 走新型农业现代化的道路: 第 6 卷 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XX:20-25.方志全 . 上海农业现代化建设与国际经验借鉴J.上海农业经济,20XX,( 3) :20-22.何水根 . 发展现代农业 推进新农村建设 J. 党史博彩, 20XX,( 11):35-36.论文在线 :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