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 教学论文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97924919 上传时间:2023-12-3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7.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 教学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论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 教学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论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 教学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论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 教学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论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 教学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 教学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 教学论文(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学论文:论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摘要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看到城市里的孩子有什么疑问就会马上举手问老师。而农村的学生则安静地听老师讲课,对于心中的疑惑从来不敢举手问老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问;精心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会问;培养问的习惯,促使学生善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创造的起点,学生只有在不断地试图提出问题,克服一切困难,努力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会具有科学的探索精神和创造品质。关键词 数学 问题意识 培养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不少老师忙于帮助学生寻找问题的正确答案。学生的问题问题越来越少,竭尽全力去寻找标准答案。学生的

2、想象力和创造力越来越薄弱。这也许就是当前学生普遍缺少创造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吧。为了弥补这一不足,新课程改革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小学数学更是要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与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创造的起点。一、问题意识培养的重要性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发现农村小学的学生上课很安静,都认认真真地听老师讲课,却从来不提问题。平时我们在听其他村校的老师上课时,发现他们的学生也从来不问问题,都是教师提

3、出问题,带着学生学。新课标指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须首先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作为基础学科的小学数学更是要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与创造能力。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创造的起点,学生只有在不断地试图提出问题,努力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会具有科学的探索精神和创造品质。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二、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1、问题意识在认知心理学上,所谓问题,是指个人在有目的的追求而尚未找到适当手段时所感到的心理困境 。那什么又是问题意识呢?它表现为学生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感到疑惑的实际问题,并产生怀疑、困惑、焦

4、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而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启迪智慧。小学生具有问题意识主要表现为学生敢问、会问、善问。2、问题意识培养的策略(1)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问小孩子天生对周围的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刚入学的小学生什么都不懂,有什么问题都会向老师提出来。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慢慢地有了很多顾虑,怕问错了会让同学笑自己笨、笑自己傻;怕提的问题不好让老师不高兴。学生于是把疑惑、把问题藏在了心里,不敢提出来。小学生的好奇心被压制下来,问题意识就逐渐消失了,换来的是学生安安静静地听老师讲课。陶行知先生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之

5、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应创设教学中良好的师生关系。”因此,要让学生大胆地提问,就必须改善师生关系,给学生创造民主、自由的学习氛围。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前提和保证。现在有许多老师在课前先和学生聊聊天,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在课中采用商量的口吻,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渐渐地就会在课堂上敢于向老师、同学提出问题,阐述自己的不同意见。打破了学生上课只有乖乖听讲地尴尬局面,使学生的灵感和创造力得到发展。具体措施有:教师要关注学生随时闪现出来的问题意识,保护和尊重学生提问的勇气和兴趣。学生心里有很多的问题要问,但是学生却不敢问,不乐于问。这是

6、因为怕问错了会让同学笑话自己,感到很难为情。于是宁可把疑惑、把问题藏在了心里,不敢也不愿提出来了。对于个别学生能勇敢的提出问题,不论其是否合理,教师都要进行鼓励和表扬,表扬他能积极思考,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这样的学习态度值得我们大家向他好好学习。给予学生成功的体验,养成学生提问的习惯。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每个人与生俱来就有自我实现的创造力。小学生这种特点主要表现在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好问,具有自我探索的愿望和表达观念的冲动。但是这种好问和冲动在课堂上有时被老师过度的“调控”而遏制了。学生的内在需要得不到满足,形成有疑不问的被动学习,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在课堂教学中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激励措施

7、,激发学生敢问的内在动力。一次次成功的体验,学生就不再把提问当成一种负担,逐渐地学生把提问看成是自己展示才能的舞台。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养成提问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具有敢于向权威提出问题的勇气。在平常的学习中学生逐渐能针对学习的内容提出自己心中的疑问或是不同的见解。但是对于老师说的、书上写的一直深信不疑。因此,要向学生表明:老师和编教材的叔叔阿姨有时不注意也会出现错误,不是什么都是正确的。所以你发现老师或书本上错了话,也要大胆的提出来。同时要大力表扬或奖励敢于发表不同意见的学生,并积极鼓励学生多动脑、多思考提出与众不同的问题或观点(2)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会问学生在老师的激励下能敢于提出问题

8、了,学生也逐步提问的良好习惯。这时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是最简单的、最基本的。有时提出的问题可能是对知识粗浅的认识或疑问,甚至是对知识的错误理解。因此,老师要抓住学生认知和心理的规律,结合教学内容,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引发思维活动,从而培养提问能力。思考从疑问开始,因此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仔细观察主动发现疑问并提出问题,逐步提高问的价值。我们可以从下面三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拨动学生提问的欲望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置身于生动教学情境时,有利于激发学习的需要。学生想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低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如果在课堂中适时地根

9、据学习内容创设一些富有童趣的情境,会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参与的积极性。比如在学习“比多少”这一课时,老师结合学生喜欢的小动物,创设了一个动物运动会的激烈场面。刚一出现,学生就兴奋起来,小手如林,纷纷争着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观察学生找到很多小动物。接着请学生当“小老师”根据看到的小动物,想个问题考考老师和同学。比如“谁比谁多?谁比谁多?”老师很快就回答出来了。这时学生就有疑惑了“老师为什么比得这么快?怎么比的?”学生心中有了急待解决的问题,求知欲也强,参与也积极,掌握理解也更快了。这时你还担心学生学得不好吗?把握好提问的深度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往往是学生运用已有的观念和知识去解决新的问题。所

10、以,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从提高自身提问的艺术水平入手,提问讲究启发性、开放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思维。 比如:在学习“9的乘法口诀”时老师出示了一幅赛龙舟的图片。由学生从画面中提供数学信息,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学生轻松地提出问题并正确地解答了。师问:“为什么你们算得这么快?”生:“我是用了9的乘法口诀算出来的。”师:“那你知道9的乘法口诀有哪些?你能把它们编出来吗?” 生自豪地说:“能!”学生尝试编制9的乘法口诀。学生展示自己编的乘法口诀。师又问:“这样的口诀正确吗,你有什么办法证明?”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也情不自禁反问:对不对呀?为什么呀?学生积极地投入到验证

11、中去,有的用加法算,有的利用学过的其他乘法口诀进行验证方法各种各样,但是都验证了口诀的正确性。从这个案例中老师不是一味想着怎样一点一点去教他们学会9的乘法口诀,而是在了解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大胆放手,激发学生自己编制乘法口诀的热情,让学生自己去学习知识。拓展学生提问的面发散思维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变通性、深刻性。通过探究质疑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掌握规律,同时加强思维深度和广度,使学生的提问步入更深层面。如:在学习“找规律”时,老师创设一组情境:六一节快到了,学校里打算用鲜花把问口装扮地更加漂亮。请你来当个小小设计师,怎样摆又整齐又漂亮。学生根据已

12、有的生活经验,摆出了很多种方法。学生都说自己是按规律摆放的,因为这样一组一组重复出现,不容易摆错。你看多漂亮呀。学生轻松地理解了怎样地排列才是有规律的。接着只看见两件物品让学生说说它的排列规律是怎样的?学生在说了几种规律(生1:萝卜,西红柿,萝卜,西红柿,萝卜,西红柿,生2:萝卜,西红柿,西红柿,萝卜,西红柿,西红柿,生3:萝卜,西红柿,西红柿,西红柿,萝卜,西红柿,西红柿,西红柿,之后就陷入了沉思中。一会儿马上就有学生问:“老师,可不可以再加其他的东西?”师问:“你为什么要加其他的呢?”生说:“这里没有说后面一定没有其他东西了,可能第3种东西被挡住,这样的话,我又可以编出更多的规律来。”一年

13、级的小学生能想到这一层,真是不简单。经过该生这么一说,又有更多的学生豁然开朗。马上又想到更多更新的规律。所以,老师千万不要低估了你的学生,在你科学的引导下什么奇迹都有可能产生。(3)培养问的习惯,促使学生善问问题意识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有了精心的引导,会提问的学生越来越多了,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和培养,学生提出的问题越来越有价值了。这时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思维环境,广开思路,多问几个为什么,培养问的习惯。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能适时地为学生提供一些机会,让学生提出一点看法或作出一点反思:“用其他办法行不行?还有另外的算法吗?”那么我们的数学课堂将会生机勃勃。所以在新课标的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积极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它会促使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从而发展学生思维,增强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1 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出版. 2 给教师的建议第三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6再版.3 张春兴.教育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5月出版.4 黄贵中.保护和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基础教育课程杂志.5 陈建军.论小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教学月刊小学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