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育教学小故事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97897742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84.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的教育教学小故事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我的教育教学小故事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我的教育教学小故事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我的教育教学小故事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我的教育教学小故事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的教育教学小故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的教育教学小故事(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的教育教学小故事如果说教师的人格力量是一种无穷的榜样力量,那么教师的爱心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老师的爱与尊重是照亮学生心灵窗户的盏盏烛光。记得有此上课,班上有个学生不满足自己的考试成绩,所以当着我的面把试卷撕了。为此我找了他, “你觉得今天的课堂上你表现的如何?”我问,“很好啊”。“平时老师都尊重每一位学生,因为我们都是平等的,只是角色不同,既然老师都尊重你,你是不是也应该同样尊重老师呢?也许有时候老师们的口气是重了,感觉有些伤害你,老师可以道歉,那你应该怎样去做才是尊重老师,你也能像老师这样诚心的道歉吗?”他默默无语, 神色虽如以前, 但

2、能感觉到他也在思考。“这次没有考好,应该考虑自己哪些地方还有所欠缺,必须要去努力的,回去想想,老师是真的想和你做朋友, 我是真心的想让你的潜能发挥出来,变成一个老师眼中的好学生。”教育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也不是一次两次就能解决的。每当他犯错误的时候,我就找他,帮助他分析犯错误的原因,提出建议帮助他改正,并积极联系家长,共同探讨对于该生的教育方法,家校共同努力,逐渐的,他有所转变,班级的纪律好了许多,学习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师生的交流,细水长流,心灵的交流贵在诚心,换我的真心放在学生上,才能让我更了解学生更走近学生。 这让我更明白, 孩子的心灵是那样的纯洁、 美丽,如水晶;孩子的心灵是那样的脆

3、弱而易碎, 如玻璃。我们做老师欣赏着他们水晶般的心灵;更要保护着他们玻璃一样易碎的自尊。在与孩子一次次磨合的过程中,我慢慢学习着宽容,学习着理解。学生对我们教师的要求并不高,只要我们真心一点,平等一点,赏识一点,他们就会心满意足,“言听计从”。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努力地蹲下身子与学生对话,也努力着去用自身的行动,去影响他们。让爱与尊重照亮心灵- 我的教学故事孩子是一本书,是一朵需要耐心浇灌的花,是一支需要点燃的火把。他们的心理脆弱,情绪易波动,充满爱的关怀,会改变一个学生的行为。也只有当老师用心去爱学生、尊重学生时,学生的心灵窗户才会向老师打开。记得有次上课,班上有个学生因不满意自己的考试成绩,

4、当着我的面就把试卷撕了。为此我找了他, “你觉得今天的课堂上你表现的好吗?”我问,“很好啊”。“平时老师都尊重每一位学生,因为我们都是平等的,只是角色不同,也许有时候老师们的口气是重了,你感觉受到伤害了, 老师可以道歉。 虽然你没考好,可你毕竟付出了你的劳动, 老师也付出了心血呀。 你怎么能把它撕掉呢?既然老师都尊重你, 你是不是也该想想怎样去尊敬老师,你也能像老师这样诚心的道歉吗?”他默默无语,神色虽如以前,但能感觉到他也在思考。“这次没有考好,没关系,但应想想自己哪些地方还做得不够,必须要去努力,老师是真的想和你做朋友,想让你的潜能发挥出来,变成一个老师眼中的好学生。”教育不是一天两天的事

5、情, 也不是一次两次就能解决的。每当他犯错误的时候, 我就找他,帮助他分析犯错误的原因,提出建议帮助他改正,并积极联系家长,共同探讨对于该生的教育方法, 一段时间以后, 我发现他变了, 上课时能看到他高高举起的小手,学习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学习成绩也提高了许多。师生的交流是心灵的交流,贵在诚心,只有当老师的爱心放在学生身上,才能让老师走进学生。孩子的心灵是那样的纯洁、美丽,如水晶;孩子的心灵是那样的脆弱而易碎, 如玻璃。做老师就要欣赏他们水晶般的心灵,更要保护着他们玻璃一样易碎的自尊。 学生对我们教师的要求并不高,只要我们真心一点, 平等一点,赏识一点, 他们就会心满意足。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

6、会努力地蹲下身子与学生对话,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努力去用自身的行动,去影响他们。试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习反思能力的培养之所以把小学生学习反思能力的培养作为研究内容提出来,首先,因为学生的学习反思和教师的教学反思是相统一的,都是新课程的精神。 学生的反思对学习效率的提高、自学能力的形成、学习策略的迁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次,在目前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的反思能力比较差。原因有:(1)学生不知道如何反思,以至很多学生至今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2)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根本没有时间进行学习反思;(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知识的讲解和分析,很少有时间关注学生学习反思能力的培养;(4)许多教师不知道

7、如何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事实上很多教师没有在教学和学习中反思的意识,更谈不上教会学生如何反思。什么是反思,顾名思义,“反”是回顾,“思”是思考,反思就是对自己思考的再思考。学生反思意思为: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总结、回顾、思考去发现问题,好的经验和习惯要发扬, 存在的问题要吸取教训并及时克服,目的是通过反思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发展和提高。数学中的反思,是指对以往的数学知识、数学知识的获得过程等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的回忆和重新思考。学生的学习反思就是学生不断的监督、 评价自身的学习过程、 学习方法与学习结果的行为,以便以最少的时间获得最多的知识的过程。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反思是学生学会学习的一种有效途径

8、,是学生今后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根据数学新课程标准中“要使学生在学习中形成反思的意识和能力”的理念以及弗洛登塔尔的 “反思是学生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理论指引,结合学生目前学习现状,笔者迫切认为小学生数学学习反思能力培养尤为重要。一、引发学生反思的动力。学生的反思动力就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积极地对学习的内容、过程、方法进行批判性回顾和思考的内在驱动力。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 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做法引发学生的反思动力。1、创设问题情境,促发反思动力。有高涨而积极情绪支撑的反思过程才是一个高效的学习过程。在教学中,如果能够创设出能激发学生情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到宽松、 自如,他们就能敢于质疑

9、和探索,促发反思需求。例如,笔者在教学认识分数一课时,就提出这样一个趣味问题: 猴老大和猴老二平均分吃4 只桃,每只猴分得这些桃的几分之几?学生遇到猴子分桃这样的趣题情绪高涨,都欲欲争着尝试回答, 思维欲望由此被激发出来了, 解决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答案是二分之一对还是四分之二对,学生是通过质疑和反思得出结论的。2、自主探索体验,激发反思动力。在教学需小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中,应让学生有体验成功的机会。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时,笔者设计了合作探索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环节, 激发了学生的探索兴趣。 学生对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探索后,有的学生还是一知半解,提出:“老师,为什么用长乘

10、宽来算长方形面积呢?”,这时笔者让学生反思刚才摆的过程, 并结合“长方形的长表示几个单位的正方形,宽又表示几个单位的正方形,一共用了几个单位的正方形”等几个问题, 经过学生自己的再次回顾, 反思和发现得出了正确结论, 使学生体验到了这是反思直接带来的益处, 有一种成功的喜悦, 教师再恰当及时给予学生表扬,肯定他的质疑和反思的表现,学生会很高兴,使其反思意识和动力更加强烈。二、提供学生反思的空间。从数学学习的本质上讲, 感知不是学生学习的根本, 产生学习动力的根本是问题。教师要善于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 及时捕捉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问题,随即提供学生反思的空间,主要途径有:1、引导学生反思课堂上

11、的典型例题。数学教学中的典型例题学习过程是学生掌握新知、建构数学知识体系的主要途径,我们经常发现有些数学能力较强的学生,当他们读完一道题后, 就能立即看到题目的“骨架”,这个“骨架”就是数量关系。例如,北京颐和园的陆地面积是 72.5 公顷,水面面积大约是陆地面积的3 倍,北京颐和园的占地面积大约是多少公顷?这一问题的数量关系是:陆地面积 + 水面面积 = 颐和园的占地面积。根据这一数量关系式,发现必须先求出水面面积,该题便迎刃而解。又如,“单价数量 = 总价”“速度时间 = 路程”等,这些常见的数量关系都是学生解题的基本“骨架”或称数学模型,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适时引导学生回顾、发现、思考、

12、总结。给我们的启发就是课堂上要针对具体的例题进行分类、比较和概括,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及时反思,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以最有效的途径掌握某一类题目的解题方法和思路。2、引导学生反思课堂上自己的语言表达。语言是思维的外壳, 要说就得先想, 没有脱离思维的语言。人们思维的过程与结果,必须通过语言表达出来, 语言的磨练也将促使思维更严谨更灵活,从而使两者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而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弱,往往他想的跟自己表达的不一致, 例如,在做计算题或解决问题时,许多同学的答案是正确的,但一问为什么就说不清道理。如计算“13 5 ?”时,有不少学生算出得数是 8 ,但要他说出算理时,却说不出来。

13、这时可以引导学生用以下两种思路去想:因为 8 513 ,所以 13 5 8。并按照这个思路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 10 中去掉 5 ,还剩 5,5 再加 3 便是 8。经过这样多次练习,学生会用语言口述思维过程, 说清算理了。 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 笔者坚持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说清题意, 分析数量关系, 口述解题方法, 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清楚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例如:小明有 36 张画片,送给小红 8 张,还有多少张?训练学生用语言有序地说出分析推理过程:( 1)先说题意:“已知小明有 36 张画片,送给小红 8 张”,问题是“还有多少张?”( 2)分析题意:要求还有多少张,就是从 36 里去掉 8 ,用减法计算,列式是: 36 8 。然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并交流各自的学习方法, 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习了计算方法,通过口述解题思路,可以直接了解学生审题合理解题意的程度,便于教师根据学生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