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昆山“二陆”文化的最初源头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97893455 上传时间:2022-11-1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6.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昆山“二陆”文化的最初源头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小昆山“二陆”文化的最初源头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小昆山“二陆”文化的最初源头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小昆山“二陆”文化的最初源头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小昆山“二陆”文化的最初源头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昆山“二陆”文化的最初源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昆山“二陆”文化的最初源头(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昆山,“二陆文化的最初源头松江黄忠杰晋朝文学家、书法家陆机、陆云的文化(简称“二陆”文化),从遥远的 晋朝小昆山起步,走过了一千多年的漫长路程,一直连通着松江文化,乃至上海 文化。沿“二陆”文化之路是古代小昆山人率先铸就了本地区的历史文化辉煌。 在这条源远流长的文化走廊里,有一段厚重而精彩的路程,我称作为“二陆”文 化之路。“二陆”文化之路,是一条远古时代的文化之路。历经一千多年,那时他们 和众多的小昆山人一起,在这里繁衍生息,共同开垦了这片热地,一齐书写了这 里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他们最早从青少年时读书、生活于华亭(今上海市松江 区小昆山)。晋朝(280年)陆机、陆云回到小昆山,开始人生的

2、艰难旅程,“屏 居读书十载”。并以自己的方式和才华展示了他们的文韬武略,为后世留下了大 量而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从晋朝起,“二陆”文化千秋播扬,研究“二陆”文化遍布许多地方。这 些文化研究成果,不仅分布范围广、种类多、内容丰富,有的甚至具有唯一性。 “二陆”文化是一个多彩而深厚的文化课题。在松江文化史上,“二陆”文化贯 通整个古代松江文化,历史渊源广远,文化传播,历史背景,以及延续和发展的 脉络都很深远。它在松江文化史中独具风格。这在松江文化史中是一个绕不开的 话题。因此,小昆山“二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应借助于历史文化学的研究方 法,借助于前人和时贤的佳作,以及考古研究成果等,着重展示“二陆

3、”文化 具有典型意义的文化成果、重要事件及精神价值。只有这样,才能让广大“二陆” 文化爱好者有一个较为全面、系统的了解,也能为研究“二陆”文化的学者们提 供一些信息或线索,以致共同努力,为保护、继承和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作出贡 献。一、历史溯源西晋陆机(261-303年),字士衡,文学家、书法家;陆云262303年), 字士龙,文学家。吴郡人,青少年时读书、生活于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区小昆山)。 出身望族。他的祖父陆逊为三国名将,曾任东吴丞相,父亲陆抗曾任东吴大司马。晋朝(280年)陆机、陆云回到小昆山,开始人生的“屏居读书十载”。陆机主要成就:文学经典:文赋;书法名帖:平复帖。陆机著诗、赋、杂文

4、二百余篇,集十四卷。善行书、草书,惜为文名所掩。 传世墨迹有章草平复帖、行书望想帖。、陆云主要作品:陆云集12卷。二、经典集萃(一)陆机的平复帖一、平复帖简介平复帖,是西晋文学家、书法家陆机所作,用牙色纸本,因内有“恐 难平复”的字样,故取名平复帖。作于晋武帝初年,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 史,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真迹,比王羲之的兰亭序还要早60多年。平复帖上有字9行,全帖只有85个字。平复帖纸高7寸5分, 阔6寸,纸色邃古,有纹隐起,像琴上的断纹。字体在章草和今草之间,是向朋 友问候疾病的书札,帖上有宋徽宗赵佶瘦金题签,铃下双龙圆玺,前后铃“宣和”、 “政和”印玺。平复帖,在中国书法史上被冠以最

5、崇高的地位,具有“故宫国宝第一号”、 “现存第一祖贴”、“中华第一帖”、“墨皇”、等尊号。现收藏于北京故宫。二、平复帖的价值平复帖,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珍稀性和独特性。它在中国书法的演变过 程中,平复帖有着重要的地位。中国书体的演变,大约经过篆书、隶书、章 草、楷书、今草(楷书与今草处并列地位)、行书几个阶段,平复帖介于章草 与今草之间,是两者过渡时期的典范之作。章草到今草的转变,曾经历一个长期 的过程,但唯有陆机的这篇墨迹有幸流传至今,成为这一转变的重要见证。(二)陆机文赋的思想内容归结为七论文学创作:一论创作动机和目的(文赋的序言)二论创作准备和基础三论构思和想象四论形式与内容五论创作乐趣六

6、论风格和体裁七论创作技巧三、“二陆”精神概括为四种精神:(一)陆机的人生之路与文学之路,完美地展现了他的人生精神和文学精 神。(二)陆机的人生道路和文学道路,体现了他的服膺儒术,著书立言 的人格精神。(三)陆机是集抒情精神、艺术精神于一体的自觉审美的文学家。(四)陆机在文学、书法上的创新精神。四、千秋播扬晋朝时期:曾有学者将陆机比作美玉,有“玉出昆岗”之说,晋朝把陆机誉 为“太康至尊”。南朝时期:梁武帝时期千字文有记:“金生丽水,玉出昆冈。”唐朝时期:唐太宗李世民以天子之尊,为“二陆”亲撰文云:“远超枚马, 高蹑王刘,百代文宗,一人而已。”此文句对陆机的平复帖极大地尊崇与褒扬。唐朝时期:诗人杜

7、甫醉歌行中云:“陆机二十作文赋。宋朝时期:宋徽宗把“平复帖”收进宋堂内府,他曾亲自用泥金题写了瘦金 书:“晋陆机平复帖”。宋朝时期:宋朝宰相王安石,为“陆机”留下诗句:“玉人生此山,山亦传此 名。”宋代时期:文化大师苏东坡曾登临读书台,并在读书台的石壁上欣然题写了 “夕阳在山”子瞻。可见,苏东坡对陆机的成就很崇拜。明代时期:文学家、书画家陈继儒称赞平复帖为“其书极似索靖笔法”明代时期:书画家董其昌赞誉陆机为:“晋初开山第一祖。”清代时期:康熙昆山县志稿专有记载:“山以昆名,比之昆冈玉出,而县 名从之。昆邑人文,自当以二陆为开先也。”现当代:书画家程十发专写楹联:“二陆文章雄万代,草堂灵气贯千秋

8、。”并 书写了文赋全文。五、传承创新三大文化传承:具有最早的古文明踪迹小昆山文化,早在6000多年前,这里就有了文明的踪迹。从已发掘的二大 古文化遗址上得到佐证:汤村庙古文化遗址,有6000多年的历史;姚家圈古文化遗址,有5500多年的历史。据记载,汤村庙古文化遗址是松江最早的古文化遗址。距今4400年到6000 年之间。折射出二种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几代文化大家的丰厚贮存小昆山曾拥有过七位文化大家,如:晋朝时的文学家、书法家陆机、陆云; 宋朝时的文化大师苏东坡;明朝时的文学家、书画家陈继儒,明朝时的文学家夏 允彝、神童夏完淳;现当代著名翻译家、作家朱雯。山水风物和宗教氛围在此交融这座景

9、色秀美、鸟儿清唱的小昆山,有一隅妙语禅音的宗教圣地-九峰 寺。佛道气象非凡,氛围浓厚,畅意适怀,千古余风。九峰寺曾用名:泗洲塔院,大雄宝殿,宝训堂,藏经阁。五大文化创新薪火相传作铺垫小昆山文化创新有三大铺垫:一是根基深厚、传家宝众多;二是文化大家云 集;三是优秀成果荟萃。发展规划理念新发展规划二大理念新:一是文化规划设计成兼顾“底蕴合一”的文化理念, 并与“以人为本”的精神和人文景观特点。二是整个规划要与全镇的经济和社会 发展“十二五”规划相衔接,小城镇试点发展要与丰厚的传统文化、新兴的文 化产业相结合,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寻找最佳结合点三大最佳结合点:一是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结合;二

10、是文化创造与小昆山 特征的结合;三是用现代意境与特效文艺形式的结合。立足于草根文化文艺创作的现代意境要立足于草根文化。文艺、戏曲、小品、书法、绘画、 摄影等,要以“人文山林、书画之镇、德孝之家”为目标,以“新颖、独特、超 越”的内容和形式,举办多样式的文化艺术节。建立生态文化共同体小昆山的文化发展要立足于生态文明,围绕山景秀美的山体、清澈的泖河, 与观光农业相映衬,让水源给人喜悦,山地给人慰籍。青山、绿水让人体验于回 归祖先居所的悠悠厚味,逐渐将文本文化走向自然生态文化。六、名句赏析“屏居读书十载”的内涵“二陆”用十年时间屏居在这景色秀美、远离尘嚣的小昆山,潜心攻读,诗 文唱和,奋发有为,成就

11、了他们的人生辉煌的一个驿站。“匡扶家业,重振门庭。十年磨一剑。”“二陆”出于一种人生的无奈,存有一种人生的憧憬,走了这样一条韬光养 晦、修成正果、兴家报国之路,这是他们最好的人生选择。“孤兽思故薮,离鸟悲旧林。翩翩游宦子,辛苦谁为心。仿佛谷水阳,婉娈昆山阴。”表达了陆机的思乡之情,他感念松江的山川风物和深深的乡土情结。文赋:“情而的靡”之简释:所谓诗金彖情就是诗歌是因情而发的,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感情的, 就是要诗赋的文学作品注重感情与形象。陆机把当时最重要的文体诗歌的审美特征概括为“诗彖情而会奇靡”,成舄 千古名言。文赋:“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简释: 意不称物指构思内容不能正确反映思维活动对象,

12、及不逮意指文章 不能充分表现思维过程中所构成的具体内容。文赋:“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简释“伫中区以玄览“是指写作的那种虚静的精神状态,可以使人不受外物 和各种杂念干扰,统观全局,烛照万物,思虑清明,心神专一。、颐情志于典坟, 则是要求作家广泛学习前人文章和著作,吸取其丰富的创作经验。文赋:“胸中之竹。”即:艺术构思。简释:文章始情思的畤候,要集中心思,暮心致言志,深思熟虑,旁求博采, 想像强翅膀,在腐陶的天空翱翔。富文思到来畤,思绪由朦瞬而渐趟明朗。 事物也因思绪明朗而越来越粉粉地入胸海。文赋:“手中之竹。”即:艺术传达。简释:文孥作中的婪彳标表现,是和ffi#思陪段密切雉分的,但大

13、醴上 遢是有侗先彳发的屑次。从晋朝的“二陆”(陆机、陆云)文化走廊一路走来,移步换景,别有洞天。那远古时代的文化人的生活光阴,人生辉煌,精神光亮,全汇聚于彩壁之上, 晋朝风韵展于长幅之间。在这里,我们听到了千年的足音,看到了遥远小昆山文化园的璀灿。在这里,为我们留下了传承的脚印,播洒了发展创新的种子。在这里,为我们镌刻了奋发有为的艰辛,品尝收获成功的甘甜。小昆山“二陆”文化长 这朵奇葩,展示着无悔人生的追求,昭示了追求辉煌的不屈信念,见证了创新文化的辛勤耕耘,将凝聚起古人与今人的一脉脉 心血,催生出明天小昆山文化灿烂的誓愿。山上旌旗在望,三泖一帆风悬。面对“二陆”,面对辉煌,今朝的小昆山人在思索,在寻觅,与时俱进,踏 上新的起跑线,在新的文化长廊里碰撞和融合,使之成为灿烂文化的一大聚会。待到山花烂漫时,我们共赏文化新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