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历史文化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97888796 上传时间:2022-11-0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弘扬历史文化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弘扬历史文化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弘扬历史文化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弘扬历史文化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弘扬历史文化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弘扬历史文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弘扬历史文化(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弘扬历史文化 建设人文岐山兼谈岐山是黄河文化的丰厚源泉和产业高地 岐山县位于关中西部和黄河支流渭水中游,介于西安市和宝鸡市中间偏西地段,南接秦岭,北枕千山,中为广阔平原,形成了“两山夹一川,两水(渭水、岐水)分三原”的南北狭长地理形态。其地貌特征包括南部秦岭高山区、北部低山丘陵区,渭河及其支流岐水(后河)阶地和洪积扇组成的黄土原区。总面积856.45平方公里,坐标介于东径10733至10455和北纬3437.海拔最高2160米,最低1495米,属暖温带气候.其南有古代兵家必争之地五丈原,其北是渭水支流岐水区和渭河北塬二级台地,沟壑纵横,土层深厚,水源丰富,日照充足,最适宜于古代先民耕作和繁行。

2、它曾是炎黄二帝始祖(炎黄二帝曾经历八代子孙)生息和周室发祥肇始之地,是我国首部医学经典黄帝内经和古代哲学巨著周易的诞生地,也是东汉明帝和北魏时佛教最早、最盛活动地和三国时诸葛亮五次北伐曹魏的古场所在地,地上地下文物遗存十分丰富。文物普查资料表明,全县共有新石器时代和商周、秦汉、三国等各代文物点817处,其中国家级4处(周原遗址、周公庙古建群、凤凰山遗址、太平塔)、省级10处,位居全省之冠。建国前后,这里曾出土过大量形体硕大,有长篇铭文的精美青铜器和2万多片雕刻精细的西周甲骨,世称“青铜之乡”的“乡中乡”和“西周甲骨文之最。” 1.“青铜器之乡”的“乡中乡”。 岐邑,曾是中国历史上先周的都邑所在

3、。据竹书征年记载,商代武乙元年,周人先祖古公亶父率族人由彬迁岐,经王季、文王三代100多年的苦心经营,终于发展成一个可以足以灭商的小周国。文王晚年,为了东进灭商,又将都邑由岐迁于沣。武王灭商后,虽定京于镐,但岐邑仍为王室祖都之地,宗庙未曾废弃,周王每年还要回岐邑祭祖,在祖庙里搞重大的策封和庆典活动。朝庭的功臣显贵还要在这里营邑建居,死后还要按当时的礼制规定,将大批青铜器埋于墓葬中。周公制礼作乐,完善了国家各种典章制度,使青铜礼器铸造达到登峰造级之程度。所以,自汉代以来,岐山京当、北郭等地不断有青铜器出土,周原遗址及凤凰山高等级贵族墓葬群的出现,使岐山成为全国有名的文物大县之一。我县现有馆藏文物

4、12000余件,据不完全统计,仅完整西周青铜器就有300余件。出土的青铜礼器、有食器、酒器、水器、乐器、车马器、生产工具等。如清道光末年,在京当乡的董家村,出土了有铭文597字的毛公鼎和天亡簋,在京当乡礼村沟岸出土了著名的大盂鼎、小盂鼎和虢季子白盘等,其中的毛公鼎、大盂鼎和虢季子白盘被列为“晚清出土四大国宝”。解放后,全县共出土青铜器七十多次(批)。如在贺家村出土了凤柱器、伯夏父鼎、伯觅父盨、丙卣、山簋、人面盾饰、史臣舌 簋、荣有司鼎、伯车父盨(两件)、史逨方鼎、(两件)牛尊、梁伯敔簋、云纹编钟(三件套)等,在凤雏村出土了伯尚鼎、伯觅父盨(两件)、六六一六六一,献师隻簋、丙父戊簋和六一七六一六

5、方鼎等,在礼村出土了交宁(贾)父乙鼎、凡尊、弓鼎、父乙觚、贤父辛爵、父癸尊、壬侜鼎、王仲姬方鼎等,在王家咀出土了陆妇簋、饕餮纹鼎、乳钉纹鼎、夔纹鼎、息父乙鼎等,在京当村出土了云雷纹觚、饕餮纹爵和斝、虢仲鬲(两件)等,在流龙咀出土了齐生鲁方彝盖;在双庵村出土了膳夫吉父盂等;在青化镇的丁童村出土了外叔鼎和矢叔簋等;在北郭乡(今归凤鸣镇)的祝家巷出了新邑戈,亚中必其斝等,在杨村吴家庄出土了王伯姜鼎,在八亩沟村出土窃曲纹鼎三件;在曹家沟出土周舟阝 马京 鼎,在庙王村西出土弦纹鼎1件和高领乳状袋足鬲陶器六件;在周公庙东侧出土双耳铜鬲(又称弦纹鬲)一个。在北寨子有出土亚中薛父乙史鼎等,在杨家场出土父乙爵和

6、蕉叶纹觚等;还在高店镇出土龚鼎、涡纹鼎各1件,在蔡家坡和永尧村出土中簋、直棱纹簋等11件,在马江的小营原出土旅簋1件。在麦禾营乡王家村出土铜鍑1件;益店镇收购站还检选祖乙觚1件。特别是1975年出土于董家村37件青铜器窖藏,对文物考古界的震动和影响最大。 1975年2月2日(农历腊月二十二日)京当乡董家村农民董宏哲、董天有在村西平整土地时,发现了一个青铜器窖藏,他们保护好现场,由时任生产队副队长董宏哲报告给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岐(山)扶(风)考古工作站,及时进行了发掘清理。经勘察,这个窖藏位于董家村西的西周居住基址北边,略呈椭方形,此窖共出土青铜器37件,器物均按大小相互套置存放,计有鼎13件

7、,簋14件,壶2件,鬲2件,豆2件,盘1件,盂1件,其中铸有铭文中30件,内容丰富,涉及西周中期的册命赏赐告诫,以物换田、林场易主等土地使用权转让、交换和法律判决等问题。器主约10余人,其中最重要的有四件,即裘卫盉、五祀卫鼎、九年卫鼎和 匜。前三件铭文是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和使用的文书、档案,是我们研究西周中期土地国有制或王有制关系变化开始瓦解的重要资料,后一件铭文是管理祭祀用公牛的小官牧牛同他的上级师 为争夺五个奴隶打官司的审判实况记录,是我们研究西周法律和诉讼制度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献。这四件青铜器又被称为解放后岐山出土的“新四大国宝”。有的专家学者据此说岐山是“青铜器之乡”的“乡中乡”。2、凤

8、雏遗址世罕见。 1976年2月,京当乡贺家行政村凤雏村民组在平整村东南的土地时,发现了大量红烧土块和墙皮等物。经当时陕西省文管会岐扶工作站同志勘察,认为是一处西周居住遗址。由省文管会和有关市、县文博单位组成原周考古队,结合北京大学、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教学实习,进行了一年多的发掘清理,证明这是一座大型宫室(宗庙)建筑遗址。这组大型建筑基址坐落于一个南北长42.5米,东西宽32.5米,高约1.3米,面积约1500平方米的夯土台基上。这个建筑遗址座北朝南,以门道、前堂、过廊、后室为中轴,东西配置厢房,形成一个前后两进、东西对称的封闭性院落。门道外有影壁。门道南北长6米,东西宽3米。门道两旁有东、

9、西两个门房,东门房长8米,宽6米。西门房与东门房对称,大小高低相同。门内堂前为中庭,庭东西宽18.5米,南北深12米。前堂面阔六间,通长17.2米,进深三间,宽6.1米。由前堂经过廊通往后室,后室共五间,通长23米,进深3.1米。东西厢房各八间,东西厢的前檐各有走廊,走廊的最北头各有一个小门通往外面,相互对称。在凤雏这座建筑基址的中庭和后面东西小院中,我们还发现了两处用陶水管套接或用鹅卵石砌成的排水设施。地面和墙壁均用泥浆掺合细纱和石灰涂抹而成,表面光洁,质地坚硬。在房屋堆积物中还发现少量带瓦钉或瓦环的板瓦,推测屋顶上的某些部分如屋脊等是用瓦覆盖的,其余是用草泥覆盖的。在屋檐下的堆积物中,我们

10、还发现了玉鸟、几何纹玉片,玉饰和金铂等物,说明这组建筑的屋檐装璜当时是非常富丽的。 根据此建筑西厢2号房间H11:1甲骨文有“彝文武帝乙”和H11:3有“依王田,至于帛”的记载,H11:84又有周人求佑于殷人先王太甲的卜辞看,这组建筑的始建年代应在武王灭商以前。从出土陶器可知,其使用下限应在西周晚期。经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实验室对基址中出土的木柱炭屑进行碳14放射鉴定,其结果为公元前109590年。 象凤雏甲组建筑群址这样大型保存完整的西周宫室(宗庙)建筑遗址,在我国还是第一次发现,基址位于周人迁丰以前的岐邑所在,这对我们研究西周的政治、经济、文化、礼仪、建筑艺术等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和历史意

11、义。 尔雅释宫曰:“室有东西厢曰庙,无东西厢有室曰寝”。仪礼土冠礼中:“筮于庙门筮与席所卦者,具馔于西垫。”此建筑群有东西厢房,每厢又有室八间,西厢2号房间的两个窖穴中又出土1.7万片卜骨,按周礼规定:只有周天子的宗庙才能保存和收藏占卜用的甲骨遗物。因此,凤雏建筑遗址的用途当是周王室宗庙。 1978年至1981年,周原考古队在贺家村清理商周墓葬和车马坑100多座。1982年周原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元旦节前,陕西省考古所又在凤雏村西发现了宽约10米,残高1.7米,长约400米西周城墙。经选择横断面试掘,此城墙在西周中期以前就已存在。3、西周甲骨文之最。 在全国

12、出土西周甲骨文的八个文物点中,周公庙首举一指,凤雏村名列第二。 一九七七年七月至八月,陕西周原考古队在发掘岐山凤雏村建筑基址西厢2号房间时,在编号为H11和H31的两个窖穴内共出土甲骨1.7万余片,其中,清洗出有字者293片,共有单字960多个,内容涉及卜祭、卜年、卜告、卜出入、卜田猎、卜征伐、卜卦和记载月象,时日,以及人名、官名、地名等卜辞,是我们研究西周政治、经济、军事和疆域、对外关系的重要资料。 凤雏出土的甲骨文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龟甲背面的钻痕全部为方形,牛骨背面的钻痕全部为圆形。二是甲骨文的字迹很小,笔画细如头发丝,象H11:1号甲骨只有指甲盖那么大,上面就刻有30个文字,需用五倍放

13、大镜才能看清。这些文字是在什么条件下,用什么东西刻成的,至今还是一个未知的历史之迷,需要我们今天的考古学家和自然科学家去认真研究和探索。2003年12月14日,北大文博学院教授徐天进带领七名本科生在周公庙附近搞文物调查时,在祝家巷村北上世纪六十年代引周公庙润德泉水的废水渠旁捡到两片卜甲,一片18字,另一片37字,人称“西周甲骨之王”。这两片甲骨报道后,引起了学术界对此遗址的关注和重视。2004年3月,由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组成周公庙考古队进驻祝家巷村进行考古发掘。4月份,他们在庙王村北上世纪六十年代引周公庙润德泉水的另一条废水渠旁清理出卜甲700多片,其中有字80多片,记载有

14、“周公贞,叔卜”、“太保”、“周”、“新邑”、“马二百两”等。 2007年冬,他们在庙王村北一处灰坑中清理卜甲30多片,其中有字者10片。2008年冬,他们又在徐天进教授捡“西周甲骨之王”的大坑西边的一个西周倒建筑垃圾的壕沟中清理出卜甲7600余片,有字者680余片,记载的周王名有“王季”、“文王”、“王”等,大臣名有“周公”、“召公”、“毕公”、“叔郑”等,地名有“周”、“毕”、“宬”、“繁”等,总字数已超过2500多个,确属我国西周甲骨文之“最”。这些记载,对于我们研究先周和西周历史,以及周初的重要历史人物都有重要实证意义。因此,2009年3月,周公庙凤凰山西周遗址被评为2008年全国十大

15、考古新发现之一。4、西周大墓群惊现凤凰山。 周公庙周围的凤凰山遗址是1981年发现的,主要有两大发现:一是空心砖,当时正值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时期,宝鸡市普查队和县图博馆于三月五日在周公庙附近董家台村的一个断崖上发现了空心砖,在周公庙东侧的东一爪下发现了一处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商文化、西周文化相叠压的居住遗址。其空心砖尚属全国首次发现。砖面上多饰粗疏的绳纹,陶色有红灰之别,但以红陶为主,火候也不高,这跟汉代的廻然不同。二是在祝家巷东北沟地出土了两件周代铜戈,其中一件铸铭“新邑”二字。所谓“新邑”就是一个新的都邑或城市出现。它给我们一个重要信号,就是这里的新都邑不是陪都就是主都,或者先

16、是陪都后来又转化为主都。 2004年5月7日,当北大文博学院教授雷兴山等清理完庙王村北出土甲骨去周公庙后凤凰山放松休息时,在凤凰山东一爪山梁上发现了一处残存有三米多高的西周城墙,凭着经验和感觉,他们再往山下去,又发现了一座大墓和该大墓的南墓道。后经两个多月的探测,发现凤凰山东一爪有22座高等级的西周墓葬和残高2.5米、宽约10米,长1700米的西周绕墓城墙,其中带四条墓道的10座,带三条、二条、一条墓道的各4座。2004年8月,他们又在东三爪(白草坡)发现中型墓葬192座,其中带两条墓道的一座,带一条的4座。其他均没有墓道。并在东一爪和东三爪之南的平地上发现建筑基址40余座,清理铸铜、制陶作坊各一处。全国文物考古界学术泰斗邹衡、李学勤、李伯谦等也来工地进行了考察和指导。他们认为:该墓地属西周无疑,其中带四条墓道的墓最多,带三条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