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监测实施方案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97888216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35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土保持监测实施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水土保持监测实施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水土保持监测实施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水土保持监测实施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水土保持监测实施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水土保持监测实施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土保持监测实施方案(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工程水土保持监测实施方案(监测资质单位)(编制日期) / 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责 任 表工程水土保持监测实施方案编写校核审查核定批准编 制 单 位编 制 日 期目 录1前言11.1任务由来及方案编制情况11.2监测目的11.3监测原则11.4方案编制依据22工程概况31.1项目区概况32.2工程概况32.3施工分区布置32.4工程占地32.5损坏水土保持设施及数量32.6移民搬迁及安置32.7水土流失量预测与评价32.8水土保持防治设计43监测范围及内容53.1监测范围53.2监测内容54监测方法64.1气象水文监测74.2水土流失因子的监测74.3水土流失状况的监测94.4水土保持设施效果的

2、监测125监测站点的布设125.1水土流失因子监测布点135.2水土流失状况监测布点135.3水土流失防治效果监测的布点145.4监测点(断面)的的布点146监测计划及工作安排146.1监测计划146.2监测工作安排157设施设备及人员组织167.1设备设施167.2监测人员组成与分工178成果提交18附表目录附图目录1前言1.1任务由来及方案编制情况1.2监测目的按照有关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法规及技术规范,在开发建设项目施工期间和运行期间,需对建设项目防治责任区的水土保持情况进行监测。其目的是:(1)可及时掌握工程建设所引起的水土流失状况,评价工程建设对水土流失和工程区域生态环境的的实际影响;(

3、2)了解工程项目区各项水土保持措施的运行状况、对水土流失的防治实施效果及合理性;(3)为提高工程建设水土流失工作及防治效果提供技术依据和补充措施的设计依据;(4)服务于工程的安全生产建设、运行和水土保持方案的实施;(5)为建设项目水土保持防治工作和科学研究积累基础资料。1.3监测原则根据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和项目建设水土流失的特点,本次保持监测工作布置和安排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水土保持监测站点应按临时站点设置原则。工程建设的水土流失主要集中在枢纽工程施工期间,以及施工结束后的植被恢复期。由于电站的大规模施工活动已基本结束,因此水土保持监测的时段主要是工程施工后期和工程完工后的植被恢复期,同

4、时对工程措施防治效果进行监测;(2)典型性原则。水土保持监测站点的布设密度和监测项目的控制面积,应根据建设项目的水土流失防治责任面积确定,结合新增水土流失预测结果,选择典型场所进行监测站点的布设和监测工作,重点地段应重点监测。由于建设所产生的水土流失主要集中在施工区,水土流失重点地段为弃渣场、料场、施工公路、加工管理区等地点,故将监测站点主要布设在这些地段,其它区域的水土流失状况采取宏观调查,了解其变化情况;(3)可操作性原则。水土流失监测站点主要布设在工程建设对原地貌及植被破坏较严重,容易产生弃土、弃渣而且可能造成较大水土流失的地区。工程建设期间,在工程建设区及直接影响区建立适当的监测点,以

5、能有效、完整的监测两个区的水土流失状况、危害及防治措施的效果为原则。运行期间,在工程建设期监测点的基础上,在挡水坝两侧增加监测点,以能反映人类活动对水土流失及生态环境的影响为原则;(4)水土保持监测站点的观测方法、观测时段、观测周期、观测频次、观测设施等应根据项目可能导致和产生的水土流失情况确定。本次水土保持监测的成果,报上级水土保持监测机构;(5)水土保持监测应有相对固定的观测设施,并做到地面观测与调查监测相结合;(6)此外,由于工程保持方案编制工作完成于工程施工建设期,并且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始于工程建设基本完工以后,因此,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必须考虑实际情况,要体现具体情况具体对待,遵循实事求是

6、的原则,不能按照新开工建设项目来做。1.4方案编制依据(1)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报审批管理规定(1995年5月30日水利部第5号令);(2)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管理办法(2000年1月31日水利部第12号令);(3)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验收管理办法(2002年l0月22日水利部第16号令);(4)关于加强大中型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理工作的通知(水利部);(5)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SL20498);(6)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SL2772002);(7)水土保持试验规范(SD23987);(8)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96);(9)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规划通则

7、(GB/T157721995);(10)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技术规范(GB/T16453.116453.61996);(11)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效益计算方法(GB/T157741995);(12)防洪标准(GB5020l94);(13)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洪水技术标准(SL4493,水利部)(14)造林技术规程(GBT 157761995);(15)主要造林树种苗木(GB600085);(16)云南省云政发19995l号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划分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公告;(17)云南省土壤侵蚀遥感调查报告云南水利厅、水利部天津勘测设计院(2000年8月);(18)工程性研究报告(年月);(19)水土保持

8、方案报告书(报批稿)(年月);(20)水土保持监测任务书(年月).2工程概况1.1项目区概况2.2工程概况2.3施工分区布置2.3.1土料场(分述基本情况)2.3.2石料场(分述基本情况)2.3.3存弃渣场(分述基本情况)2.3.4场内外公路(分述基本情况)2.4工程占地2.5损坏水土保持设施及数量2.6移民搬迁及安置2.7水土流失量预测与评价2.8水土保持防治设计2.8.1防治目标根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的指导思想和原则,结合项目特点和项目区的实际情况,居甫渡水电站工程水土保持方案实施要实现的总体目标是在工程水土流失防治责任区范围内,采取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管理措施,有效控制因工程建设而

9、导致的新增水土流失,并在此基础上治理工程区域原有水土流失,保护和改善工程区域的生态环境。具体防治目标如下:(1)扰动土地治理率:;(2)水土流失治理度:;(3)水土流失控制量:;(4)拦渣率:;(5)植被恢复系数:;(6)林草覆盖率:。2.8.2防治分区及布局2.8.2.1防治分区2.8.2.2防治措施2.8.2.3防治措施总体布局2.8.3水土保持防治措施工程量区内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包括两部分,即工程治理措施和植物治理措施。工程治理措施主要针对渣场,采取拦渣、护坡和排水工程措施。对施工区各类用地,根据其立地条件,采取植物治理措施。根据对工程施工区的调查分析,需对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设计以下水土

10、保持措施:(1)存弃渣场、料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措施(2)施工公路(3)工程管理区、临时占地区(4)主体工程永久占地区水土保持措施(5)施工期临时水土保持措施(6)移民安置区水土保持措施2.8.4防治措施实施进度2.8.4.1基本原则2.8.4.2实施进度水土保持实施进度计划详见表3-3。3监测范围及内容根据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中制定的水土流失监测计划和工程水土保持监测任务书要求,并按照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SL2772002)和水土保持监测的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确定了工程水土保持监测的主要范围、内容、方法、时段、频率和站点布设等。3.1监测范围工程水土保持监测范围按照水利部审查批准的工程土

11、保持方案报告书的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确定,即工程项目建设区(包括水库淹没)、直接影响区,总面积为hm2。其中,工程施工区占地总面积为hm2,直接影响区(不含移民安置区)面积为hm2。工程水土流失重点地段为弃渣场、料场、施工公路等地段。工程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详见表1。3.2监测内容根据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SL2772002)的要求和工程水土保持方案设计报告书确定的水土保持监测内容,结合项目区的实际情况,本次水土保持监测通过设立典型观测断面、观测站点、观测基准(标准地)等定点地面观测以及实地调查等方法,对居甫渡水电站工程建设区进行水土保持监测,主要包括水土流失量和水土保持效益的监测。以定点监测

12、为主,定点监测的内容有面蚀、沟蚀等项目,通过布设雨量站、水土流失观测小区、标准地等措施,用以分析掌握各项目分区水土流失状况、林木生长状况以及水土保持措施实施效果。宏观调查监测的内容主要有施工区域的水土流失状况、水土保持设施的运行情况以及水土保护措施的生态环境效益,对出现的问题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居甫渡水电站施工期的存弃渣场、土石料场、大型开挖破坏面、场区内外公路以及绿化美化区和运行期的水土保持措施防治效果等是本次监测的重点。监测因子主要为:对地貌、植被的扰动范围和扰动强度及扰动时段;复核各施工区段所产生的弃渣量;监测弃渣流失量;监测水土保持措施完好率及防治的效果。对于与侵蚀相关的气象因子,如降雨

13、量、降雨强度、水位、径流量、泥沙含量、风向、风速等不单独监测,可参照当地气象水文监测资料。本次监测的主要内容具体为:1、项目区与水土流失相关的水文气象因子的监测(1)降雨量、降雨强度;(2)气温、风、水位、流量、泥沙量等,不单独监测,可参照当地气象监测资料。2、项目区水土流失因子的监测(1)地形、地貌、植被的扰动面积、扰动强度的变化;(2)复核建设项目占地面积、扰动地表面积;(3)复核项目挖方、填方数量、面积和各施工阶段产生的存弃渣量及堆放面积;(4)项目区林草覆盖度。3、水土流失状况的监测(1)弃土、弃渣场坡面的水土流失面积、流失量及程度的变化情况;(2)土、石料场坡面的水土流失面积、流失量

14、及程度的变化情况;(3)水土流失对周边和下游地区造成的危害及其趋势。4、水土流失防治效果的监测(1)水土保持防治措施(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的数量和质量;(2)林草的生长发育情况(树高、乔木胸径、乔灌冠幅)、成活率、保存率、抗性及植被覆盖率;(3)工程防护措施的稳定性、完好程度和运行情况;(4)各种已实施的水土保持措施的防治拦效益(渣保土效果)监测,包括控制水土流失量、提高拦渣率、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等。4监测方法根据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SL2772002),大中型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应有相对固定的观测设施,监测采取定位观测和实地调查相结合。4.1气象水文监测(1)降雨量、降雨强度的监测,以收集工程区内或临近区域已知气象站的气象观测资料数据为主,也可建立简易气象站,采用自计雨量计、标准雨筒实时观测。简易气象观测装置安装布局见图4-1;(2)水位、流量、泥沙量等,以收集工程或临近区域观测资料数据为主;(3)气温(采用专用温度计)、风速(采用专用风速仪)、湿度(采用干湿球法)等,不单独监测,参照当地气象监测资料。图4-1 简易气象站布局与典型设计图4.2水土流失因子的监测项目建设区水土流失因子采用SL2772002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中7.4规定的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