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97888197 上传时间:2022-12-06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71.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A.下午B.后半夜D. 上午E.以上都不是D.转化性E.规定性C.下午C.下午C.前半夜C.下午A.对立制约B.互根互用C.消长平衡D.相互转化E.相互交感第二章 中医学的哲学根底第一节 阴阳学说一、选择题一A型题1阴阳的最初涵义是指 A.日月B.动静 C.天地 D.昼夜 E.寒热2“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表达了阴阳的什么特性 A.相关性B.普遍性C.可分性D.转化性E.规定性3. 经认为“阴中有阴,阳中有阳,表达阴阳以下的哪一特性A.相关性B.普遍性C.可分性D.转化性E.规定性4. “阴阳互藏关系表达了阴阳的哪一特性A.相关性B.普遍性C.可分性D.转化性E.规定性5. 中医学将人

2、体具有温煦、推动、兴奋作用的物质及其功能确定为阳,这一认识表达了阴阳的哪一特性 A.相关性B.普遍性C.可分性6. 属于阴中之阴的时间段是A.上午B.前半夜D.后半夜E.以上都不是7. 属于阳中之阴的时间段是A.上午B.前半夜D.后半夜E.以上都不是8. 属于阳中之阳的时间段是9. 属于阴中之阳的时间段是 A.上午B.前半夜D.后半夜E.以上都不是10. “寒者热之的治病方法是阴阳哪一关系的具体应用 11. “阳不胜其阴,阴不胜其阳的病机表达了阴阳的什么关系 A.对立制约B.互根互用C.消长平衡D.相互转化E.相互交感12. “阴在,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此语主要说明了阴阳的哪一关系A.

3、对立制约B.互根互用C.消长平衡D.相互交感E.相互转化13. 以下哪一项不能表达阴阳互根的关系A.阳在外,阴之使也B.独阴不胜,孤阳不长C.阴在,阳之守也D.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E.阴损及阳,阳损及阴14. 阳损及阴,阴损及阳,是阴阳哪一关系在病理方面的表达A.对立制约B.互根互用C.互相转化D.消长平衡E.阴阳自和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无阳那么阴无以生,无阴那么阳无以化所说明的阴阳关系是 A.对立制约B.相互转化C.互根互用D.消长平衡E.阴阳交感寒极生热,热极生寒,表达了阴阳的哪一关系 A.相互交感B.对立制约C.消长平衡D.相互转化E.消长

4、平衡言人身脏腑之阴阳,那么肾为A.阳中之阳B.阳中之阴C.阴中之阳D.阴中之阴E.阴中之至阴言人身脏腑之阴阳,那么肝为A.阳中之阳B.阳中之阴C.阴中之阳D.阴中之至阴E.阴中之阴言人身脏腑之阴阳,那么肺为A.阳中之阴B.阳中之阳C.阴中之阴D.阴中之阳E.阴中之至阴言人身脏腑之阴阳,那么心为A.阳中之阴B.阳中之阳C.阴中之阴D.阴中之至阴E.阴中之阳脾的阴阳属性是A.阳中之阳B.阳中之阴C.阴中之阳D.阴中之阴E.阴中之至阴在医学领域中,以下何项功能属阳A.滋润B.抑制C.凝聚D.收敛E.推动在医学领域中,以下何项功能属阴A.推动B.温煦C.滋润D.兴奋E.升散根据阴阳学说,以下属阳的是A

5、.寒凉B.凝聚C.兴奋D .闭阖E.向下以下属阳的事物是A.青、白B.晦暗C.黄、赤D.呼吸微弱E.声音低怯以下属阴的事物是A.黄、赤B.青、白C.鲜明D.呼吸有力E.声髙气粗脉之属阳者是A.沉B.涩C.滑D. 小E.细脉之属阴者是A.浮B.大C.洪D.涩E.滑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根本原那么是:A.补益正气B.补虚泻实C.去除邪气D.泻阴损阳E.调理阴阳经中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那么,旨在强调 A.阴阳与四时的关系 B.春夏重在保养阳气C.秋冬重在保养阴气D.保养阴气的重要性E.调养四时阴阳的重要性阳偏胜形成的证候是 D.实寒证A.实证 B.里证 C.实热证32. 阴偏胜形成的证候是A.实寒

6、证 B.实热证33. “热者寒之的治疗方法主要适用于A.表证 B.虚热证C.里证34. 阴邪盛而导致的寒实证,其治疗方法是A.实者泻之B.虚者补之D.热者寒之E.阴病治阳35. “阳病治阴的方法适用于 A.阳偏盛证B.阴偏盛证D.阳偏衰证E.阴阳俱衰证36. “阴病治阳的方法适用于 A.实热证B.虚寒证D.虚热证E.阴阳两虚证37.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治法最适用于A.阴盛那么寒之证B.阳虚那么寒之证D.阴损及阳之证 E.以上都不是38. “壮水之主,以制是指 A.阴病治阳B.阳病治阴C.阴中求阳D.阳中求阴E.补阴扶阳39. 在补阳时适当配以补阴药的方法,称为A.阴中求阳B.阳中求阴C.阴

7、病治阳D.阳病治阴E.阴阳双补40. 以补阴药为主,适当配伍补阳药的方法属于C.虚寒证D.实热证C.寒者热之E. 表证D.虚热证C.阴偏衰证C.实寒证E. 表证E.实寒证C.阴盛伤阳之证A.阴中求阳D.阳病治阴41. 属于阴的味是A.酸B.辛42. 属于阳的味是A.酸B.苦二B1型题A.阳中之阳B.阳中求阴 C.E.平补阴阳C.甘D.C.咸D.B.阴中之阳阴病治阳淡E.以上都不是辛E.涩C.阳中之阴D.阴中之阴E.阴中之至阴1. 在不同时间段的阴阳属性划分中,前半夜属 2. 以脏腑部位来划分其阴阳属性,那么肝是 A.实热证B.实寒证C.虚热证D.虚寒证E.真寒假热证3. 阴虚所致的证候是4.

8、阳盛所致的证候是A.阴缺乏那么阳相对亢盛 B.阳有余以致阴液受损 C.阴消亡那么阳无所依D.阳缺乏那么阴相对有余E.阴邪有余以致阳气受损5. “阴盛那么阳病的含义为 6. “阳盛那么阴病的含义为 A.热极似寒、寒极似热B.寒极生热,热极生寒C.阴胜那么寒、阳胜那么热D.阴虚那么热、阳虚那么寒7可以用阴阳互根解释的是 8可以用阴阳转化解释的是A.实热证 B.实寒证 证E.阴损及阳、阳损及阴C.虚热证D.虚寒证E.寒热错杂9“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适应证是 10“壮水之主,以制的适应证是 A.阴中求阳B.阳中求阴C.阳病治阴D.阴病治阳E.补阴补阳11. 补阴时适当配以补阳药即是12. “壮水之主,

9、以制即是A. “壮水之主,以制B.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C. “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D. “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E.阴阳双补13. “阴病治阳即14. 阴中求阳能使三X型题1.阴阳的相对性表现在A.阳制约阴B.阴根于阳C.阴消那么阳长D.事物的无限可分性E.阴阳相互转化2.属性为阴的有A.发散B.抑制C.明亮D.晦暗E.温煦3.属于阳的属性有A.温煦B.滋润C.抑制D.推动E.升腾4.从夏至冬的气候变化是A.阴长阳消B.热极生寒C.阳消阴长D.由阴转阳E.寒极生热5. 阴阳偏衰的治疗原那么是C.虚那么补之C.阴病治阳A.补其缺乏B.实者泻之D.损者益之E.损其有余6. 根据阴阳互根原理确定的治疗是

10、A.阳病治阴B.阳中求阴D.阴中求阳E.泻阳益阴7. 根据阴阳制约原理确定的治法是A.热者寒之B.阴中求阳C.阴病治阳D.寒者热之E.阳中求阴8.在药物的五味中,属阴的是 A.甘B.咸C.酸D.苦E.辛9.据五脏部位分阴阳,属阴的脏是A.心B.肺C.肝D.脾E.肾10.八纲中以阴阳为总纲,其余六纲中属阴的是A.里B.表C.寒D.实E.虚、词语解释1.阴阳2阴阳交感3阴阳互根4阴阳互用5阴阳自和6阴阳互藏 7阳损及阴8阴损及阳9阳中求阴10阴中求阳11阳病治阴12阴病治阳、填空题1在中医学理论形成过程中,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有精气学说和 。的概括。2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4阴阳的相对性表现在5中

11、医学将人体具有6中医学将人体具有3阴阳的特定性质有相关性、 和规定性。及随着划分属性的前提的改变而改变三个方面。作用的物质及其功能规定为阳。作用的物质及其功能规定为阴。7阴阳的对立制约是指阴阳双方存在着 的关系。8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 的关系。9阴阳消长关系存在着和此长彼亦长、此消彼亦消四个方面的表现形式。10 “阳胜那么热,是指机体在阳邪作用下,呈现出的病理状态。11“阴虚那么热是指阴液亏虚,而致阳的病理状态。12阴阳互损是以阴阳的13阴阳互损包括14唐朝王冰用15唐朝王冰用 四、简答题 1何谓阴阳?有何特性?为前提的。两个方面。方法治疗阳虚所致的虚寒证 方法治疗阴虚所致的虚热证。2什么是

12、阴阳的相对性?这一特性表现在哪几方面?3如何理解阴阳的规定性? 4如何正确理解阴阳和矛盾的异同?5阴阳的相互关系表现在哪些方面? 6阴阳的互根互用包涵哪几方面的关系? 7如何全面理解阴阳的消长平衡关系? 8何谓阴阳的相互转化?举例说明。9阴阳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主要有哪几方面? 10为什么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11如何应用阴阳学说解释人体的生理活动?12用阴阳学说解释病理有哪些主要容?13如何全面理解阴阳偏盛所致的病理变化?14何谓阴阳互损?其发生的前提是什么?结局如何?15如何理解“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16如何对阴阳偏盛所致病证进展治疗?17如何对药物的性味进展阴阳属性划分?五、论述题 1试论古代哲学对中医理论体系建构的作用。2简述阴阳学说对中医理论形成的影响。3试论阴阳的特性。4举例说明阴阳的相对性及其意义。5举例说明阴阳规定性及其意义。6简述阴阳消长平衡的涵及其表现形式。7简述阴阳互根互用关系及其意义。8简述阴阳学说在解释人体病理变化方面的应用。9简述阴阳学说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10简述阴阳学说在指导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参考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