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97835798 上传时间:2024-02-0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浅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浅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浅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浅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孔子说过:“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可见,质疑在人的思维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切创造活动的基础,在教育过程中比记忆更重要的就是质疑。现代教育提倡鼓励孩子敢于怀疑,敢于问为什么?敢于寻找为什么的答案。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但要善于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且要善于诱导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中发展和提高阅读能力,让学生学会独立学习。在以往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每每要求学生提出自己的疑惑,但是,发言者寥寥无几。即使有,也是非常肤浅的皮毛。学生没有了疑惑,并不是他们真的弄明白了,其实很多问题他们还没

2、有弄懂。为什么有疑惑却提不出来呢?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任务,就是要让学生学会质疑,学会学习。通过激发学生质疑问难,为学生创造研究、探讨的自由天地,这样就能更好的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在阅读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一、引导学生生疑运用质疑问难的方法教学,在开始阶段教师应多加诱导、启发,鼓励学生大胆提问,使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这种方法应贯穿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关键是在教学中要注意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生疑”,逐步形成“生疑”的能力。这就要允许学生大胆的假设,允许不同的假设并存,训练学生的探究性思维。既要重视学生“生疑”还要学会运用不同的方法和形式让学生懂得如何“生疑”其方法

3、有:1、从课题上质疑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起着提示全文,点明中心的作用,能抓住关键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前提,是一种很重要的阅读能力。因此,抓课文题目质疑,往往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每学一篇课文之前,我都要问学生:看了题目,你想到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大部分学生往往兴趣很高,思维活跃,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比如鸟的天记得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我先在黑板上写上“天堂”,然后提问:“小朋友,你们谁知道天堂是什么吗?”一开始,学生发愣了,面面相觑。我又启发学生:那么,你们听大人说过“天堂”吗?天堂是什么样的?这时,有几位学生胆怯地举起了手。我

4、叫了一位学生,他说:“爷爷说天堂在后世,干好的人去世后可以进天堂。”“那么,进了天堂天堂又能怎样呢?”我紧追一句。“天堂里吃得好,住得好,生活好。”我的心里有些激动,又问其他的学生大部分学生的兴趣空前高涨,他们变得口若悬河,“天堂里很美丽,”“天堂里生活很快乐”真是“一石击起千层浪”。我顺势引导,“同学们,天堂是一个美丽、人人都向往的地方,人们可以在天堂里自由、幸福的生活,那么,今天我们也要去鸟的天堂里看一看,同学们想不想去?”“想!”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我欣慰极了,一字一句地说:“今天,老师带同学们去“鸟的天堂”看看。”板书完课题,读完了课题之后,我又问学生:你想知道什么?学生会问:“鸟的

5、天堂在什么地方?”“鸟的天堂美吗?”“为什么叫鸟的天堂?”“”这样在学生大脑中形成一种“阅读期待”,促使学生主动阅读,通过自己的思考,富有个性地理解课文,从而了解到鸟的天堂在广东省新会的天马河边,指的就是一株大榕树。榕树独木成林,又大又茂盛,鸟儿又多又欢快,因为有成千上万只鸟栖息,所以才叫鸟的天堂。这样做,不仅使学生读书有目的,而且提高了学生自己作文审题能力及构思的能力。2、从文章内容、重点段、重点词句提问。在学生初步阅读课文以后,可引导从内容、重点段、重点词句等方面入手提问。如教乡下人家一文 , 学生初读课文后我问:“这篇文章写了乡下人家的哪些场景?作者按照怎样的顺序具体描写了那些景物?弄明

6、白后学生基本上就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在整体把握基础之上,再引导学生抓重点段,重点词句提问。在学生读了第二部分后引导学生问:这一部分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描写方法?运用了人的哪些感觉器官?“探出头来”写出了什么?这样学生由面到点便掌握了全文的内容。3、从文章的重点处对比提问“对比”是一种比较的思维方法。通过对比,学生抓住事物的特点,揭示矛盾,分清异同,从而获得比较深刻的认识。对比激疑可以提高学生质疑问难的质量。如学习凡卡一课时我对学生说本文有一种最重要的写法,那就是对比,请读读课文找到对比处,想想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学生阅读后提出:老板对凡卡怎么样,爷爷呢?城市是什么样的,乡村呢?通过对比分

7、析,学生更加感受到老板的残暴,大城市人情的冰冷,凡卡现实生活的悲惨,从而更加深刻的理解全文的主题。二、诱导学生质疑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当学生的质疑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后,所提的问题往往很乱,很琐碎,甚至抓不到重点。但这时学生的思维往往处于兴奋状态,注意力都转移到学习中来了,教师要因势利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诱导他们围绕中心多角度、有顺序的提问,从面提高质疑的质量。在这个阶段,教师对学生的各种提问不能采取否定、批评的态度,不要挫伤学生的积极性,熄灭学生思维的火花。要要有目的地逐步引导帮助他们学会如何去质疑,如何把握课文中本质的东西。通过经常的反复练习,学生的提问就会提到点子上,这就是“导疑

8、”的作用。如教学田忌赛马一文时,学生问:同样的马,两次比赛的结果为什么不一样?“扫兴”,我不大理解。 为什么同样的马调整了下出场的顺序就可以反败为胜?孙膑为什么就能想来这样的好主意呢?齐威王为什么不调换出场顺序呢?第二次比赛的阵容还有别的排法,孙膑为何不用?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梳理,并提出这样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同样的马,两次比赛的结果为什么不一样,孙膑为什么能想出转败为胜的好办法,而田忌却不能?教师要求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在文章中找出相应的句子、词语,读一读,然后讨论。问题一出,学生们立刻活跃起来,并从这两个人的表现上来分析这两个人物的性格。从而明白他们成败的原因。学生提问:为什么还是原

9、来的马,只调换一下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还有没有其它的办法?哪些词语能体现人物的性格?他们每个人的表现是否对比赛有利?这整篇课文中,正是一环扣一环的层层发问,牵动了全文的字、词、句、篇,牵出了文章的中心,随着学生思维的展开,教师那些准备好的问题,也就一个一个地引出来了。这样教师提问少而精,真正做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学生学的集中,学得主动。但是学生在质疑问难时,往往找不准这个关键的“一发”之处,这就需要教师不断示范,逐步引导,反复训练,使学生将问题提到点子上。对于学生的一闪即逝的疑问,教师要帮助他们归纳,提练引导实质性的问题上来,并抓住重点问题,组织学生进一步阅读,这样学生的主动性就调动起来

10、了。三、善导学生释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后,还要让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解决疑难问题的过程中提高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例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一文中,最后一部分是重点,也是难点。教师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思考,然后把有疑问的地方提出来。学生经过阅读,分组讨论,提出了许多问题。教师归纳后抓住其中三个比较典型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解决。问题一:生活的小船指什么?问题二:作者为会把爸爸和妈妈的评价比作风?问题三:作者为什么觉得这种爱是一种幸运?教师通过点拨,让他们联系生活去寻找答案。学生通过讨论,思考,疑问便迎刃而解。随后教师一语作结:你更想得到哪一种爱?把学生的认识引向深处。这样的点拨,可谓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师在引导学生研究问题的过程中,一定要留给他们求异的机会,鼓励他们从新的角度、新的侧面不断探索问题,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学生学习的过程往往是“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只要教师善“导”,引导学生勤思考,多分析,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一定能取得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