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课时教学设计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97816084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城》课时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长城》课时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长城》课时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长城》课时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长城》课时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长城》课时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城》课时教学设计(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长城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仔细看图和理解课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2学习作者从不同的观察点抓住事物特点、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按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并在观察中展开联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3掌握本课生字、新词。体会作者是怎样在观察的基础上有条理、有重点、抓住特点准确运用词语运行描述的。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仔细体会文章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教学重点、难点1指导学生掌握观察事物的具体方法和如何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联想。2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多少劳动人民的

2、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等重点句子的意思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时间 二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初读课文,让学生通过查字典学习生字、词。(二)了解课文各自然段段意。(三)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二、教学重点、难点(一)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理解长城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二)体会观察点不同,观察到的景物也就不同,从而学习课文观察事物的方法。三、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我国有世界闻名的万里长城,有哪些同学去过长城?谁能把自己亲眼见到的长城给大家描绘出来?并说说你在游长城时有什么感受。好,万里长城的

3、雄伟坚固给我们每一个到过长城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们深深地感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那么,今天让我们通过长城这篇课文的学习,再次游览一下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吧!(二)检查预习。1检查字、词。(1)拼生字读新词。(提示:注意“魄” “屯”的读音。)(提示:注意“魄”写时不要丢掉右边的“厶”。“峪”右边不要写成“谷”。)2检查读课文。指名四人按自然段读课文。(三)出示放大的长城彩图或放映幻灯片,播放配乐朗读,让学生边看边听,激发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1说出课文各自然段段意,学生说后教师归纳各自然段段意。2学习第1、2自然段。教师指导观察图,让学生感受画面,体会课文的表述。请同学们看图并回答下列问

4、题:(1)看第一幅图,说说你从图中看到了哪些景物?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的?(引导学生观察图时,要分清主次,能抓住主体进行重点观察。)(2)看第二幅图,说出你从图中看到了些什么?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的?(引导学生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抓住细节认识事物的特点。学习作者运用准确的语言表述所观察到的具体内容的方法。)(3)从两幅图观察到的不同景物,说说作者的观察点有什么不同?两幅图各表现事物什么不同的特点?(提示:第一幅图观察点在远处,即在长城外;第二幅图观察点在长城上。第一幅着重表现长城的“长”;第二幅图着重表现长城的“高大坚固”。)3指名读课文第1、2自然段。(体会作者是如何将观察画面时产生的视觉形象与语

5、言文字相结合,准确描述事物特点的。)(四)作业。1复习词语。2读课文。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一)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体会作者怎样在观察中展开联想的。(二)联系上文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二、教学重点、难点(一)联系上下文理解“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等重点句的意思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三、教学过程(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第1、2自然段,从中了解了长城的气势雄伟、高大坚固。现在,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进一步了解作者是怎样在观察

6、中展开联想,表达自己的感受的。(二)指名朗读课文,边读边想,作者是怎样描述长城的?(回忆上节课学习第1、2段课文的内容,让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复述时用上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三)学习第3段。1这一段共有几句话?2默读这三句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联系上下文说说加粗字的意思。(1)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提示:要重点体会“站在”、“踏着”、“扶着”、“想起”这四个动词的作用,明白这是作者触景生情而自然展开的联想。)(2)“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提示:“凝结”是句中的重点词语。长城是由劳动人民

7、的“血汗和智慧”凝结成的。为什么呢?因为:条石多,多到“数不清”;条石重,每块“有两三千斤重”;没有先进的运输工具,“就靠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山势“陡峭”。“才”在这里表示长城的建成是多么不容易,饱含着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3齐读第3段,再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四)学习第4段。讨论: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提示:因为:长城是那样气势雄伟;长城是那样高大坚固;长城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伟大的智慧力量。所以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五)齐读课文第3、4段。(六)指导背诵。(背诵方法提示:两个自然段共四句话,按句子背诵,第1句话背熟后,再背

8、第2句,依次背第3句、第4句,然后再串连背诵,边读边思考边记忆。)(七)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小资料】山海关人们称之为“天下第一关”,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15公里处。建于明朝。山海关北依燕山,南临渤海,地势险要,是东北、华北间的咽喉要冲。嘉峪关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是万里长城的终点。建于明朝。嘉峪关南面是祁连山,北面是龙首山、马鬃山,两侧城墙横穿沙漠戈壁,地势非常险要,自古就是军事重地。八达岭位于北京市西北延庆县南部,修筑在军都山峰上。建于明朝,距今有600多年的历史。八达岭四通八达,自古就是一条重要的交通要道和防卫前哨。八达岭关城从东向西相距63.9米,长城平均高度为7.5米,底部宽6.5米,上部宽5.8米。用整齐巨大的城砖砌成城体外壳。下部是条石台基,上砌砖墙,墙身内填满碎石和黄土,墙顶地面铺着方砖,宽4.5米,城墙内侧为宇墙,外侧为垛墙。垛墙上方有垛口,高1.7米。垛口上部有一个洞,约一人高,可向外了望;下部有一个向下倾斜的洞,是用来射击的。垛口与垛口之间约半米,是做投石用的。可见垛口的作用既可以隐身防敌,又可以射击进攻。为了防御进攻,许多堡垒式的城台建筑在山脊高处、城墙的险要处和转角处。八达岭地区海拔千米,是长城的代表,已成为中外闻名的游览胜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