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酸碱与指示剂教学设计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97814112 上传时间:2022-09-2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1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酸碱与指示剂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酸碱与指示剂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酸碱与指示剂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酸碱与指示剂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酸碱与指示剂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酸碱与指示剂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酸碱与指示剂教学设计(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酸碱盐的复习课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而在专题复习阶段,学生在面对实验探究题时往往出现知识与能力不能有效结合的现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提高复习效果,我创造性的开展了一系列主题实验探究课。学情分析 【已有基础】学生已经熟悉了酸、碱、盐的相关化学性质,具有了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 【局限认知】对酸、碱、盐的相关化学性质还不能灵活的运用。科学探究意识较为淡薄,缺乏深入思考问题的习惯。 【发展方向】通过探究实验活动的进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与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

2、巩固酸、碱、盐的相关化学性质。 2.体验化学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 【过程与方法】1.初步了解判断无现象的化学反应是否发生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2.体会科学实验探究的常用方法:转换法、控制变量法、对比分析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合作学习的乐趣,树立严谨的科学探究意识,加强核心素养的培养。 2.体会化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特点。【教学重点】通过对紫甘蓝汁变色的探究实验,加深学生对酸、碱、盐的化学性质的理 解和运用。【教学难点】学会判断无现象的化学反应是否发生的一般思路和方法。教学流程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环节1魔术激趣教师表演:自动变色的“鸡尾酒”魔术。(紫甘蓝汁中先

3、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变黄,再加入干冰,溶液又由黄色变为绿色。)为什么紫甘蓝汁会现两次变色呢?学生感受神奇的魔术,为紫甘蓝汁两次变色惊叹不已。情景引入,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环节2揭秘变黄紫甘蓝汁由紫色变黄,秘密在哪?学生根据 “紫甘蓝汁是酸碱指示剂” 这一在“自制酸碱指示剂”所学到的旧有知识,很快判断出变黄的原因,是利用氢氧化钠能与酸碱指示剂反应的性质。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便于学生进行有效的分析与判断。环节3揭秘变绿变黄的紫甘蓝汁在放入干冰后为什么又会变绿呢?你能设计实验方案验证是否是CO2与水反应生成的H2CO3使紫甘蓝汁变绿?有什么方法能验证是CO2与NaOH反应导致溶液变绿呢?教师

4、提供信息:“氢氧化钠易溶于酒精,碳酸钠微溶于酒精”并请学生根据所给信息及已有知识,利用本组所给定的实验仪器和用品,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并用文字或图画的形式将方案、现象及得出的结论记录在实验单上。教师及时提供仪器,教师适时追问,酚酞在碳酸钠溶液中显现什么颜色?教师展示网络资料:紫甘蓝汁在不同PH的溶液中可以表现不同的颜色。生活中我们在食用凉拌紫甘蓝菜时常会加入少许的醋,不仅能使其口味更加丰富,也使其色彩更加诱人;我们的生活中除紫甘蓝外还有很多蔬菜和花朵当遇到不同PH的溶液也会显现不同的颜色。学生根据溶液中存在的三种物质,经过小组讨论对液体变绿进行了合理的猜想:猜想CO2与水反应生成的H2CO3使溶

5、液变绿CO2与NaOH反应导致溶液变绿学生分组实验:向紫甘蓝汁吹气。观察现象:溶液变红得出结论:紫甘蓝汁变绿不是CO2与水反应生成的H2CO3导致的。排除猜想1。学生向NaOH溶液中吹气, 没有观察到任何现象,从而引发了学生思考,如何判断两者发生了反应?学生分组讨论,在老师的指导下总结出:对于没有现象的反应判断其是否发生,有两个思路:证明反应物减少,证明生成了新的物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验证。证明有新物质生成的方案中,学生设计出如下方案:根据资料的提示,向氢氧化钠的酒精溶液中吹气,由于碳酸钠微溶于酒精,溶液会变浑浊,从而证明有碳酸钠生成,猜想二成立。向CO2与NaOH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入稀

6、盐酸,观察是否有气泡产生。向CO2与NaOH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入CaCl2溶液或Ca(OH)2溶液,观察是否有白色沉淀生成。有学生提出质疑:当氢氧化钠有剩余时,如果加入的稀盐酸量太少,会优先与氢氧化钠反应,无气泡产生,不能说明溶液中一定没有碳酸钠生成。大家经过讨论达成共识,本方案应加入过量的稀盐酸。也有同学对加入氯化钙及氢氧化钙溶液的方案进行修正,由于氢氧化钙微溶于水,会干扰本实验的验证,应当优选氯化钡(或氢氧化钡)溶液。证明反应物减少的方案学生设计出三个:方案一、在充满CO2气体的塑料瓶中倒入一定量的NaOH溶液,振荡,观察塑料瓶是否变瘪;在集满CO2的集气瓶中注入NaOH溶液,观察到小气球膨

7、胀。其它学生提出质疑:这些装置中的压强差,也可能是因为水吸收了CO2造成的。学生经过思考,提出改进方法,用等量的水及氢氧化钠溶液进行对比实验,学生改装成了如图对比装置,通过U形管中液面的高度差,更严谨的证明了反应的发生。方案三、学生利用本装置分别向两支装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吹气,直接吹气的一侧,石灰水变浑浊,另一侧干燥管中装入NaOH固体,吹气后石灰水不变浑浊,证明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猜想二成立。方案三,学生向氢氧化钠中滴加酚酞,再通入二氧化碳,希望通过酚酞颜色的消失来证明氢氧化钠的减少。学生顿时明白了碳酸钠也显碱性,红色不会褪去,此方案不可行。学生接着提出问题,那为什么紫甘蓝汁会发生

8、颜色变化?学生对紫甘蓝汁的两次变色豁然开朗。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后,溶液碱性减弱,紫甘蓝汁就由黄色变为了绿色。合理的猜想是科学探究过程良好的开端。学生体会到合理的验证方案,可以帮助自己有效的甄别猜想的正确与否。层层深入式的学习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一方面巩固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另一方面增强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为后续的化学学习奠定基础。学生们在相互质疑、辩驳的学习过程中,体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带来的乐趣,也培养了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本环节通过不同角度,不同出发点,但方向一致的实验探究活动,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生生间的互评,可以有效的解

9、决学生的谜思问题。在对比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已经能有意识的运用控制变量的学科思想。学生们在多方案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深的体会到殊途同归的妙处,教学中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并体验到学习化学的乐趣。环节4归纳方法本节的学习中,用到了哪些物质的相关化学性质,用到了哪些实验探究的常用方法,请同学生们汇总在学案上。学生分组讨论总结, 如果实验没有明显现象,我们可以使用转换法,如沉淀的生成、颜色的变化、压强差变化使实验现象显现化,在实验的过程中要注意控制变量,并对实验进行对比分析。学生在学案上书写出本节课所用到的酸、碱、盐的相关化学性质及涉及到的相关化学方程式。学生在探究的

10、过程中经历了从知识到能力,从能力到方法的提升。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本节课设计了三条线,明线是魔术揭秘,让学生感受到化学之美。暗线是对酸、 碱、盐化学性质的复习运用,以及探究思路、探究方法的掌握。而学生的问题线则推动了这两条线同时进行。在探究活动的进行中,有三个创新实验成为了本节课的亮点:利用紫甘蓝汁证明氢氧化钠消无影,利用控制变量法证明二氧化碳去无踪,利用酒精将碳酸钠的生成现象显现化。这三个创新实验是两种探究思路的具体应用。主题实验探究课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信息技术的应用将学生的探究实验过程实时的投屏展示,师生共享好的创意和精妙的实验设计,学生的学习成就感爆棚。本节课的探究实验,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了旧知,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形成了自主学习的能力。我坚信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终生受益的财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合同/协议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