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学习资料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97809456 上传时间:2022-11-30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学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学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学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学习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学习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学习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学习资料(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儿童常见心理行为问题的识别与干预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心理科匡桂芳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突出影响儿童心理开展的因素行为问题概述儿童行为问题指在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上都超过了相应年龄所允许的正常范围的异常行为;儿童行为问题包括行为和情绪两个方面,行为问题有:攻击、不听管教、偷窃、逃学、离家出走、纵火等;情绪问题包括胆小、担忧、害怕、忧郁和人际关系困难等。根据一般表现进展描述分类A行为违纪行为破坏自己的东西;破坏别人的东西;不听管教;说谎;欺负别的孩子;发脾气;偷东西。根据问题的领域分类学习方面的问题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亲子/师生/同学关系情绪方面的问题:抑郁、情绪波动大、易激怒、敏感、多虑、害怕、

2、烦躁,过分依赖;品行方面的问题:打人、骂人、破坏公物、说谎、偷窃、过分任性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多种多样,这些问题如不和时矫治,将会导致儿童学习困难、违纪甚至违法犯罪,影响儿童的安康成长,对家庭、学校以和社会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早期识别、干预、矫治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儿童常见心理行为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对立违抗障碍 品行障碍 抽动障碍学习障碍 孤独症谱系障碍 情绪障碍 精神发育迟滞言语和语言障碍 睡眠障碍 进食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一、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什么是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又称多动症,简称ADHD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Dis

3、order),一种开场于儿童早年、由神经生物学因素与环境因素影响的复杂性疾病。病症呈慢性和持续性过程,其主要表现为与年龄和性别不相称的注意力不集中,不分场合的过度活动,情绪冲动并伴有社会功能的损害。是儿童期最常见的发育障碍性疾病。青少年主观感到自己注意集中困难学习成绩大幅度下降,厌学做事不考虑后果,经常跟父母顶嘴、与教师争执,与同学缺乏合作精神,对一些不愉快的刺激做出过分反响那些人易开展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按照严重性的主次顺序1、婴幼儿和学龄前期出现活动水平增加。2、幼年时期家长的批评/强制性行为。3、ADHD家族史。4、母孕期吸烟、饮酒、体质差。5、母孕期并发症多尤其是早产和/或与颅内出血有关

4、的低体重。6、单亲家庭,同时文化水平低提示家长可能存在ADHD病症。7、婴儿期身体素质差,运动和言语发育缓慢。ADHD分型ADHD注意不集中为主型满足注意不集中6条标准,而不满足多动/冲动标准ADHD多动-冲动为主型满足多动/冲动6条标准,而不满足注意不集中者ADHD混合型同时满足注意不集中和多动、冲动标准分为两个病症群、三个亚型ADHD注意不集中为主型:有较多学业功能损害,合并焦虑、抑郁障碍多,女孩和青少年多符合此型ADHD多动/冲动为主型:一般无学业问题,但合并品行障碍和对立违抗性障碍者较多,幼儿多符合此型ADHD混合型:核心ADHD,合并ODD、CD和焦虑、抑郁障碍均较高,社会功能损害重

5、,预后差美国ADHD治疗指南4-5岁:首选行为训练,失效考虑药物治疗6-11岁:强烈推荐药物+行为治疗12-18岁:药物优先,行为治疗不和6-11岁预后:ADHD长大了就能好吗?儿童ADHD的预后是较乐观的。但如不治疗多动症儿童到成人时大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符合诊断。主要有四大类:1、多动症的残留病症;2、反社会人格障碍;3、酒精依赖;4、癔病、焦虑症等。很多有人格障碍的成人有ADHD病史,有难以控制的冲动行为,忍受应激的阈值低,情绪不稳和长期的不满绪情。追踪未经治疗或很少治疗的ADHD儿童,随年龄的增大无目的性的过度活动水平降低。但有20%的人在青春期有犯罪行为,物质滥用、学业低下、冲动和注意力

6、不集中仍存在。二、对立违抗障碍ODD对立违抗障碍ODD对立违抗性障碍(oppositionaldefiantdisorder,ODD)的根本特征是违抗、敌意、对立、挑衅、粗野、不合作和破坏行为,常在童年早期出现,青春期到达顶峰。这些特征决定了其对家庭、学校、社会带来了极大的麻烦。Levy在1955年最先描述了精神障碍儿童中对立情绪和对立行为的存在。1962年Burks和Harrison提出“对立行为实际上是防止抑郁或焦虑情绪的一种方式。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iagnosticdndStatisticalManualofMentalDisorders,DSM)第三版DSM-1980年在“

7、幼儿、儿童和青少年其它障碍以下出了“对立障碍(oppositionaldisorder)。1987年在DSM-R中被命名为ODD,并与CD、ADHD一起组成“破坏性行为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对立违抗性障碍、品行障碍是一组高共患率的疾病,在DSM-IV体系中被统称为“注意缺陷和破坏性行为障碍。在DSM-5中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属于“神经发育障碍章节,对立违抗性障碍和品行障碍那么归属到“破坏性、冲动控制和品行障碍章节之中。主要为明显不服从、违抗,或挑衅行为,但没有更严重的违法或冒犯他人权利的社会性紊乱或攻击行为。有人认为这是一种较轻的反社会性品行障碍,而不是性质不同的另一类型。和CD一起组成“破坏性

8、行为障碍disruptivebehaviordisorder,DBD,被认为是CD的前驱症。诊断特别对年长儿童需特别慎重。必须符合对立违抗性障碍的描述性定义,即超过一般儿童的行为变异范围,只有严重的淘气捣蛋或淘气不能诊断本症。诊断标准2.肯定没有以下任何1项:1)屡次在家中或在外面偷窃贵重物品或大量钱财;2)讹诈或抢劫他人钱财,或入室抢劫;3)强迫与他人发生性关系,或有猥亵行为;4)对他人进展躯体虐待如捆绑,刀割,针刺,烧烫等;5)持凶器如刀、棍棒、砖、碎瓶子等成心伤害他人;6)成心纵火。二、严重标准:上述病症已形成适应不良,并与发育水平明显不一致。三、病程标准:符合病症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已6

9、个月。四、排除标准:排除反社会性品行障碍、反社会性人格障碍、躁狂发作、抑郁发作、广泛性发育障碍,或多动与注意缺陷障碍等。由于对立违抗障碍病因复杂,所以需要区别对待,一律采用“励志、吃苦、体能训练,惩罚的方法是不可取的。必须针对性的治疗,根据情况,分析原因,制定对策。干预越早,效果越好。最正确治疗方法是药物疗法和社会心理干预的联合治疗,前者主要针对生物学病症,后者那么集中在改善青少年和其家庭的态度和生活模式方面。问题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改变也不可能是立竿见影,需要医师、家长、学校和孩子本人的坚持。三、品行障碍(CD)品行障碍(CD)品行障碍是指儿童时期反复、持续出现的攻击性行为和反社会行为。这

10、些行为违反了与年龄相适应的社会行为标准和道德准那么,影响了儿童本身的学习和社交功能、损害他人或公共利益。儿童品行障碍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诊断类别,包括攻击性行为、破坏性行为、偷窃、说谎、虐待动物、纵火、违抗与不服从等一系列异常行为。明确存在下述任何一项表现,均可作出诊断:过分好斗或霸道;残忍地对待动物或他人;严重破坏财物;纵火;偷窃;反复说谎;逃学或离家出走;过分频繁地大发雷霆;对抗性挑衅行为;长期的严重违拗。单纯的反社会性或犯罪行为本身不能作为诊断依据,因为本诊断所指的是某种持久的行为模式。诊断标准一、病症标准1.至少有以下3项:1)经常说谎不是为了逃避惩罚;2)经常暴怒,好发脾气;3)常怨恨他

11、人,怀恨在心,或心存报复;4)常拒绝或不理睬成人的要求或规定,长期严重的不服从;5)常因自己的过失或不当行为而责怪他人;6)常与成人争吵,常与父母或教师对抗;7)经常成心干扰别人。诊断标准2.至少有以下2项:1)在小学时期即经常逃学1学期达3次以上;2)擅自离家出走或逃跑至少2次不包括为防止责打或性虐待而走;3)不顾父母的禁令,常在外过夜开场于13岁前;4)参与社会上的不良团伙,一起干坏事;5)成心损坏他人财产,或公共财物;6)常常虐待动物;7)常挑起或参与斗殴不包括兄弟姐妹打架;8)反复欺负他人包括采用打骂、折磨、骚扰和长期威胁等手段。3.至少有以下1项:1)屡次在家中或在外面偷窃贵重物品或

12、大量钱财;2)讹诈或抢劫他人钱财,或入室抢劫;3)强迫与他人发生性关系,或有猥亵行为;4)对他人进展躯体虐待如捆绑,刀割,针刺、烧烫等;5)持凶器如刀、棍棒、砖、碎瓶子等)成心伤害他人;6)成心纵火。4.必须同时符合以上第1.、2.、3.项标准。二、严重标准: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如社交、学习,或职业功能明显受损。三、病程标准:符合病症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已6个月。四、排除标准:排除反社会性人格障碍、躁狂发作、抑郁发作、广泛性发育障碍或多动与注意缺陷障碍等。反复持续出现;在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上超过儿童所允许的变化范围,被认为是成人反社会人格的前驱症;适应社会环境困难;并非由于躯体疾病或精神疾病所引起

13、;与家庭教育、社会环境有密切的关系。治疗品行障碍的治疗比拟困难。目前还缺乏单一有效的治疗方法,多采用教育和心理治疗相结合的治疗方式,心理治疗包括行为矫正法、家庭疗法和社区疗法。药物治疗可暂时控制病症,但能否根治尚未得到证实。预防儿童品行障碍的形成有较长时间的开展过程,它的产生具有生物性根底,但各种社会心理因素的作用更为明显。诸如,不良的家庭环境,父母管教方法不当,个性心理异常等。本病的治疗效果较差,故预防本病有着重要的意义。预防1.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儿童安康成长的温床,正确的管教方法是儿童安康成长的催化剂。作为父母应为儿女的行为开展树立良好的典范,尽量防止发生家庭冲突。出现家庭

14、矛盾应以正确的方式解决。平时多与孩子交流,开展正常的依恋关系。对高危家庭可将孩子暂时寄养到正常的家庭中去。预防2.干预高危儿童对于有品行障碍倾向的儿童在教育上要给予区别对待。对于此类儿童的期望值不能过高,要与儿童的实际水平相一致。多进展一些有趣的教学活动,最大限度地提高儿童的学习兴趣,抑制其不良行为的开展。其次是要和早治疗,打断影响儿童正常开展的恶性循环,帮助他们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四、抽动障碍病因与发病机制是儿童期较常见的运动性障碍,发病率3%左右,男:女约为3:1。遗传因素家族成员发生率为10%66%,其遗传方式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隐性遗传,或多基因遗传。神经生化因素器质性因素近来研究认为

15、,基底节和边缘系统特殊部位的发育异常是TS的病因。推测TS的神经病理学根底位于基底节和皮质、丘脑和中枢的联系上。病因与发病机制社会心理学因素强烈的精神创伤或其他重大生活事件,可致TS的发生。孕期的应激事件,妊娠最初三个月的严重反响是以后发生抽动障碍的危险因素。出生后的应激也增加了有遗传易感性个体的发病。人格因素:TD患儿存在不同程度个性异常,多为回避型和冲动型人格,行为问题发生率较高。免疫因素与感染继发于链球菌感染的自身免疫过程已确定为是导致多发性抽动的潜在因素,但此过程与遗传易感性共同起作用。诱发抽动的环境因素1、电视、电脑、游戏机2、家庭矛盾、冲突等不良因素3、最严重的是学习压力以和其他各种心理压力临床表现病症范围1、运动性抽动2、发声性抽动起病形式抽动病症的表现1、运动抽动2、发声抽动3、共存症或称附加症,TSPlus与其他病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