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步三段两分支的课堂教学设计的结构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97780169 上传时间:2023-03-2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6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步三段两分支的课堂教学设计的结构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六步三段两分支的课堂教学设计的结构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六步三段两分支的课堂教学设计的结构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六步三段两分支的课堂教学设计的结构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六步三段两分支的课堂教学设计的结构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六步三段两分支的课堂教学设计的结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步三段两分支的课堂教学设计的结构(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40课 课堂教学设计的结构教案 学习资源 学习资源1 条目式教案示例学校: 小学;班级:二年级一班;科目:英语;教师: ;时间:1998年3月18日上午第2节。一、课题名称:what is heshe doing?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1应用进行时形式的动词作基本句子结构的简单句型;2朗读进行时形式的句子读音清楚、语调适当;3用所学的句型进行简单的对话。三、教学内容:l复习几个动词;2学习 what is heshe doing中的动词替换练习;3就what is heshe doing进行问答对话。四、重点难点:动词进行时形式的正确读音;就what is heshe doi

2、ng进行问答对话。五、课的类型:综合课。六、教学方法:指导阅读法、讲解法、谈话法、练习法、活动作业法。七、教材教具准备:课本、练习册、图片、词卡、图卡、句式卡。八、教学时间:35分钟。九、教学过程设计:()复习引入(5分钟):利用词卡贴上黑白板,组织学生朗读重温已学习过的进行时形式的动词。(二)教学新课(25分钟):1问答教学(6分钟)。出示10幅图卡并将它们贴在黑白板上,以 what is heshe doing?作为问句形式,教导学生回答he is ing or she is ing。先由老师问、学生答,答对后由教师或学生将正确的句式卡贴到相应的图卡右方,然后学生之间互相练习。完成后,组织

3、全班学生阅读这些句子一次。2“戏剧式”演习对话(5分钟)。分别抽派数位学生自由做其中一个进行时形式的动作,老师再以 what is heshe doing?这问句,请其余学生自由举手回答问题。3问答对话教学(6分钟)。出示数幅图片,并把图片贴在黑白板上,以 is he ing?或is she ing?作为问句形式,教导学生回答yes,hesshesing或no,heshe isnt ing先由老师问,学生答,再请个别学生答,然后组织学生之间互问互答,反复练习。4“情景式教学”(6分钟)。分别抽两位学生上台在黑白板上画出一个人物正在进行某个动作,然后以what is he doing?提问全班学

4、生,学生可自由举手作答;作答后以is heing?句式问及作画同学,而作画同学应视情况回答yes,hes ing或no,he isnt ing.(三)小结(2分钟):以师生问答的形式归纳出 what is heshe doing?is heshe doing?问题句式及其heshe is ingyes,heshe is ingno,heshe isnt _ing等回答句式。(四)布置作业(5分钟):分发并讲解作业纸,在学生作业期间进行个别辅导。十、板书设计。(本教案免用板书) 学习资源2 “六步三段两分支”教学过程模式 一、“六步三段两分支”教学过程模式 皮连生根据广义知识学习阶段和分类模式,

5、吸取了加涅的课堂教学过程模式的优 点,在智育心理学中提出了“六步三段两分支”课堂教学过程模式,如图1所示: “六步”:不论哪类知识,其完整的学习过程都经过如图的六个步骤,同时也就有相应的六个教学步骤。 “三段”:学习和教学的六个步骤可以概括为三段:一至四步为一段,其中心任务是知识的理解;第五步和第六步分别为第二段和第三段,其中心仔务是知识的巩固和转化(第二段),以及知识的提取与运用(第三段)。 “两分支”: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教学过程的前四步相同,从第五步开始出现分支:左边一支表示陈述性知识的巩固和提取,右边一支表示程序性知识的变式练习和迁移。二、“六步三段两分支”课堂教学过程模式的优点

6、与我国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模式相比,该模式的优点在于: 1传统教学过程模式着眼于教师的行为;该模式则着眼于师生的双向活动。该模式认为,学习有自身的独立过程,而教本无独立过程,它是学习的外部条件,是为学而服务的,离开了学,就没有教。 2传统教学过程模式没有知识分类学习的思想;该模式反映了知识分类学习的思想。自第五步开始,学与教分为两支,左边的一支代表陈述性知识的学与教;右边的一支代表程序性知识的学与教。 3与传统教学过程模式相比,该模式能清楚地解释基本课型的结构。课的结构是指一节课的组成部分及各部分之间的联系、顺序及时间分配,它反映了一定教材单元体系中一节课的教学过程及其组织。不同类型的课有不同的

7、教学任务与特点,故其结构即教学过程会有相应的变化。而该模式为几种基本课型提供了可选择的教学步骤。 图1 “六步三段两分支”教学过程模式 学习资源3 初中化学分子一课的课堂教学过程结构如图所示: 新课一开始,运用录像播放“几种常见现象”,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激发学习的兴趣。随着画面的转换和解说,学生思维也跟着活跃起来。这时,教师适时地设问:“如果将物质不断分割,会有什么结果?”学生很快地回答了问题,轻松地认识了“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教师进一步设问:“分子是怎样的一种微粒?”学生进入了积极思维状态。在这时播放“分子的真实存在”录像,非常直观地把分子的大小、分子的图像显示出来。生动的画面

8、和有感染力的解说把学生带进了奇妙的微观世界,丰富了空间想象,有力地证明了分子的真实存在。在讲授分子的基本性质时,教师则结合录像和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思考。通过教师诱导、导思、点拨,使学生顺利地完成了认识过程,归纳出分子的基本性质,并用分子的性质解释了常见的现象。随后。教师播放“分子运动示意”录像,变静为动,使学生形象地理解物质的状态变化是由分子运动引起的,主要是分子间隔大小发生变化的结果。这时教师适时地设问:“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时,分子有没有发生变化呢?”学生带着问题观察演示实验“加热酒精,并点燃酒精蒸气”,当看到酒精蒸气点火燃烧的现象时,情绪特别高涨,产生了进一步求知的欲望。此时播放“电解水时分子变化过程”的录像,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师通过实验演示和播放录像,层层设问,使师生处在相同的经验水平上,总结出“物理变化时,分子没有改变,分子的基本性质也不改变;化学变化时,分子变成了新物质的分子,不再保持原来物质的性质”。继而归纳出“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这一基本概念,并对概念的内涵有了深刻的理解,突破了教学重点和难点。当学生能够用分子的性质和概念去理解混和物和纯净物时,他们就掌握了区别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方法,真正理解了所学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