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市生态建设规划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97765756 上传时间:2022-09-02 格式:DOC 页数:138 大小:8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安市生态建设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138页
六安市生态建设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138页
六安市生态建设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138页
六安市生态建设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138页
六安市生态建设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1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六安市生态建设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安市生态建设规划(1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编写总顾问:倪发科 马成泽编委会主任:汤林祥编委会副主任:陈 鹏 张祥安 杨光祥 王 伟 王 赟 编委会委员:王 翔 韩延权 王庆和 杨炳兴 黄应松 程德安 吴力平刘明忠 黄朝香 徐应宏 涂红松 李 琴 李恩才 张作仿黄胜林 丁胜奇 杨书林 查 克 汪廷华 郭希胜 杨敬东方厚奇 汪 东 丁玉玲 王金良 周银平 钱霞荣编写组负责人:程德安 冯克金 夏纪敏 主要编写人员:马永富 李修俊 黄 润 刘建国 李乃炜 刘晓升 曹恒涛 钱大兴 姚长荣 胡 尘 柳传明 邓 彪 闻 勇 陈久顺协编单位:市委宣传部 团市委 市妇联 市政府法制办 市发改委 市经委 市建委 市农委 市计生委 市林业局 市水利局 市国

2、土资源局 市教育局 市科技局 市文化局 市财政局 市监察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市环保局 市旅游局 市统计局皖西学院 淠史杭总局 市气象局 市质量技术监督局金寨县水利局 制 图:聂 焱目 录前 言1第一章 总 则21.1规划背景21.2生态市的内涵31.3生态市建设的主要任务31.4规划目的41.5规划编制依据及参考文件41.6规划的范围、时段和重点领域5第二章 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概况72.1 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72.2自然生态条件72.3社会经济发展状况92.4生态环境质量现状112.5发展条件分析13第三章 生态市建设的指导思想与规划目标153.1指导思想153.2生态市建设的基本原则153

3、.3规划目标16第四章 生态功能区划194.1生态功能区划194.2生态功能分区21第五章 生态经济建设295.1生态经济发展思路及产业布局295.2生态农业建设规划315.3生态林业建设规划375.4生态工业建设规划415.5生态旅游业建设规划49第六章 生态环境建设566.1生态环境系统现状分析566.2生态建设规划586.3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生物多样性保护616.4农村环境保护626.5区域环境污染综合防治666.6工业污染防治696.7噪声、电磁辐射和放射性环境管理706.8农业面源和畜禽养殖污染防治706.9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706.10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71第七章 城乡生态人居环境

4、建设727.1六安城区生态环境建设规划727.2生态城镇体系划分807.3生态城镇建设807.4农村生态家园建设84第八章 生态文化建设868.1生态文化背景与现状分析868.2生态文化理念与建设目标878.3主要建设内容和措施87第九章 生态科技服务体系建设909.1现状分析909.2规划指导思想和目标909.3 生态技术体系的建立929.4生态产品认证机制的建立929.5生态科学技术能力建设93第十章 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9510.1可持续发展能力架构9510.2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步骤与目标9710.3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战略措施98第十章 重点工程9911.1重点工程建设9911.2投资估算

5、11611.3效益分析117第十二章 规划实施保障体系12112.1政策法规体系12112.2组织与管理体系12212.3教育培训体系12312.4资金筹措与投资保障体系12412.5实施手段与技术体系12512.6决策支持信息系统体系126附图:1、六安市行政区划图2、六安市森林资源现状分布图3、六安市土地利用现状图4、六安市水系分布图5、六安市气候区划图6、六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7、六安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图8、六安市生态功能区划图9、六安市林业发展规划图6六安生态市建设规划 前 言前 言省委、省政府提出坚持用近二十年的时间建成基本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生态省区,是我省新世纪初作出

6、的重大战略决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重大举措,是加快发展、富民强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功在当代、惠及子孙的宏伟工程。六安市作为人口大市、农业大市、生态屏障,建设生态市是安徽生态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责任重大,任务艰巨。遵照省政府皖政200414号文通知的要求,市政府组织编制了六安生态市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经规定的程序审议批准后正式颁布实施。规划以安徽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安徽生态省建设行业实施意见和市县规划编制指导细则为指导,从本市实际出发,重点提出了生态市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及主要措施,勾划了全市可持续发展蓝图,是组织实施全市生态建设纲领性文件,是县区和部门编制

7、生态建设规划和实施意见的依据。随着生态市建设的推进,市政府将根据情况的变化发展对规划进行适时调整、补充和完善。六安生态市建设规划 第一章 总则第一章 总 则1.1规划背景21世纪是人与自然开始走向协调与和谐的世纪,“环境与发展”已成为各国关注的时代主题,健康生存与可持续发展是时代的主旋律。当今环境问题是举世瞩目的热点问题,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之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成为了各国人民的共识。这种在共同生存基础上构筑起来的生态经济、生态环境和生态文化,是人类走向生态文明的基础和前奏。1994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确立了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宏观框架。接着各行业、各部门均结合

8、自身特点,按照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原则,研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运作方式和系统构建问题。作为响应,1995年,当时的国家环保局经过充分调查研究,提出了在全国范围内选择不同类型的地区进行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经过几年的实践和经验总结,以省、市、县行政区域为范围开展的生态省(市、县)建设活动在全国陆续展开。2003年,安徽省提出了建设生态省,编制了安徽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提出了生态省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保障措施和近五年的实施计划。这是指导生态省建设的重要文件,是地区、行业和部门编制生态建设规划与实施意见的依据。六安市委、市政府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号召,决定开展生态市建设。市委、市政府充分认识到生态市的建设过程是逐步走向生态文明的历史过程,是适应世界“科技创新社会进步经济发展”规律的最佳体现。生态市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其创建活动必将使我市可持续发展步入一个更高、更新的阶段,更有力地促进区域的社会经济和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这是六安市主动融入国际潮流,加快发展先进生产力,促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观念转变,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为后代人发展提供良好基础的根本之举。六安开展生态市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是发挥资源优势、构筑发展新平台、树立发展新形象的最佳选择;其次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强大动力;第三是加快发展、生态立市、全面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