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教学中三个案例的推理总结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97759189 上传时间:2022-11-07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4.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筝教学中三个案例的推理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古筝教学中三个案例的推理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古筝教学中三个案例的推理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筝教学中三个案例的推理总结(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筝教学中三个案例的推理总结案例一:经常听到这样一种说法:弹奏八度音程时大指与中指应保持在一条直线上。问起原因,大多回答是因为这样能够达到音色统一。我们推理一下,两根琴弦的音色统一的位置应该是想同比例的位置,即各自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以人们现有的生理水平,这很难实现。而两个手指弹在一条直线无法达到真正意义上的音色统一,因此这种所谓的统一可能只是针对视觉而言。再者,两个手指的弹奏位置一旦成为直线,大指指甲很容易形成侧面刮弦,对音色不利。换一种思维方式我们用手指的力度来和触弦点来控制音程音色的统一,尽量在自然状态下达到效果即可,何必纠结姿势线条呢?案例二:我们将乐曲背景和内涵分析的很透彻,而弹出

2、的音乐不堪入耳,却将其归咎于对乐曲理解不够透彻,感情不到位等因素,听起可爱而空洞。我们很喜欢用文字和语言诠释音乐。大家常用“微升fa”或“微降si”解释地方音乐的音准变化,局限在了用嘴“弹(谈)琴”的境地。曾经做过实验,习筝多年的古筝教师在对音准的模仿和把握测试中无法及格,耳朵实在不好用。这在古筝行业很普遍的现象,却是音乐行业难以理解的异象。难怪人们形容古筝越来越手艺化,距离音乐原来越远。以文字和语言诠释音乐是音乐评论家们的工作。我们应该重视锻炼自己的音乐模仿能力,当然,这和脱离音乐素质教育的古筝式教学不无关系,大家都把乐理和听辨训练当做与己无关的旁事,即便事到跟前,能躲就躲,不愿面对。我呼吁大家正确面对这个缺憾,勇于改善,哪怕只为我们的音乐有些尊严,不要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为弹古筝”了。案例三:据我了解,古筝现有的指法名称是从古琴移植而来,“勾”“托”“抹”对于古琴弹奏方法来说很形象,但已不适应古筝的技术发展的需要,如果我们需要各手指达到音色统一的要求,就必须有统一的触弦和力道,试想,我们按照手指顺序,从大指至小指依次以一二三四五命名,这样对指序不同而音色统一的要求是不是直观多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