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2012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97756157 上传时间:2024-03-0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2012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2012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2012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2012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2012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201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2012(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是关于人类遗传资源管理的规定。 2012年 10月 31日, 中国政府网公布了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 并公开征求意见, 意见稿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从事可能产生歧视后果的人类遗传资源研究开 发活动,不得买卖或者变相买卖人类遗传资源材料。 意见稿所称人类遗传资源是 指含有人体基因组、基因及其产物的器官、组织、细胞、核酸、核酸制品等资源 材料及其产生的信息资料。第一条 为了规范和促进我国人类遗传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增强我国生物和医药 科技的研究开发能力,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制定本条例。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为科学研究目的, 在我国从事人类遗传资源的收

2、集、 保藏、 研究开发、出入境等活动。本条例所称人类遗传资源是指含有人体基因组、 基因及其产物的器官、 组织、细 胞、核酸、核酸制品等资源材料及其产生的信息资料。第三条 国家鼓励以保护人民健康为目的开展人类遗传资源研究开发活动,支持 我国人类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能力建设。国家鼓励涉及人类遗传资源的国际合作研究开发活动。 国际合作应当遵循相互尊 重、平等互利、诚实信用、共同参与、惠益共享的原则。第四条 开展人类遗传资源的收集、保藏、研究开发、国际合作等活动,应当遵 守公认的伦理原则,保护资源提供者的安全和个人隐私。开展人类遗传资源收集、 保藏、研究开发、 国际合作等活动的单位应当设立伦理 委员会,

3、对本单位开展的开发利用人类遗传资源的活动进行审查和监督。第五条 禁止利用人类遗传资源从事可能危及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安全的活动。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从事可能产生歧视后果的人类遗传资源研究开发活动。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买卖或者变相买卖人类遗传资源材料。第六条 国务院科学技术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工作;国务院 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人类遗传资源管理工作。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学技术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地区的人类遗传资源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 人类遗传资源管理工作。第二章人类遗传资源材料的收集与保藏第七条国家实行人

4、类遗传资源材料收集与保藏单位资质审批制度。未经批准,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收集与保藏中国人类遗传资源材料。第八条从事人类遗传资源材料收集与保藏的单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一)在中国境内依法成立的法人;(二)收集与保藏人类遗传资源材料的目的明确、合法;(三)具备收集与保藏人类遗传资源材料所需的场所、设施设备和稳定的经费支持;(四)具备收集与保藏人类遗传资源材料所需的技术力量;(五)设有符合规定的伦理委员会。法律法规对直接从人体采集人类遗传资源材料有规定的,应当遵守其规定。法律法规对收集与保藏人类遗传资源材料有其他规定的,应当遵守其规定。第九条拟收集与保藏人类遗传资源材料的单位应当向所在地的省级人民政

5、府科学技术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交以下材料:(一)申请书;(二)法人资格证书;(三)收集与保藏目的说明;(四)收集与保藏工作方案;(五)具备收集与保藏人类遗传资源材料所需的技术力量和场所、设施设备及稳定经费来源等的证明材料;(六)经本单位伦理委员会审查同意的知情同意书格式文本;(七)本单位伦理委员会组成情况说明;(八)法律法规规定提交的其它材料。第十条 申请单位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批准:(一)收集与保藏的目的不明确、不合法;(二)收集与保藏的方案不合理;(三)不具备收集与保藏人类遗传资源材料所需的技术力量或场所、设施设备、充足稳定的经费来源等;(四)没有成立符合规定的伦理委员会;(五)

6、法律法规规定不予批准的其它情形。第十一条 省级人民政府科学技术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受理申请之日起 10 个工 作日内,组织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方面的专家进行审查, 并在收到专家审查意见后 的 20 个工作日内,根据专家审查意见作出审查决定。 对符合本条例规定条件的申请, 应当予以批准, 向申请人颁发人类遗传资源材料 收集与保藏资质证书, 并及时将已批准的具有人类遗传资源材料收集与保藏资质 的单位名单向社会公告;对不予批准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省级人民政府科学技术行政主管部门在 20 个工作日内不能作出审查决定的,经 本部门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 10 个工作日。延长期限的决定和理由应当

7、告知申 请人。省级人民政府科学技术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作出决定后的 10 个工作日内,将人 类遗传资源材料收集与保藏资质证书副本和申请材料副本报国务院科学技术行 政主管部门备案。第十二条 人类遗传资源材料收集与保藏资质证书有效期五年。有关单位需要在 证书有效期结束后继续从事人类遗传资源材料收集和保藏活动的, 应当在距证书 有效期满 2 个月前申请延续。已取得人类遗传资源材料收集与保藏资质证书的单位不再具备本条例第九条规 定条件的, 审批部门应当注销该单位的资质证书并予以公告。 被注销资质证书的 单位应当停止人类遗传资源材料收集与保藏活动, 将其保藏的人类遗传资源材料 按照有关规定予以销毁或移交其

8、他有资质的单位保藏。第十三条 经批准收集与保藏人类遗传资源材料的单位应当每年向省级人民政府 科学技术行政主管部门提交收集与保藏工作情况报告。第十四条 人类遗传资源材料的收集与保藏应当遵循自愿和知情同意原则。 在收集人类遗传资源材料前, 收集单位应当向每位人类遗传资源材料提供者发放 书面的知情同意书,内容包括收集目的、用途、对健康可能产生的危害、利益分 享办法、保护个人隐私、自愿参与的选择权、可随时无条件退出的权利等。 收集者应当给人类遗传资源材料提供者充分的时间考虑是否参加收集与保藏活 动。对限制行为能力或无行为能力人,应向其法定代理人提供上述介绍与说明。 知情同意书及对其内容的说明应当采用人

9、类遗传资源材料提供者或其法定代理 人能理解的语言和文字。知情同意书应经人类遗传资源材料提供者或其法定代理人在充分知悉和理解各 项内容后签字认可。如果法定代理人的签字认可行为导致法定代理人本人单方受 益的,该签字无效。第十五条 负责保藏人类遗传资源材料的单位应当制定人类遗传资源材料管理规 范,建立保管制度、使用制度、监测登记制度、事故报告制度和应急预案,确保 人类遗传资源材料的合法使用。在收集、保藏和研究开发过程中,应完整记录并妥善保存遗传资源材料的来源信 息。第十六条经批准收集与保藏人类遗传资源材料的单位可以将其保藏的人类遗传 资源材料提供给他人用于资源提供者同意的研究开发活动,并完整记录对外

10、提供 资源的情况,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资源提供者的个人隐私与安全。第十七条省级人民政府科学技术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本地区人类遗传资源材料 收集与保藏活动进行监督检查。进行监督检查时,省级人民政府科学技术行政主管部门有权采取下列措施:(一)进入现场检查;(二)查阅、复制有关资料;(三)询问有关人员;(四)查封、扣押违法收集与保藏的人类遗传资源材料等。第三章人类遗传资源研究开发第十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大对与人类遗传资源有关的研究开发活动的支持 力度,支持建立人类遗传资源研究开发公共服务平台,促进遗传资源综合研究开 发与利用。第十九条经批准收集与保藏人类遗传资源的单位应当按照资源提供者同意的目 的利用

11、其收集与保藏的人类遗传资源。在资源提供者同意的目的之外利用其遗传资源时,应再次取得资源提供者的同 意。第二十条境外机构及其在中国境内不具有法人资格的分支机构研究开发中国人 类遗传资源,应当与中国境内法人合作进行。开展前款规定的国际合作研究开发活动,应当经国务院科学技术行政主管部门批 准。第二十一条 开展涉及中国人类遗传资源的国际合作研究开发活动应当遵循平等 互惠的原则,合作各方签订协议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外方合作单位应当保证中方单位的人员在合作期间参加实质性研究开发活动。第二十二条 在中国境内开展涉及中国人类遗传资源的国际合作研究开发活动, 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一)境内合作方是依法在中国境内

12、成立的法人;(二)合作各方具有从事相关研究的能力;(三)合作期限明确;(四)人类遗传资源来源明确、合法;(五)经合作各方伦理委员会审查同意;(六)知识产权归属明确,研究成果共享方案合理;(七)对中国国家安全、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安全没有危害。第二十三条 拟开展涉及中国人类遗传资源的国际合作研究开发活动的中方单位,应当向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学技术行政主管部门或按照隶属关 系向国务院有关部门提出申请,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学技术行政主管部门 或国务院有关部门审核同意后,报国务院科学技术行政主管部门。第二十四条申请单位提出申请时应提交下列材料:(一)申请书;(二)研究开发方案;(三)合作研

13、究合同;(四)合作各方伦理委员会审查同意的证明材料;(五)拟研究开发的遗传资源来源方案;(六)法律法规规定提交的其它材料。第二十五条 申请开展的国际合作研究开发活动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批准:(一)缺乏明确的工作目的和方向;(二)工作范围、合作期限与其研究目的不一致;(三)合作单位不具备从事相关研究的实力和条件;(四)知识产权归属和分享的安排不明确、不合理;(五)遗传资源来源不明确或来源不合法;(六)未经伦理委员会审查同意;(七)可能对我国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安全或国家利益造成危害;(八)其他不符合本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情形。第二十六条 接到申请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学技术行政主管部门或国

14、务院 有关部门应当在 20 个工作日内将初审意见及全部申请材料送国务院科学技术行 政主管部门。国务院科学技术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受理申请之日起 10 个工作日内组织人类遗 传资源管理方面的专家进行审查,并在收到专家审查意见之日起的 20 个工作日 内,根据专家审查意见作出决定。对符合本条例规定条件的申请,应当予以批准,并向申请人出具行政许可证件; 对不予批准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第二十七条 对于国际合作研究开发活动中产生的科技成果,中方合作单位应当 根据科技成果特点,积极申请取得有关知识产权或采取其他有效措施予以保护。 经批准开展的国际合作活动结束后 3 个月内,中方合作单位应当向

15、国务院科学技 术行政主管部门提交研究开发情况报告。第二十八条 国际合作研究活动在研究过程中需要更改合作主体、研究目的、研 究范围、合作期限、 知识产权归属或者共享惠益方案的, 应当按照原申请程序重 新办理审批手续。第二十九条 人类遗传资源的研究开发单位应当促进研究成果广泛地为公众健康 服务。对遗传资源的提供者, 应当优先提供研究成果形成的医疗和健康产品及服务。 第四章人类遗传资源出入境第三十条 将在中国境内采集的中国人类遗传资源输出境应当报国务院科学技术 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未经批准,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在中国境内采 集的中国人类遗传资源输出境。为了科学研究目的将在境外收集的人类遗传资源输入境的, 应报国务院科学技术 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第三十一条 向境外输出中国人类遗传资源,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一)输出的目的是为了执行已经批准的合作研究开发活动;(二)确有将人类遗传资源输出境的必要;(三)输出后拟开展的研究开发活动符合批准的合作研究开发方案;(四)境外接收单位是已经批准的合作研究开发活动的合作方;(五)对中国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安全和国家利益不会造成危害;(六)经合作各方伦理委员会审查同意;(七)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第三十二条 拟向境外输出中国人类遗传资源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