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初中文言文7个重要虚词

工****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7.50KB
约2页
文档ID:497733010
初中文言文7个重要虚词_第1页
1/2

初中文言文7个重要虚词(一次多义)汇总一、之1、 代词:代人,代事,代物 例:欲报之于陛下也   悉以咨之   先帝称之曰能  肉食者谋之  公与之乘 名之者谁  天下顺之  固以怪之矣 始指异之  故为之文以志  名之者谁  环而攻之而不胜 天下顺之 属予作文以记之 愿陛下亲之信之2、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这一类最多):如,宫中之事  以伤先帝之明  穷山之高而止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其高下之势 山间之四时也  山水之乐  宴酣之乐 而不知人之乐  三里之城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览物之情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前人之述备矣 (2)用在主谓词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如,镜之新开 冷光之乍出于 人之学也不知日之入 (3)补充音节(这一类很少):如,公将鼓之  怅恨久之3、动词(这一类初中课本中极少)如:辍耕之垄上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4、语法作用(这一类涉及到文言语法,初中生不要求掌握):如, 何陋之有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宋何罪之有   二、其 1、代词(这一类较多):代人 代物 代事 也可表远指相当于“那”    如,以彰其咎  百姓多闻其贤  苦其心志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其乡人曰望其旗靡  故其文疏荡 今观其文章 听其议论之宏辩 日与其徒上高山   2、表语气(这一类较少)   如,其真不知马耶  其真不知马也   三、以1、作介词,可解释为:用、靠、凭、凭借、因为、拿、把等等   例,醒能述以文者(用) 以天下之所顺(凭、凭借) 不以物喜(因为)  悉以咨之(拿) 必以分人(把) 气可以养而致(凭、凭借)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凭) 咨臣以当世之事(拿) 先帝不以臣卑鄙(因为) 虽不能察,必以情(根据)  2、连词   (1)表目的:译为 来 用来   例、属予作文以记之  杀之以应陈涉  以光先帝遗德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以彰其咎  以告先帝之灵 故为之文以志 以激怒其众 以知天地之广大 将以攻宋   (2)表结果:译为 以致   例、以伤先帝之明  以塞忠谏之路也(此类较少)3、其它   (1)以为:译为 认为  例,或以为死     (2)所以:   a、用来之意,例,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所以动心忍性   b、……的原因,例,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3)相当于“而”:如,醉则更相枕以卧    (4)通假字:如,固以怪之矣(通“已”)(初中课本中只此一个)  四、乎   1、语气词(一般用在句未):例,死国可乎?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是亦不可以已乎!   2、介词(一般用在句中): 例,在乎山水之间也 颓然乎其间者 然后知天下文章聚乎此也   3、作词尾(一般用在形容词后):例,悠悠乎与灏气俱 洋洋乎与造物者游(相当于“……的样子”)  五、虽   1、即使之意。

例,虽有千里之能  虽不能察  虽多何为  虽杀臣,不能绝也   2、虽然之意例,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  风力虽尚劲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六、然   1、代词:这样的意思例,吴广以为然  然,胡不已乎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2、作词尾:表……的样子例,颓然乎其间者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满目萧然   3、连词:表转折例,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然文不可以学而能七、或   1、有的人:如,今或闻无罪 或以为死 或以为亡    2、有时候:如,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王命急宣   3、或许:如,或异二者之为   八、为   1、介词(相当于“被”“替”):如,士卒多为用者 山峦为睛雪所洗 为我吊望诸君之墓    2、动词:如,为坛而盟(筑) 酿泉为酒(酿造)解读中考文言经典的钥匙———实词七法一、积累代入法    顾名思义,这种方法就是根据平时积累的课内外文言词语义,代入理顺如该词是一词多义,就要根据具体语境选择合适的义项,也就是说这个方法功在平时,要多向学生强调积累,厚积方能薄发,这样才能在中考中发挥出更好的水平,加增成功的砝码如08江西卷《桑怿传(节选)》中考到的解释文中加点字“缚、走、善”,根据平时积累“缚”字在苏教版八年级上册《晏子使楚》“吏二人缚一人谒王”一句中“缚:绑,捆绑”;“走”、“善”字在苏教版课文《口技》“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中“走”为“跑,逃跑”之意,“京中有善口技者”一句中“善”为“擅长,善于”之意。

然后将这三个词的解释代入具体的语句中,根据上下文的语境进行检验证明,解释顺畅符合语境,准确无误二、推测迁移法    迁移法就是在做题时联系曾学过的成语、古俗语等中的相关词,将它知识迁移如08浙江温州卷文言阅读部分考到解释“秦王色挠”中的加点字,在我们所学的苏教版课文里没学过,但是我们可以根据成语“不屈不挠”的并列结构可以推测“不屈”既是“不挠”,那么“挠”就等于“屈”,而“屈”为“屈服”之意,得出结论“挠”也为“屈服”之意为谨慎起见,代入检验整个句子由直译“秦王神色屈服”再意译为“秦王变了脸色”,符合原文语境三、系今扩词法    系今扩词法就是利用古今词语的一脉相承、发展更新的关系,联系现代汉语中的同义复合词,将古汉语中的单音节词扩充为双音节词,来进行解释如古汉语中的“询”字,现代汉语中有“询问”这一同义复合词来推测“询”即是“问”之意再如《出师表》中的“咨诹善道”中“咨”字,现代汉语中含有“咨”的同义复合词为“咨询”,根据刚才的扩词法知道“询”是“问”的意思,那么“咨”的解释就迎刃而解了,也是“问”的意思四、对号入座法    “对号入座”就是根据语境,揣摩文句的大体意思,然后找到一一对应的关系,由此找到相对应词的解释。

这种方法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出现,不胜枚举,在此就不再举例了五、结构分析法    语法结构分析法就是根据该短语或句子的组词结构,来推测其用法,判断词义如08泰州卷《钱若水为同州推官》中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第一小题“不知所之”我们知道“所+动词”等于名词性短语,那根据“所之”这一结构,我们可以判断“之”为动词,而“之”作动词,解释为“到……去”,然后代入检验,符合其语境六、追古联想法    追古联想法就是联系曾接触过的结构相似的留存古代汉语痕迹的成语、名言等进行推测,揣摩出该词的用法解释如08沈阳卷中最后一题——阅读《吕氏春秋·先已》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要能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就要能准确解释这一段文字除了“亲亲长长”一句有难度外,其余学生调动积累并对照文下注释,理解起来不难这时可以引导学生联想我们熟知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两句中第一个“老”和“幼”都是动词,推测“亲亲长长”的第一个“亲”“长”皆为动词,结合语境推测语意,由直译“亲近亲属尊重长辈”意译为“用应有的礼节对待亲属和长辈”七、特殊猜想法    如果遇到运用以上方法分析词语不可译的特殊情况时,我们就要考虑是否是词类活用、偏义复合词等,另外还要注意实词的其他几种现象,如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等。

如08无锡卷《芳容至孝》第一题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药之可以即愈”,句中的“药”字解释为常见的名词,显然不对,我们就要猜想可能是词类活用,更具名词的词类活用情况,分为两类:活用为动词;活用为状语结合语境,可判断这里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结合其本意和语境,可推测为“给……吃药;用药治”。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