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规范练28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97703033 上传时间:2022-09-19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412.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点规范练28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考点规范练28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考点规范练28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考点规范练28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考点规范练28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考点规范练28》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点规范练28(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考点规范练28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基础达标考点一种群的特征和种群密度调查1.下列选项,不属于对种群数量特征描述的是()A.2015年底市常住人口性别比例为1.071B.近年来,我国65岁及以上的人口比例增大C.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D.薇甘菊的入侵,导致松树种群死亡率升高2.(2015广东肇庆二检)下列各图分别表示不同种群的三个年龄期个体数量,其中种群密度将会增大的是()3.标志重捕法和样方法是调查种群密度的两种常用方法。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随机取样方n个,每个样方的生物个体数量为x1、x2xn,则样方内生物个体数量的平均值为(x1+x2+xn)/nB.调查动物

2、的种群密度时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C.计数时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D.标志重捕法中种群数量的估算公式是标记个体数重捕标记个体数/重捕个体数4.种群的特征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图表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为性别比例,人类的性别比例接近11B.为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C.为年龄组成,可以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D.为种群数量,其增长方式在自然界中一般呈“J”型增长导学号745402515.图甲、图乙为某种生物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若不考虑其他因素,种群甲和种群乙未来个体数量的发展趋势是()A.衰退型和增长型 B.增长型和衰退型C.稳定型和衰退型D.稳定型和增长型6.在种群“S”型曲线的数学模型中,

3、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下列条件会使种群K值增加的是()A.地面进行硬化后的家鼠B.干旱环境中的东亚飞蝗C.引入北极狐后的旅鼠D.干旱环境中的大熊猫考点二种群数量变化7.右图表示某一种群在有限环境中增长的曲线。下列围绕此曲线的描述,正确的是()A.K是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数量最大值,其数值是恒定不变的B.在K值之前,种群的数量逐渐增大,年龄组成由增长型逐渐转为衰退型C.如果不考虑迁入、迁出等其他因素,在K值时出生率死亡率D.假设这是鱼的种群,当种群数量达到K/2值时开始捕捞,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8.(2015北京重点中学开学测试)用牛奶瓶培养黑腹果蝇,观察成虫数量的变化,结果如下表:时间/天15

4、913172125293337成虫数只6102871131207270302327341根据表中数据分析,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个体生长加快B.第1729天,成虫增长率上升、死亡率下降C.第2137天,成虫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有关D.第137天,成虫数量呈“J”型增长导学号745402529.如图为某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K1为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b点时由于某种因素的改变使环境容纳量由K1变为K2。下列导致K1变为K2的原因中,最不可能的是()A.该种群的天敌大量迁出B.该种群迁入了大量同种个体C.气候条件发生了改变D.该种

5、群生物的营养级降低10.(2015江苏苏北四市二调)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实验中,图1是一块规格为1 mm1 mm0.1 mm 的血球计数板正面示意图,图2是计数室某一个方格中酵母菌分布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血球计数板上有2个计数室,玻片厚度为0.1 mmB.制片时,先用吸管滴加样液,再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C.该方格中酵母菌的数量应计为9个D.实验中被台盼蓝溶液染成蓝色的酵母菌为死细胞导学号7454025311.某学生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根据实验结果绘制出右图所示的曲线图。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实验过程中酵母菌种群的年龄组成先是增长

6、型,后是稳定型,最后变为衰退型B.种群数量在不同时间的增长速率可能相同C.本实验中不存在对照D.每次取样前应将培养瓶振荡摇匀能力提升1.模型可以简化生物学问题,有助于问题的解决。下列关于模型建立的说法,正确的是()A.可用计算机软件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实物模型B.用公式Nt=N0t表示种群数量的“S”型增长趋势C.光合作用过程图解是描述光合作用主要反应过程的数学模型D.“建立血糖调节模型”活动是用物理模型再构建出概念模型2.为了研究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的影响因素,科学家释放了一定量的标记过的斜纹夜蛾,适当时间后用杀虫灯诱杀,统计标记个体的个数占释放总数的比例(回收率),结果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7、()A.若标记总量为N,回收率为a,则斜纹夜蛾的种群密度为N/aB.诱捕距离加大,被标记个体占被诱捕总数的比例上升C.该研究说明,杀虫灯的杀虫效果与灯的密度无关D.用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成虫可改变种群年龄组成3.(2015河南郑州模拟)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松线小卷蛾种群的周期性数量波动与一种病毒感染率之间的相互关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甲曲线表示松线小卷蛾种群大小,乙曲线表示病毒感染率B.甲曲线BC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C.松线小卷蛾种群的数量波动受病毒等因素的调节D.在家禽养殖中,应适当减小种群密度,以降低病毒感染率导学号745402544.西花蓟马是一种外来入侵害虫

8、,主要寄生在各种植物的花内,寄主范围广泛,同时极易对杀虫剂产生抗药性。西花蓟马在不同寄主上的种群动态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西花蓟马的种群密度B.西花蓟马在入侵地的种群数量呈现“J”型增长C.西花蓟马种群数量变化与寄主生长周期特点有关D.杀虫剂难以改变西花蓟马抗药性基因的频率5.(2015天津武清质调三)棉蚜体型微小,能附着于棉花植株上生活繁殖,以吸取棉花汁液为食。为了对棉蚜虫害进行监测,科研小组从某年6月10日开始对某棉田棉蚜种群数量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如下表:调查日期6月10日6月15日6月20日6月25日6月30日7月5日7月10日7月15日7月20日棉

9、蚜数量(只株-1)0.424.7941.58261.731 181.941 976.962 175.632 171.462 173.23(1)棉蚜与棉花的种间关系是。(2)调查棉蚜种群数量可采用法。据表分析调查期间棉蚜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呈型,在7月10日种群增长就基本停止了,说明种群数量达到了。(3)若长期使用农药防治棉蚜,会导致棉蚜种群的抗药基因频率(填“增大”“不变”或“减小”),试分析原因:。导学号74540255#考点规范练28基础达标1.C解析: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A选项描述的是性别比例,B选项描述的是年龄组成,C选项描述的是种群的空间特

10、征,D选项描述的是死亡率。2.A解析:据图可知,生殖前期、生殖期和生殖后期分别相当于幼年个体、成年个体和老年个体,而A选项中幼年个体较多,老年个体少,属于增长型,种群密度将会增加。其他三项均是老年个体多,幼年个体少,种群密度将会减小。3.D解析:标志重捕法中种群数量的估算公式是标记个体数重捕个体数/重捕标记个体数。4.B解析:图中为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A项错误。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大小的因素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B项正确。为性别比例,只影响出生率,C项错误。自然状态下,由于生存资源是有限的,所以种群数量一般呈“S”型增长,D项错误。5.B解析:图甲中幼年个体所占比例较

11、大,而老年个体所占比例较小,应为增长型;图乙与图甲相反,幼年个体所占比例较小,而老年个体所占比例较大,应为衰退型。6.B解析:K值是环境的最大承载量,可因不同物种而异,也可因环境变化而改变,题中要求能使物种K值增加。地面进行硬化后的家鼠由于生存空间和食物减少,K值下降;干旱环境中的东亚飞蝗产卵容易成活,出生率高,K值增大;旅鼠由于其捕食者北极狐数量增加,K值下降;干旱环境中的大熊猫由于食物不足,K值下降。7.C解析:K值不是一成不变的,可发生改变,种群数量最大值是在K值附近波动;K值前种群的年龄组成是增长型,达到K值,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组成为稳定型;鱼群的捕捞应在大于K/2时进行,且剩余量应维

12、持在K/2。8.C解析: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个体的繁殖加快,A项错误;第1729天,成虫数量增长逐渐缓慢,说明增长率下降,死亡率上升,B项错误;第2137天,成虫数量逐渐增多,种群密度增大,导致生存斗争加剧,成虫增长率下降,C项正确;第137天,成虫数量呈“S”型增长,D项错误。9.B解析:由图可知,该生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由K1增加到K2,说明环境条件变得相对更适宜、更有利于该种群生物生活。A项,该种群的天敌大量迁出,有利于该种群数量增加;B项,由于K1是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迁入大量同种个体不会影响K1的变化;C项,气候条件发生变化,可能更有利于该生物

13、的生存;D项,该种群生物的营养级降低,获得的能量增加,使该生物的环境容纳量增加。10.D解析:血球计数板盖玻片下液体的厚度为0.1 mm,A项错误;制片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再用吸管滴加样液,B项错误;该方格中酵母菌的数量应计为7个,只计数内部和相邻两边及其夹角处的酵母菌,C项错误;死细胞的细胞膜失去了选择透过性,台盼蓝分子进入细胞使其呈蓝色,D项正确。11.C解析:由题图可知,种群数量先增加,然后维持稳定,最后减少,表明种群的年龄组成先是增长型,然后是稳定型,最后变为衰退型;本实验在不同时间的取样起到相互对照的作用;为了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在每次取样前都应将培养瓶振荡摇匀,使酵母菌均

14、匀分布。能力提升1.D解析:用计算机软件制作出的真核细胞的三维模型不是实物模型,A项错误;公式Nt=N0t表示的是种群数量的“J”型增长趋势,B项错误;光合作用过程图解是概念模型,C项错误。2.D解析:种群密度是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A项错误;释放总数一定,故诱捕距离加大,被标记个体占被诱捕总数的比例下降,B项错误;本实验说明杀虫灯的杀虫效果与灯的密度呈正相关,C项错误。3.B解析:甲曲线BC段,该种群的增长率逐渐减小,而种群密度逐渐增大,所以它们之间呈负相关。4.C解析:对于活动范围小的动物类群,进行种群密度调查时应采用样方法,A项错误;从图上看出,西花蓟马在入侵地的种群数量不呈现“J”型增长,B项错误;杀虫剂作为自然选择的因素,可以增加西花蓟马抗药性基因的频率,D项错误。5.答案:(1)寄生(2)样方S环境容纳量(K值)(3)增大由于农药的选择作用,具有抗药性的棉蚜增多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