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孝仁义礼智信】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97687385 上传时间:2023-01-14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忠孝仁义礼智信】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忠孝仁义礼智信】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忠孝仁义礼智信】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忠孝仁义礼智信】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忠孝仁义礼智信】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忠孝仁义礼智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忠孝仁义礼智信】(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忠孝仁义礼智信】 忠孝仁义礼智信”,应当从孔子时就提出来,几千年了。“忠孝仁义礼智信”中,“忠孝”是最基本的。忠是立国之本;孝是立家之本。“忠孝”两字,支撑着这个国家、民族以至于整个家庭的“大厦”,就如“四根柱子”,挺立不动;否则,家国大厦将倾。“仁义礼智信”称之为“五常”,( 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这是立身之本。目前有必要学习发扬广大。 倡导“忠”,就是热爱祖国,忠于职守。忠的本义,是指人在祭祀时要保持肃穆恭敬的态度。后来,引申为人要忠于君主及国家等多种含义,一般特指为“忠君爱国”,正如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这方面,抗金名将岳飞被

2、觉得是“忠”的典范。目前不需要“忠君”,但把忠君延伸为爱国,这是新时代的人最起码的规定。忠于职守,就是忠于你的单位、忠于你从事的工作。 倡导“孝”,就是孝敬父母,尊老敬贤。孝字上半部是“老”字的一半,下半部是“子”字全形,上一代人与下一代人融为一体,儿子继承老子,子能承其亲,并能顺其意,因此,孔子把“善事父母”的人士,称之为“孝”者。“百善孝为先”,中国的孝文化源远流长,在老式文化占有重要之地,不忠不孝之徒不能立于天地之间。最典型的当属“二十四孝”的故事。古人非常强调孝道,并且有绝对化的思想,如“父命难违”、“父叫子亡子必亡”等,这些是不可取的。但是,孝是维系社会的最小细胞家庭的基本纽带,如果

3、子孙不孝,这个家庭就将乱套,这个国家就将乱套。因此,孔子倡导“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特别是看待父母,核心是要真心爱敬,缺少爱敬,不赡养父母,就跟养个猪养个狗没有什么区别了。孝道的另一引申义,就是要尊老敬贤,一种社会只有这样,老者有所养,贤者有所尊,这个社会就文明进步。一种不孝者,她能蒙人一时,却不能蒙混一世一定会被社会抛弃的。 倡导“仁”,就是以人为本,富有爱心。孔子说,仁就是“爱人”。“仁”体现人的崇高情怀,是仅次于德的、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美好的情操。古代君主把履行仁政,作为孜孜以求的目的。仁的核心,就是要以人为本,一切从关怀人、爱惜人、发展人的目的出发,使这个国家民族达到和谐的最佳状态

4、,礼记说,“上下相亲谓之仁”,可以做到上下相亲,这个社会一定是很和谐的。仁的思想,还体目前众生平等的状态,孔子的教育观是“有教无类”,社会平等才干体现爱心,如果看待别人,不是出于一种平等的理念,那么善良将成为怜悯,它就不是对人的一种终极关怀了。 倡导“义”,就是坚持正义,保持节操。义的本义是合乎道德的行为或道理,舍生取义表白为了重信义可以牺牲生命。古代讲义气的典型人物,当属关羽第一。说到义字,就会想到朋友义气,“为朋友两肋插刀”,其实这是小义。我们要讲的是大义,一种高于自我的善,一种超越自我的善。任何人,在核心时候不能做出危害国家、民族的事情;在敌人、困难面前,不能变节投敌。在社会上要坚持正义

5、,敢于与丑恶势力做斗争,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固然,作为一种具体的、活生生的人,看待朋友要讲义气,不能出卖朋友,不能损害朋友,这是做人的基本规定,也是在社会上立足的基本素质。作为我们来说,就是积极维护公司的利益,不能阴奉阳违,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更不能做俗话说的吃里扒外的事情。 倡导“礼”,就是注重礼仪,尊重她人。“礼”初始的意思是举办仪礼,祭神求福。用贵重的器物祭祀,表达对“天”的感谢和尊重。礼的核心就是“尊重”二字。要得到别人的尊重,一方面要尊重她人。说到“礼”,就是要保持良好的行为规范,即我们一般所说的礼仪、礼节和礼貌。大到国家的外交,要遵循它;小到平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样也要遵循它。讲究

6、礼仪、礼节和礼貌,既是一种民族文明限度的标志,也是个人素质的基本体现。礼的实际运用,也是人与动物区别的主线标志。难怪不讲“礼”的人,人们会鄙夷说她是个“动物”。 倡导“智”,就是提高素质,服务社会。知是智的古字,先有“知”字,方有“智”。“知”的意思是,结识、懂得的事物,熟悉到可以脱口而出。因此,我们把通晓天地之道、深明人世之理的人,成为智者。可见,这个“智”的规定,是“大聪颖”,不许耍“小聪颖”;小聪颖的人,不是“智者”。“智”一方面体现的就是个人的能力。这个社会需要德才兼备的人,如果都是无才无德的人,这个社会是不会发展的,甚至会陷入民族危机。作为每个人来说,一方面要养家糊口,如果没有一技之

7、长,那么不要谈服务社会,恐怕家庭都很难稳定。目前,竞争的形势非常剧烈,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就是体目前个人能力上,读了大学找不到工作比比皆是。因此,只有强化自身的能力,才干谈得上为社会为家庭做奉献。 倡导“信”,就是诚信守法,一诺千金。信,心里有什么话就直说,古人说,言为心声,人的言论应当是诚实的、真实的、不虚伪的。一种说话言不由衷、言行不一的人,肯定不是重“信”的。孔子将信作为“仁”的重要体现,是贤者必备的品德。孔子还把“信”上升到国家政权的高度,治国“三要”,即“足食,足兵,民信之”,也就是说,国家的主线,要让人民安居乐业,要有强大的国防力量来保护胜利果实,国家要用信用来维系整个统治体系。“一

8、言既出,驷马难追”,对于一种人来说,更得信守承诺,讲究信用。一种没有信用的国家,一定没有前程,一定会灭亡的;同样,一种不讲信用的人,在社会上是混不下去的,最后被社会抛弃。1、弟子入则孝,出则悌(ti,敬重兄长),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一条:弟子,分明最对小孩子说的。这一条教人们谨言慎行,切不能有开拓精神。 2、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条教人们当官,抬高自己的威信是不可取的,对的的做法是抬高自己的亲信(实质也是抬高自己)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这条前半句是真理,但后半句是教被统治的人学会忍耐。 、刚、毅、木(朴实)、讷(ne ,慎言),

9、近仁。 这条教人们做一种良民。 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这条有道理。 6、当仁,不让于师。 这条也有道理。可惜后来被孔子自己否认了。、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曾子曰:“吾日三省(xi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这条告诉人们反思,自我批评是有道理的。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立身社会)也。 这条告诉人们有信用,有道理,但是不通俗,不如讲一种“狼来了”的故事 0、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这条故意思,表面上是告诉人们进步的道理,实质上又有“必须要看别人,和别人比”的不良倾向。 11、以约(随时自律)失(错误)之者鲜矣。 这

10、条也有道理,告诉人们“要记住怎么做是错误的”,让但是这也是一种大的方向错误,儒家始终也是这样,告诉人们不能如何做,而历来不说应当怎么做。 2、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这条有道理。 1、德之不修,学之不讲(讲求),闻义不能徙(xi ,迁移、听从),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这条有道理,孔子批判了“学而无用”。 14、子绝四:毋(u)意(猜想)、毋必(绝对肯定)、毋固、毋我。 这条更绝,每一句均有道理,但又互相矛盾,试想一下,照这条说的,没有任何对的的想法,(就是什么也不要想),换句话就是听上级领导的而自己什么也别想。1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哲理,好深啊 16、言忠信,行笃(u全心

11、全意)敬,虽蛮貊(mo,偏远)之邦行矣。 1、躬自厚(严于律己)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这条是作人的道理,但是前面的道理说得很对,最后的目的却太世俗无聊了“则远怨矣”,就是为了不挨骂么 18、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这条是对的的,知错了,能改就改。 19、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条说得是孝道,但是太过份了,(幸亏孔子时代人的寿命短,死得早,要是像目前这样长寿,子女就别干什么大事业了) 20、不患(紧张)人之不己知(理解),患不知人也。这条有一定道理,但是还是说“必须要看别人,和别人比”,别人的想法就那么重要吗?21、放于利(私利)而行,多怨。 这条有道理,告诉人们不要太贪22、不患无位,患因

12、此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这条有道理,告诉人们不要由于目前自己能力不行而不努力进取。23、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次于“生而知之”)。 这条告诉人们一种学习的措施就是“博学” 24、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这条有道理,心胸开阔些才好25、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条是屁话,就跟算命先生说得同样,两头堵,总有一头对26、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27、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这条有道理,少说多干是对的。8、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错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这条所有的话都“有道理”,但再往后说,又有几种人能做到“知者”呢? 2、巧言乱德,小不

13、忍则乱大谋。这条对于有人合用,即有“大德”“大谋”的人,本来就是平民百姓,没有什么大谋,就无所谓了。 30、道听而涂(途)说,德之弃也。 这条有道理,不能人云亦云,没有实际根据就胡说 31、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3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理解)而不愠(yu,怨恨),不亦 君子乎?这条有道理、(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 真啰嗦,这条和第条同样 34、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浮饰)。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这条看似有道理,但我们能苛求所有人都是所谓的“君子”吗?我看不如“野”“史”一点比较自在。5、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哀愁不安)。这条说得就是我,

14、小人嘛,没有君子的胸怀,委委琐琐、每天发愁、走路靠边、下棋占角,难当君子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这条有道理,要促成她人干好事,但是必须要弄清晰她干的是不是真正的好事 37、君子思不出其位。 这条也太过份了,规定行为循规蹈矩也就算了,想一想其他的也不行,真是管天管地啊 8、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这条有道理,要有大仁大智大勇39、君子矜(jin谨慎)而不争,群而不党。 这条告诉读书人,有了不满也要忍着,更不能聚伙造反 40、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不端)废言。这条有道理,说得好不一定做得到,出错误的人说的话也不一定都不对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

15、,疑思问,忿思难(后患),见得思义。 这条绕口令42、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这条告诉人们,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不能干涉她人“内政”4、居(处在岗位)之无倦,行之以忠。这条告诉人们要勤恳,要听话 4、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这条有道理,当官要以身作则45、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同上条 46、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这条还是老毛病,告诉人们如何干不行而不告诉人们怎么做是对的的。并且道理也不对,“名正言顺”是不是事就一定能成呢?反过来名不正言不顺事情干成的例子也不是没有。名是外在的,是外因,而干事情的能力才 是内因,因此这觉得这条是本末倒置。 47、君子名(定下

16、名份)之必可言(讲得出道理)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马虎)而已矣。这条和上条同样,还是以“名”作为立足点,强调形式生于内容。 48、毋欲速,毋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这条是一种较好的道理。但我们不能机械地执行。遇事要考虑多方面因素,该速战的不能为了等“时机成熟” 而错过了已经较好的时机,在不失大体的状况下先得某些小利也是不错的选择。 9、无为而治者,其舜也欤(yu)?(故王者劳于求人,佚于得贤。舜举众贤在位,垂衣裳恭己无为而天下治 新序.杂事三)。 50、宽则得众,信则民任(出力)焉,敏则有功,公则说(悦)。 这条有些道理,是给统治者说的治国之道 51、温故而知新,可觉得师矣。 这条有道理。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dai 倦而不得)。这条是难得的真理,既要学习,也要思考 5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这条是学习的道理 54、三人行,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