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富论读书笔记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97673295 上传时间:2023-03-04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29.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富论读书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国富论读书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国富论读书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国富论读书笔记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国富论读书笔记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富论读书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富论读书笔记(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国富论读书笔记2020 国富论读后感1该书由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所著,并被誉为“经济学圣经”,虽不能拜读到原著,但通过译本的阅读我还是对国富论有了点皮毛的认识,现在就以自己感受较深的一方面记录一下对其的感悟。或许有人会说, 国富论之所以能收到如此热烈的追捧,是人性本身的私利引起的,大家认为 国富论研究的对象是经济,而经济的出发点就是利己心,但我要说每个人追求自己的利益是人性的一面,也是一种自然表现,而国富论能够经久不衰,更因为其内容的超前和作者恰到好处的遇见以及大胆的猜想。在论分工一节中,他提到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改进级生产力指向或应用所体现出来的技能、熟练性斗士分工的结果,并用一个简明的制针

2、业例子完美的诠释了它。大家都知道针是个极小的东西,但其制造工序其实是非常繁杂的,如果只是由一个人将整套流程做下去的话效率只是十个人分开每个工序完成的十二分之一,同同是一样的技术工人,因为分工合理所创造出来的价值却差那么远。在亚当的分析中,原因有三:其一,一个人特定做某一种活后,熟练程度会相应提高,效率自然就高 了;其二,省去了工人从一个工作转到另一个工作花费的时间,这个很好理解了,当一个人转入到一个陌生的工作环境中,肯定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去融入;其三,当工人们把注意力集中在特定的一个工序中,就会激发他的潜力,创造出提升工作效率的辅助工具。以上论述清晰的阐明了分工之于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性。从中我们

3、也可以感受到,这其实跟我们平时生活工作中互相合作有异曲同工之妙。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每个人如果都是单独作战的话,效率也会低的可怜,大家都各自为营的话就有可能被人家各个击破,但只要联合在一起的话就会实现一种蜕变,不同的人在各个领域的天赋是有差异的,大家如果团结起来互相填补各自的漏洞,就将会形成一个强大的共同体,这其中欧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们这么多个国家联合起来发展,互相支援各自的困顿,各自分工合作,将自己的优势项目全力的发展,并补给给他国,而自己的劣势也由其他国家来支援,在短短的时间内再一次的崛起,成为了叫板世界的共同体,这不正好体现了分工合作的强大魔力?尤为惊人的是,亚当在几百年前就已经

4、想到了这样的局面,他清楚的认识到,每个人都很自私,都为利益着想,但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聪明的人都会联合起来共同发展,团结合作、各自分工发展自己的优势,借用别人来弥补自己的短处,是大自然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些东西都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学习。国富论读后感2内容提要:国富论的作者亚当。斯密。曾有言,真正的科学的经济学是由亚当。斯密创造的。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代表作国富论(全称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早以被翻译成十几种文字,全球发行。而他本人也因此被奉现代西方经济学的鼻祖。*主要是以他的“分工论”为主要论点。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

5、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关健词:劳动;分工;利益;主要内容:一、斯密眼中的物质财富起因书名就十分贴切地概括了其研究主题。在斯密看来,物质财富的起因可以归结为两个因素:第一,一般地说,这一国国民运用劳动,是怎样熟练,怎样技巧,怎样有判断力;第二,从事有用劳动的人数和不从事有用劳动的人数,究成什么比例。斯密着重研究了第一个因素,即劳动因素。他认为,劳动创造财富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劳动分工,因为劳动分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就意味着财富的增加。既然劳动分工是如此重要,因而斯密着重考察分工。1分工存在的理由国富论的第一章就是论分工。斯密认为

6、,分工程度是一个国家产业、劳动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国民财富增长状况的标志。他对劳动分工的作用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认为,劳动生产力的高低,以及劳动过程中的熟练程度、技巧和判断力的水平,都同分工紧密相关。斯密以别针工厂为例,说明分工可以使效率大幅度提高。他指出,一个工人在没有受过业务训练并且不熟悉机器操作的情况下,一天或许一根别针也造不出来,最多也不会超过20根别针。而将整个工作分成若干工序,安排不同人负责其中一个工序,效率则会提高许多,可以将一天的产量提高到每人4800枚。如果没有分工,整个社会都处于自给自足的状态。没有发展,没有前进。而分工是如何形成的呢?在迪尔凯姆的观点中,他否认社会分工的产生

7、是为了创造更多财富的观点,我认为该观点和斯密观点相反,迪尔凯姆他强调,一个事物的功能,并不是产生出这一事物的原因,原因在功能之前。分工可以提高效率,增加财富,但这要在分工出现后与分工前的对比中才能显示出来。他认为造成分工制的原因是人口密度过大。人口的增加最初迫使一些人迁徙到其他地方,当无路可退时,他们被迫改换行业,分工制也就随之出现。他重视研究社会事实的功能,是功能理论的先驱之一。同时在方法论上,强调区分功能与原因,这对功能理论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我也比较赞同迪尔凯姆的该观点。(2)劳动生产力改良不过在另一方面,由于人们的欲望,为了其的利益满足,个体制造往往不能满足这么多的利益需求。而分工可以

8、做到,来弥补这一缺陷。我们可以看到,对于提高劳动者的劳动生产力来说,极其重要的是,附近有从事不同产业的生产者。一种劳动产品能与另一种劳动产品相交换,是提高劳动生产力的一个条件,若劳动产品不能交换,劳动总量几乎总是会减少。当某种劳动产品获得了新市场,从而产量增加时,产量的增加并非总是靠牺牲另一种产品而取得。多生产出来的产品常常是新创造出来的,是新劳动的成果,或者是改良或合作帮助劳动获得的成果,而如果没有提高产量的动机,人们也许不会进行改良,也不会进行合作。所以在产业与改良达到最高程度的国家,各种职业的分立,通常是最为发展的。早期社会状态中一个人的工作,在改良的社会状态中,大多数成为若干人的工作,

9、在每一个进步的社会里,农民往往就是农民,制造者往往就只是制造者。因为在农业上的种.种劳动在一年中是随着季节而转换的,所以要一个人不断从事一种劳动在事实上是不可能的。若进行劳动分工,分成犁者,播种者,收割者等等,最终的农产品要么单产低,要么质量差,要想培育新品种,大概是不可能的吧。农业上使用的劳动一切不同的部门,不能这样完全分离开来。但是生产一种制造品所必要的劳动,亦往往分许多人分任。也许就是这种技艺绕到生产力的改良,所以农业总跟不上制造业。固然,最富裕的国家在农业上是和制造业一样优于一切他们的邻国的,不过,他们在制造业方面的优越比之农业方面的优越通常是更显著的。(3)分工导致效率提高的因素斯密

10、归纳了分工导致效率提高的三大原因,一是专业化可以提高员工能力,二是减少同一员工在不同工作间切换的成本,三是发明创造。我们可以进一步地归纳为三点,即能力提高、交易成本降低和技术进步。但是必须指出,这三点都是静态的。如果我们采用一种动态的眼光,便会发现问题并非如此简单。首先,员工能力提高到一定程度后,分工的意义已经失去,此时合并反而会提高效率。其次,分工也会带来交易成本的增加。很容易理解,因为各道工序间需要进行产品传递和信息交流。再次,不排除有一些新技术的出现,使得一个员工可以借助机械或某种技巧,可以独自承担原来由多人分担的工作。不妨先举一个抽象的例子:一件工作有甲和乙两道工序。(a)班组里每一个

11、员工均同时承担甲、乙工序,整体效率为A;(b)实行分工,将甲和乙工序按照一定的比例分配给不同的员工,每一个员工皆只承担一道工序,整体效率为B;(c)分工以后,专业化程度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经历了很久一段时间,员工们提炼出了新的劳动方法,总结了很多经验,或者有新技术出现,甲和乙工序并不象a阶段那样有着很高的专业门槛,逐渐出现了一些可以同时承担两项工作的员工,再合并工序,由一个员工同时承担甲乙两道工序,此时的整体效率为C。在这个例子中,效率C效率B效率A。B大于A的原因是斯密所讲的分工导致效率提高的三点,而C大于B的原因也是三个方面,员工能力提高,交易成本降低(减少了工序间传递的成本),技术进步。二

12、.国富论-不朽的丰碑人以及社会甚至世界都是一个“试错”的过程。在“试错”中一步步成长,发展,变化,有个体劳作到分工协作,再到人机分工协作。我们感受得到这个旅程是艰难的。每个人智力,神经如果正常,在没做意见事都是其认为是对的才去做。分工就是每个工人以其所有的智力去想,为了自己可以省力点,每个老板或资本家为了得到更多的利益财富固然会想方设法去做一些事来满足他们的利益需求国富论篇章众多,除了上面浓墨重彩的分工理论,价值理论外,亚当斯密还谈到了阶级论、货币、分配、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社会再生产以及自由贸易等学说。这些都有深远的影响,但其中对世人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他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亚当斯密认为,人

13、的本性中最重要的是利己主义,人的大部分行为都是受“利己心”支配,社会利益往往被抛在脑后。这从一开始的他对分工的讨论中就有此思想。这种行为的结果,不但利己,而且比一个人殚精竭虑、刻意追求公众利益时,更有利于社会。亚当斯密把这种机制,称作“看不见的手”。因此,斯密主张完全的自由竞争,认为与其让政府干预经济,还不如听任市场调节来得有效。政府的职能,只是保家卫国,抵御外侮;建立严明的司法机构;适当兴办公共工程和公众事业,其他,则尽可无为而治之。亚当斯密一生性情平淡,可他对任何来自制度上的垄断,都深恶痛绝。他极力主张清除关税壁垒,实行贸易自由,撤消行会制度和专卖公司。但是我们知道,一味的自由主义虽然能使

14、资本家取得高额的利润,但另一方面却会是资本家过于盲目地对待市场,投资市场,为了高额的利润哄抬物价,结果会出现生产出大量的剩余产品,资本家为了不使物价下降,公然违背价值规律,宁可把商品扔掉也不降价卖给消费者。而消费者由于消费不起干脆不消费,甚至游行示威,这导致的最终结果只能是资本家破产,国家的统治不牢固。这并不是设想,现实中最著名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胡佛时期的美国了。也正因为那次的经济危机,诞生了凯恩斯主义,即我们今天所说的国家宏观调控。但是我们也不能只靠看得见的手。二战时期苏联的下场,就是因为单单依靠宏观调控导致的下场。所以说,不管是看得见的手,还是看不见的手,两手都要抓。只凭市场调节,就会出现

15、经济危机;只凭宏观调控,就会使市场失去自由与活力。亚当斯密被称为资本主义经济学理论上的巨人,不是没有道理。他,让我意识到了,原来经济理论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或许我的赞美不能为他的荣誉锦上添花,但是我还是要打心底说,他真的很伟大,而国富论,也应该是经济学著作中一部不朽的丰碑!国富论读后感3继上一次的新卖桔者言,这次我选择了读国富论。和新卖桔者言不同,这本书的内容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有一句话可以形容我刚开始看的感受:“这些字分开来我都认识,可是组合起来我就不认识了。”所以,我不得不一边看,一边上网查阅这些内容的意思。国富论共分五卷。它从国富的源泉劳动,说到增进劳动生产力的手段分工,因分工而起交换,论及作为交换媒介的货币,再探究商品的价格,以及价格构成的成分工资、地租和利润。我比较感兴趣的分工这部分。分工是增进劳动生产力的手段。斯密认为,劳动生产力上的改进,以及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多的娴熟程度、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这句话在国富论居于开篇之位,足可以让我们认识到分工的重要性。在书中,斯密为我们举了一个制针的例子:“一个工人,如果没有受过制针这种职业的相当训练,也不知道怎样使用它的机械,那么即使再努力工作,一天也许也造不出一枚针,当然更不可能造出20枚针了。但是现代商业已经使这种工作成为专门职业,并且将这种工作非为若干工序,其中大多数也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