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总体营造在原住民地区的实践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97514167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8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区总体营造在原住民地区的实践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社区总体营造在原住民地区的实践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社区总体营造在原住民地区的实践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社区总体营造在原住民地区的实践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社区总体营造在原住民地区的实践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区总体营造在原住民地区的实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区总体营造在原住民地区的实践(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社区总体营造在原住民地区的实践谢登旺社会文化学报JOURNAL OF CULTURE AND SOCIETY第十五期中华民国九一年十二月VOL.15 Dec. 2002摘要社区总体营造自1994年在台湾首度倡议后已蔚成一股莫可阻挡的力量,政府各部门都因它不得不动起来, 民间的力量也雀跃欲试, 专业团队更想一展身手, 只可惜民众未必充分 认知。事实上社区总体营造有理论、方法,有实践可行性;它可由点而线而面,它涵涉多方 面的改造,更代表一全面的社会改造工程,今后在实践上只要针对若干问题加以克服解决, 从基础、手段、本质、体质、目标一一寻绎答案,相信它是丰裕的希望工程。众所皆知,社 区总体营造是在建

2、立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历史、环境与历史间彼此的新关系,而长久以来原住民地区处于经济弱势,但在文化上或许有某一程度优势,如何藉营造创造一个可以工作、生活、学习的好所在,从而建设新的生活、新的家园、新的社会、新的人心,是为本文 探讨旨趣所在。关键字:社区总体营造、原住民、社区、灾区重建、产业文化化、文化产业化。刖言社区总体营造一词,第一次正式出现是在 1994年十月三日,当时文建会前主任委员 申学庸向立法院作施政报告,首度提出此一概念及相关计划,主要乃延续对于社区文化、社区意识、生命共同体的理念, 将之整合转化为可具体操作的政策。同年十二月九日在国立中山大学举办之沟通系列研讨会,也引起普遍的关心

3、和讨论。行政院随即在1995年提出的十二项建设计划中,列入包括软硬件的文化建设计划,文建会并研订社区文化活动发展、充实乡镇展演设施、辅导县市主题展示馆之设立暨文物馆藏充实、辅导美化地方传统文化建筑空间 等四项计划,期从文化的角度切入,建立基层社区的共同体意识,激发社区自主及自发性,重建温馨有情的社区生活环境。实施的方式则是由居民透过民主的参与,凝聚社区意识,关心社区环境,营造社区文化特色,进而重建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关系。(陈郁秀,2001)鉴于社区总体营造方兴未艾,本文旨在将社区总体营造的概念予以阐明并述及相关问题、 难题安在?且从实践角度探究其在原住民地区如何落实社区总体营造理念。社区总体营

4、造的概念如何透过社区总体营造的推动来建立一个现代化的公民社会(civil society),公民社会的概念在现代化福利国家中渐受重视(Sykes, 2001),这也是政府政策重要的理想及目标之一。自1994年提出社区总体营造 这个名词,统合文化政策的理念及操作方式,以人、文、地、产、景等面向切入文化发展及再生策略,由生活问题的解决、社区环境 改善、古迹及地方文史保存整理、社区艺文活动、终身学习等较容易进入民众的日常生活领 域切入,激发社区意识,作为社区改造及文化再生的触媒,并透过社区居民的讨论、组织、 行动,先由外部政策带动由下而上、民众参与、社区自主、永续发展的运作原则 与方式,使地方和社区

5、重新恢复活力与生机,并将之转化为民主社会的公民意识与社区意识的凝聚作用。所以社区总体营造的目标,不仅在于营造一切实质的环境,最重要的在于 建立社区成员对于社区事务的参与意识,以及提升社区居民在生活情境的美学层次。(陈郁秀,2001)社区总体营造原理与过去社区工作的理念是相同的,虽以行政部门的施政计划为出发点, 但其意义及动力主要则是来自民间力量的凝聚和社区意识的建立,是一种由下而上的自我改造过程。(Hepworth et. al., 1997)藉由社区公民及知识分子间相互学习,进而营造社会整体提 升的生活环境。(陈郁秀,2001) 但与1960年代在台湾及其他发展中国家所进行的社区发展本质上并

6、不相同,过去社区 发展的工作主要在贫穷地区,虽有助于当地改善环境,但本质上却是行社会控制之实。但 1990年代之后,在欧洲社会所兴起的社区主义,强调的是地方政府;社会福利组织及社区 行动者(collective actors)之间伙伴关系(partnership),由地区民众自己定义需求及提供服务, 而由传统地方行政单位提供技术上的协助,政治上协商能力及其他标准化的服务资源Jorda n,1998)。并强调新管理主义(New Managerialism)介入社区工作的运作与评估,使其更符合社 区民众之需(Baldock, 1998)。至于社区总体营造的意义为何?依据台湾的文化建设委员会对社区总

7、体营造的定义如 下:社区总体营造是以社区共同体的存在和意识作为前提和目标,藉着社区居民积极参与 地方公共事务,凝聚社区共识,经由社区的自主能力,配合社区总体营造理念的推动,使各地方社区建立属于自己的文化特色,也让社区居民共同经营产业文化化、文化产业化、文化事务发展、地方文化团体与社区组织运作、整体文化空间及重要公共建设的整合 及其他相关的文化活动等,如此因社区民众的自主与参与,使生活空间获得美化、生活质量获得提升、文化、产业、经济再行复兴,原有的地景、地貌焕然一新,进而促使社区活力再 现,如此全面性、整体性的规划与参与社区经营创造的过程,称为社区总体营造。(黄世辉、宫崎清,2002: 66)准

8、此定义,社区总体营造的概念不只针对地方的空间而已,尚包括以下项目:(黄世辉、宫崎清,2002: 66)w强调社区共同体的存在与生命共同体的意识。w社区共同意识的形成来自居民对社区事务的共同参与。w不同社区应该各自展开属于自己的生活文化运动。w居民的主动参与是改造社区、活化社区的最重要力量。w社区总体营造重视步步为营的企划与经营,是一创造性的过程。w关心的是社区里包括文化、产业、环境、教育、公共行政等的整体。w自己的地区,社区要由自己来创造,且采用由下(社区)而上(政府)的方法。揆诸社区总体营造的形成实肇因于:w解严后,民间对本土与家乡的寻根情怀;w社会对底层生活需求的提高;w媒体掌握时代脉动,

9、推波助澜;w超级推销员李登辉的成功演出。(刘蕙苓,2000 : 244 248)它的实质意涵,可以说是:以人人为主体的文化地貌、环境景观、生活质量全面改造的工程,它是一种社会的改造,透过人心的改变,让传统的人际网络拌入决定未来的社区民主意识,去营造一个新的人、新的家园、新的社会。此外,值得特别注意者,过程中如缺乏 在地精神与特色,将流于硬件的拷贝、技术的转移,看不到任何社区的理念,终将走上失败 之途。因此,所谓社区总体营造直指一个社区自发性力量的培养过程及一个社区需要面对诸多问题面向,它可以看出总体一词的必要性,女口问题挖掘、资源调查、资源活化、文化产业、环境保护、环境美化、观光营销、社区设计

10、、产业振兴、社区博物馆、居民参与 等,无不环环相扣而需落实在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林崇熙,2002)。社区总体营造是一项社会改造工程,它绝不是仅止于一项文化政策而已。社区的范围也不能从狭义来看,举凡学校、寺庙、各相关单位均可纳入, 若从社区生活角度看, 也可从环境、 景观、产业、文化、民俗、艺术 等切入。鉴于过去传统的社区政策只重硬件不重软件, 加上大家都有本位主义, 居民的认知与参与都明显不足,社区一直是徒具形式意义,因此未来在推动社区营造工程时,亟需针对相关问题作一通盘认识。台湾的社区总体营造包含以下7个切身的问题:(黄世辉、宫崎清,2002 : 67-68)都市计划的策定过程中,居民参与

11、的不足;尤以都计未充分尊重居民意见,因此引起居民的危机意识,从而促使社区运动的萌芽。w农山渔村的衰退和人口的流出;结果导致农地废弃、山的荒废、地方的社会系统的破坏、地方文化的丧失等。w生活环境的混乱;包括物理环境混乱,精神环境的混乱以及地方文化的恶俗化。w自然环境破坏的问题;污染不离水、空气、食物等,已少有一块净土。w地方传统文化与个性的丧失;受工业化、都市化影响,各社区、地区放弃其特有的文化与个性。w由上而下的计划方式, 无法满足地方的需求, 缺乏与居民的互动,无法活用地方的活力。w教育与地方的乖离;过去因戒严关系致学校教育、生活教育与地方关系疏离,肇因于经 济与产业优先,一定忽视生活空间和

12、文化。另外,刘蕙苓(2000: 253 255)也指出社区总体营造问题有:w政府本身并不总体,各有资源、各自为政,使得资源难以整合,造成单位间彼此较 劲的心结。w社区数量一直规划出来,但没有让社区意识与社区组织结合,发展出较属于地方的多元面貌。w政府的力量支持太多,反而遏阻社区参与自主的特性,像过去一直努力制造典范社区的标准答案,仍在重演。w操作的模式流于传统的建物改善、公园河岸绿化、看不到社区的影子和社区的理念,反而流于地方首长手中资源,作不公平的分配。没有社区精神,象是做了许多徒具形式的垃圾 和破坏。刘蕙苓更对社区总体营造指出以下二点:w硬件VS.软件孰重:社区总体营造最重要的是关系的营造

13、,派系、村落,甚至一栋公 寓当中,如何让大家的关系更和谐,才是最重要的,不是在做那些硬件的建设。w社区改造是否引到观光的方向,即代表发展?果真如此简化了乡村发展的可能性,应该援引文化产业化、产业文化化,希望从生活技艺和生活文化中,找出有产业价值,让它有商业和观光的附加价值,才能成功。综合以上,吾人可知社区总体营造乃是:w打破传统的政府主导一切,让社会有小市民的、本土的思考空间。w偏重在民间自发的特性与跳出社区发展协会或村里办公室的框框。w赋予弹性空间、强调本土和草根的自发性,挑战官僚体系的僵化,落实在民间,造就一波社区改造运动使其形成一股风气。再者,社区总体营造有不同的呈现方式:有不同的力量加

14、入,当然也有不同的问题存在,在整体感觉上,似乎仍有以下不同层次的课题需加以正视并兼谋改进之道,笔者归纳有十要:w人才要多:社区总体营造亟需各类人才加入,如建筑、景观、设计、文物保存、教育、 社会、哲学、美学、经济 等人才,换言之,除建筑设计、都市规划以外的人才安在?恐 得努力寻觅,包括在公部门的社区规划师、文化工作师或在学校培育社区工作种籽,办理各种研习,以解决目前人才不足的燃眉之急。w速度要快:营造工程进行之际,往往需行政体系的配合,但行政文化本身如充满着迟缓、 僵硬,故应避免介入多、帮助少否则将形成一股阻力,使工程不致多快。w总体要够:政府部门目前多部会参与总体营造,但往往各有预算,各有计

15、划,追逐各单 位一己绩效,因本位主义可能忘了总体二字为何义?意谓大家都差不多做同样的事, 反而无形中浪费了不少资源。w协调要足:无论中央或地方政府祇要事涉多部门,就出现有分工而无合作,水平单位之 间沟通协调联系往往欠缺足够机制,应立予改进。w参与要多:社区总体营造主要建立公民社会,即在国家与社会间找到平衡,只可惜在政 治冷漠文化驱使下,民众对公共事务漠不关心,遑论参与,故民间活力往往无法活现。w认识要深:社区总体营造有其理论,有其系统概念与整全思考,但一般人在概念层次上 无法正确认知或作系统性思考,致支离破碎的见解层出不穷,反而造成推行上的障碍。w企业要愿:当任一项重大工程或建设推动之际,都需大笔经费支持,又因公部门预算,财政出现困窘,亟愿私部门如企业界投入公私合伙之行列,只因企业反馈社会之风气未如预期热烈,常有裹足不前之叹。w内发要强:总体营造强调自主、自力、自治或自发,但因民族性使然或经验不足,案例 不多,无论个人之居民或社区藉由内造所散发之热力往往十分薄弱,无法形成一股强大的形式力量来协助营造工程。w资源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