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肾脏专题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97307553 上传时间:2022-09-0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肝脏肾脏专题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肝脏肾脏专题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肝脏肾脏专题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肝脏肾脏专题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肝脏肾脏专题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肝脏肾脏专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肝脏肾脏专题(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在肝脏疾病的初期,一般没有典型的特异性症状,但常会出现以下皮肤方面的病理表现,应 引起人们的注意。1. 皮肤橙黄色,常见于重度肝炎。2. 皮肤黄绿色或褐绿色,常为肝内胆汁淤积,肝内或肝外胆道梗阻所致。3. 皮肤黄染并进行性加深,多为胰头癌、胆道系统癌肿或原发性肝癌。4. 皮肤色素加深:出现面色灰暗发黑,尤以眼眶周围明显。医学上称为色素沉着。 这是因为肝脏病变引起的黑色素代谢障碍所致。5. 腹壁静脉曲张:正常人腹壁静脉一般都看不到,或者只隐约可见。当肝脏发生疾 患时,由于腹部静脉回流阻力增大,发生淤血而曲张,可出现以脐为中心放射状向四周延伸, 严重时可伴有腹壁水肿,出现皮肤紧绷感。6. 蜘蛛痣:

2、是皮肤小动脉末端分支扩张所形成的血管痣,常见于颜面、颈部、前胸、 手背和肩部等处。呈鲜红色,大小不一,可由针头大小至数厘米大小不等。其特征是,有一中心点,周围有辐射状扩张的毛细血管,形似蜘蛛,故称蜘蛛痣, 中医又称为蟹爪。当用细棒一端压迫痣中心时、全痣消失,放开后又会出现,这一点可与其 他血管痣相鉴别。据资料介绍,男性体表有蜘蛛痣者,85%的人可有不同程度的肝脏组织病 变,其中约 30%为肝硬化。7. 手掌出现斑状发红,特别是掌心两侧边缘的大、小鱼际肌及指末端最明显,其特 点是加压时退色,减压时又出现。这多是急、慢性肝炎、肝硬化的特异性表现,故医学上称 其为肝掌。一般认为,蜘蛛痣和肝掌的发生与

3、人体内性激素增高有关。肝病时体内分泌的性激 素不能及时有效地降解与灭活,从而导致体表小动脉充血、扩张。当不明原因出现上述任意 一种或多种皮肤血管表现时,应及时到医院检查是不是患了肝脏疾病。各种肝病可直接或间接影响全身各个器官,而出现许多肝外表现,最常见的肝病有肝炎、肝 硬变及肝癌。一、病毒性肝炎的肝外表现 主要谈谈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肝外表现。由于免疫复合 物形成、沉积在淋巴结、脾脏、血管内膜、肾小球基底膜、滑膜及脉络丛等组织,产生炎症 及退行性病变等反应,导致肝外多系统病损,呈现以下各种表现。1. 发热 急性病毒性肝炎,一般发病初期半数以上患者有低热或中度发热。患者有时 伴咽痛、轻咳,酷似上呼吸

4、道感染,重症肝炎可致高热。发热时间多为数天,少数 病人可长期低热不退,体温多在38C以下,下午体温稍高,有的伴畏寒。黄疸型肝 炎患者一般在黄疸出现后体温下降,如高热持续不退,预后往往较差。肝炎过程中 出现发热,除肝炎本身外,应注意胆道系统感染或合并其他感染。2. 肝炎发热的原因可能为:肝炎后病变活动。肝功能障碍使代谢机能改变, 如慢性肝炎有时因类固醇激素在血中含量增高,而致长期低热。3. 皮肤病变 65%患者可见各类皮疹,最常见的为痤疮性皮疹,毛细血管扩张,其 次为荨麻疹,斑丘疹、出血性紫癜、色素沉着或色素减退、非黄疸样皮肤瘙痒等。4. 关节肌肉疼痛 急性肝炎前驱期有关节疼痛者达 40%,大关

5、节周围的肌肉和腓肠肌,亦常酸痛并有压痛,其血清及关节液中症实有HBsAg存在。慢性肝炎患者59.5% 有关节疼痛,大小关节均可受累,多为对称发生,呈游走性,且常反复发作。一般 疼痛不严重,晨起时可有僵直感,类似风湿性或类风湿性关节炎,但关节X线摄片 骨质无破坏。5. 心血管病肝炎患者心脏受累已被注意,可呈心肌炎、心律失常、10、110房室 传导阻滞等,心电图异常达 71.4%。病毒性心肌炎伴发心脏疾患的原因可能系病毒 对心脏直接损害所致,慢性患者可能与自身免疫有关。尚有报道2040%患者发生 多血管炎,结节性动脉周围炎等。6. 肺疾病 肺部表现多为间质性肺炎、反应性胸膜炎等,儿童较成人更为多见

6、。暴发 性肝炎所致的肝性脑病,有 1937%发生肺水肿,死亡率达 73%,其发生与脑水肿、 低蛋白血症、 电解质紊乱、心功能不全及(或)心肌病和内毒素血症有关。7. 泌尿性疾病 病毒性肝炎可引起膜性、增殖性、混合性或系膜增殖性肾小球肾,出 现蛋白尿、血尿及管型尿等。发生机理,目前以为首先是肝炎病毒抗原和相应的抗 体发生反应,引起CIC沉积于肾小球,激活补体,使血管通透性增加,渗出蛋白及 血球,并引起肥大细胞释放组织胺,使CIC易于沉积。补体尚有中性粒细胞趋化作 用使中性粒细胞释出溶酶体酶,破坏肾小球基底膜及其他组织。另外,补体尚可使 血小板凝聚,活化凝血因子刈和凝血系统,使肾小球毛细血管局部产

7、生凝血,形成 血栓。总之肝炎所致的肾损害与免疫机制密切相关。8. 慢性肝炎特别是重度的,尚可引起肾小管性酸中毒,系患者淋巴细胞对自身的 肝细胞膜所致,而肾小管中的 TammHorsfall 糖蛋白与肝细胞脂蛋白间存在有交 叉免疫,患者的致敏淋巴细胞通过依赖抗体的细胞免疫反应,作用于远曲肾小管使 其破坏,而致尿液酸化作用降低,出现肾小管酸中毒,表现为多饮、多尿、软弱、 恶心、呕吐、低钾及骨软化等。9. 血液系统疾病 常有轻度贫血、血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有时出现全血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约 528%患者出现异型淋巴细胞,有的嗜酸细胞增 多,重症肝炎可发生Die。发生血细胞异常的机

8、理,主要为病毒直接侵犯骨髓干细 胞,造成染色体损害,或者病毒激发自身免疫。从患者骨髓中可检出HBSAg。有人 实验观察到病毒可选择性地侵犯有核红细胞,使之减少。在培养肝炎患者白细胞时, 曾观察到多种染色体异常,细胞有丝分裂受到抑制。正常人白细胞经培养后加入急 性肝炎患者血清,也能观察到同样改变,染色体损害影响细胞繁殖和生存能力。另 外,肝脏和骨髓的一些细胞成分,同属网状内皮系统来源,可能具相同的抗原决定 簇。因而,肝脏、骨髓可同时受自动免疫的损害。乙肝和丙肝均可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多发生在患肝炎的 1 年之内,预后多数不良。10. 神经系统表现 除肝性脑病外,尚容易发生神经机能紊乱,如过度兴奋

9、、易怒及失 眠等,但这些症状易被忽视。此外,可有失眠、味觉和听觉障碍、无菌性脑膜炎、 脑炎。曾有报道,肝炎可引起周围神经炎、横贯性脊髓炎等。 Niermeiger 氏等报告, 急性乙型肝炎可伴发格林巴氏综合症,重症肝炎可有 3052%发生脑水肿。11. 内分泌及代谢异常 可出现高血糖,有5-6%的慢性肝炎患者发生糖尿病, 80%以上的 慢性肝病表现不同程度的糖耐量减低,亦可出现低血糖、钠水潴留、低钾,尚有男 性乳房发育、睾凡萎缩、女性月经异常等。12. . 其他 有时出现白塞化综合症、干燥综合症、胆囊病变、胰腺炎、溃疡性结肠炎 及腮肿大、流诞等。二、肝癌的肝外表现 肝癌的肝外表现可为病变影响周

10、围组织、肿瘤转移 至其他脏器或肝癌影响内分泌、代谢、骨髓等而致的异位激素综合症,其表现可涉 及机体多个系统,有时很易误诊。1.发热 约24%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多为37.538C,少数可达39C。热型多不规则,有时发热是就诊的主要症状。发热原因:肿瘤生长快,内部缺血坏死,坏死物质吸收而发热。继发感染。 肝功能不良,胆固醇变成石胆酸,后者有发热作用。2. 腹痛 69%的肝癌患者有上腹或右肋部疼痛,并可放射到右肩或背部,易误诊 为胆道或右胸疾患,有时突然以急腹症就诊,系因肿瘤破裂或出血所致。3. 红细胞增多症 患者红细胞虽增高,但白细胞、血小板无变化,其发生机理 尚不清楚。有学者认为,癌组织能

11、异位产生红细胞生成素或类似物质,亦有人认为 肝癌患者肝脏灭活功能降低,使红细胞生成素相应增加,从而刺激骨髓产生过多红 细胞,本症多见于亚洲肝癌患者,发生率为 10%。4低血糖症 低血糖发生率约为1030%。肝癌所致低血糖有二型,以A型较多 见,多为低分化癌细胞,患者胃纳差,全力衰竭,常见于肿瘤晚期,低血糖易于控 制。 B 型癌细胞分化较好,早期患者全身情况尚好,仅有低血糖表现,易误诊为胰 岛细胞瘤,一旦发现低血糖较难控制。发生机制,可能系癌组织异位分泌胰岛素或 胰岛素样物质;另外,癌组织生长旺盛,需要消耗较多的葡萄糖,而致血糖降低, 同时肿瘤较大,使肝脏中肝糖元储存减少,肝功损害不能将非糖物质

12、转化为糖。5. 假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可能由于肿瘤细胞产生的一种多肽,具有类似甲状 旁腺素的活性,引起高血钙。这种高血钙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使其降低,如伴骨转 移更易发生高血钙。6. 肝外转移灶症状 有时转移灶为就诊的首要症状,而使诊断混淆。转移到肺 引起咳嗽、咯血、呼吸困难等;转移到胸膜,出现胸水、胸痛;椎骨转移可引起腰 背疼痛,压迫神经而致疼痛、截瘫;长骨转移易发生病理性骨折;脑转移常有头痛、 呕吐、失明、抽搐、偏瘫等。若发生癌栓,栓塞较大肺 A 分支,可致急性肺梗塞, 突然产生呼吸困难,若癌栓进入下腔静脉,则可引起布一查氏综合症。7. 其他 尚有报道肝癌病人表现为高脂血症、皮肤卟啉病、类癌

13、综合症、溶血 性贫血、浆细胞增多症、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变异碱性磷酶等。许多激素在发挥其调节作用后,主要在肝脏内被分解转化,从而降低或失去其活性。此过程 称激素的灭活(inactivation)。灭活过程对于激素的作用具调节作用。肝细胞膜有某些水溶性激素(如胰岛素、去甲肾上腺素)的受体。此类激素与受体结合 而发挥调节作用,同时自身则通过肝细胞内吞作用进入细胞内。而游离态的脂溶性激素则通 过扩散作用进入肝细胞。一些激素(如雌激素、醛固酮)可在肝内与葡萄糖醛酸或活性硫酸等结合而灭活。垂体 后叶分泌的抗利尿激素亦可在肝内被水解而“灭活”。因此肝病时由于对激素“灭活”功能 降低,使体内雌激素、醛固酮、

14、抗利尿激素等水平升高,则可出现男性乳房发育、肝掌、蜘 蛛痣及水钠潴溜等现象。许多蛋白质及多肽类激素也主要在肝脏内“灭活”。如胰岛素和甲状腺素的灭活。甲状 腺素灭活包括脱碘、移去氨基等,其产物与葡萄糖醛酸结合。胰岛素灭活时,则包括胰岛素 分子二硫键断裂,形成 A、B 链,再在胰岛素酶作用下水解。严重肝病时,此激素的灭活减 弱,于是血中胰岛素含量增高。肝脏在维生素的贮存、吸收、运输、改造和利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肝脏是体内含维生素 较多的器官。某些维生素,如维生素 A、D、K、B 、PP、B 、B 等在体内主要贮存于肝脏,2 6 12其中,肝脏中维生素A的含量占体内总量的95%。因此,维生素A缺乏

15、形成夜盲症时,动物 肝脏有较好疗效。肝脏所分泌的胆汁酸盐可协助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所以肝胆系统疾患,可伴有维生素 的吸收障碍。例如严重肝病时,维生素B的磷酸化作用受影响,从而引起有关代谢的紊乱,1由于维生素K及A的吸收、储存与代谢障碍而表现出血倾向及夜盲症。肝脏直接参与多种维生素的代谢转化。如将B胡罗卜素转变为维生素A,将维生素D3 转变为25-(0H)D3。多种维生素在肝脏中,参与合成辅酶。例如将尼克酰胺(维生素PP)合成 NAD+及NADP+ ;泛酸合成辅酶A;维生素B合成磷酸吡哆醛;维生素B合成FAD,以及维生 62素B合成TPP等,对机体内的物质代谢起着重要作用。1肝内蛋白质的代谢极为

16、活跃,肝蛋白质的半寿期为10天,而肌肉蛋白质半寿期则为180天, 可见肝内蛋白质的更新速度较快。肝脏除合成自身所需蛋白质外,还合成多种分泌蛋白质。 如血浆蛋白中,除Y -珠蛋白外,白蛋白、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及血浆脂蛋白所含的多种 载脂蛋白(Apo A、Apo B、C、E)等均在肝脏合成。故肝功能严重损害时,常出现水肿及血 液凝固机能障碍。肝脏合成白蛋白的能力很强。成人肝脏每日约合成12g白蛋白,占肝脏合成蛋白质总量 的四分之一。白蛋白在肝内合成与其它分泌蛋白相似,首先以前身物形式合成,即前白蛋白 原(preproalbumin),经剪切信号肽后转变为白蛋白原(proalturnin)。再进一步修饰加 工,成为成熟的白蛋白(alturnin)。分子量69,000,由55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血浆白 蛋白的半寿期为10天,由于血浆中含量多而分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