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诗词赏析总复习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97248825 上传时间:2022-12-05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古诗词赏析总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初中语文古诗词赏析总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初中语文古诗词赏析总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初中语文古诗词赏析总复习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初中语文古诗词赏析总复习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古诗词赏析总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古诗词赏析总复习(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古诗词赏析总复习一、中考古诗词赏析考题分析考点分析 从中考题的诗歌赏析题来看,所考诗歌都是课内教读的诗歌,考查点主要是: 1、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对中心思想的理解;对所抒感情的理解;对抒情主体形象的理解;对象征意义的理解。2、对所用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的理解。3、对诗词语言的理解:对关键词语的理解;对关键语句的理解。4、对诗词意境的理解。解题思路与技巧1、从作家、作品的相关背景资料人手,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2、从作家风格(豪放、婉约等)和语言特征(如简约、含蓄等)去领悟诗句的含义及表达的情感。3、从关键词语着手,如抓住诗词中关键的动词的用法、含义及作用去赏析。4、从关键句

2、(如主旨句、哲理句、情感句)着手,分析概括、推理解答。5、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着手,品味语言、想象意境。6、从诗词的具体内容的全面理解着手,把握各类(送别、咏物、爱国等)诗词的思想内容。对于主观性试题的解答,还应注意文字表述应简洁、明了,切中要害。二、中考古诗词赏析考题分析卷1.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从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评析:曹操的诗词大都气魄雄大、情调悲壮。该诗亦如此。写海景有远有近,虚实相交。“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博大的胸怀。暗含一

3、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赏析:()诗中统领全篇的一个字是:观;从写景的虚实上看,这首诗前八句写实景,后四句写虚景。()写大海无风时波浪的一句是水何澹澹,写大风大浪的一句是:洪波涌起()最能表现作者博大胸襟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中描写实景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耸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诗中抒写想象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本诗的感情基调是:苍凉慷慨()、从本诗所写之景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胸怀?博大2.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

4、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评析:“次”指旅船停泊。颈联:字面意思是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诗人重在写景,但景中却蕴含了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对比残夜,江春对比旧年,都是新生事物孕育于旧事物之中,并将取代旧事物,日(旭日东升)、春(春回大地)都是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因此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赏析:()首联对偶,写“客路”、“行舟”,字里行间已有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之感,与尾联之“乡书”、“归雁”遥相呼应。()颈联表明诗人到江南正是冬末。诗人感到江南不光太阳来得早,好像春天也来得早。“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历来脍灸人口。()尾

5、联与首联呼应,表达了诗人触景生情,怀有无法抑制的思乡之情。()正 、悬 点示出潮平而无浪,风顺而不猛,孤舟扬帆,缓行江上。()作者从炼意着眼,用“生”“入”字,使之拟人化,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蕴含哲理。3.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评析:妙处:善抓住具有春色春意的景物(水面初平、早莺、新燕、乱花、浅草)描写西湖早春景色。“渐”字写出了诗人是骑在马上边走边看渐入佳境的。赏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把春的情态描摹得妩媚动人,生机勃勃,试品一品其妙处。例

6、:这两句诗作者抓住了“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又以“浅欲”、“才能”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一个“争”字,妙在形象地写出了黄莺争着挤上向阳之树的情景,准确地描绘出了初春的独有风貌;一个“啄”字,美在写出燕啄泥衔草,营造新巢的情景,准确传达出春的消息的同时,也传达出人们乍见新燕的愉悦之情。4.西江月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评析:词描写的是一幅农村夏夜图。首联:采用了互文修辞,指明亮的月光,惊动了喜鹊和蝉儿,使它们鸣叫起来了。颔联:稻花香里说丰

7、年的不是人,而是一片蛙声,青蛙叫的似乎就是丰年,丰年,词人自己陶醉在丰收在望的欢乐之中,于是觉得青蛙似乎也在为丰年而欢唱了。也表现了对农村的热爱。尾联:正常语序为:“路转溪头忽见社林边旧时茅店。”赏析:(1)词人描绘了一幅山村盛夏月夜图,充满了清幽恬静的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稻花香里说丰年”的不是人,而是一片蛙声,这种側面烘托极为动人。这首词既写了景,也写了人,用側面烘托、动静相映的手法,写得生动活泼,给人以丰富的美的享受。()上阙中的惊鹊、鸣蝉、蛙声以动写静,突出了月夜乡村的温馨;下阙中能表现恬静气氛的景物有疏星、微雨等。()整首词采用白描手法,如实地描写词人的所闻所感,

8、清新活泼,表现了作者热爱农村生活的情感。5.秋 词 6.天净沙 秋思刘禹锡 马致远自古逢秋悲寂寥, 枯藤老树昏鸦我言秋日胜春朝。 小桥流水人家,晴空一鹤排云上, 古道西风瘦马。便引诗情到碧霄。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评析:“秋思”“秋天的愁思”之意。开头四句写景极力渲染冷清凄凉的气氛,为下文作铺垫,景中带有“悲秋”色彩。以“断肠人在天涯”点题,表明游子思乡之情。赏析:()秋词中排云上的鹤矫健凌厉、奋发有为,这一形象冲破了秋天的萧杀之气;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等形象,则写尽了秋天的萧杀之气。()用具有特点的景物写秋,描绘了一幅绝妙的秋景图。景与情结合,表现了天涯游子的悲凉感情。点明全篇主旨的句子是

9、断肠人在天涯()前三句在写景抒情上的突出特点是用九个细节(景物)构成一幅画面,极力渲染悲凉气氛,表现天涯游子的惆怅之情。7.木兰诗(节选)8.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评析:比较“夫”字的含义“岱宗夫如何”(无义)“夫战,勇气也”(句首发语词)该诗描写了泰山的高大壮美。颔联:用夸张手法突出形容泰山的高,因太高,以至于阳光不能同时照到它的两面,形成一面如同清晨,一面如同傍晚的奇观。尾联:诗的字面意思是(某一天)我定要登上泰山,到上面俯视群山,群山就显得渺小了。表现了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正

10、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这也是想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必备心理条件,所以该诗影响深远,至今还被人们广泛引用以勉励自己人生如登山,只有不畏艰难险阻,奋力登上“绝顶”,才能享受“一览众山小”的胜利的喜悦。赏析:()齐鲁青未了一句写出了初望泰山时兴奋、惊叹仰慕之情;一个“割”字,炼得极好,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之意愿,道出诗人的雄心和气概的一个名句是: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9.春望 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评析:“感时”和“恨别”是诗的核心内容。第一句,写国都沦陷,国家残破,只有山

11、河尚存但只要山河还在,就有希望!后四句,时局动乱国事危急造成骨肉分离,烽火不息致使家书断绝,这些都使诗人忧心如焚,而又无可奈何,只能整天抓挠头皮度日如年,以至头发变白而且又越抓越少,难以胜簪了。也隐含一种厌倦战争,思念亲人之情。赏析()全诗从结构看,首联总写 望中所见 ,颔联分写,通过 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颈联通过一封家书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悬想,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诗中用拟人手法写出诗人睹物伤情的句子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用一个细节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采用拟人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

12、落泪,鸟也因人世间的离别而惊心。10.石壕吏 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赏析:()“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中“独”字的作用主要是:暗示老妇已被抓走。诗题石壕吏,但对起决定作用的小吏却是略写,详写的是老妇人,这是为什么?用老妇人的直接控诉,更能集中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战争政策给劳动人民带来的灾难,更形象地表达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表

13、现差吏的横征暴敛和老妇的悲伤痛苦,对比鲜明的二个字是怒、苦()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抨击石壕吏的凶暴及冷酷,表达诗人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苦难的深切同情11.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评析:颔联写诗人种豆早出晚归的艰辛,虽苦累却满不在乎。描写了一种月下回归的美妙意境。尾联表现了诗人要脱离污浊官场归耕田园的心愿,也隐含祝愿自己的劳动能获利好收成。赏析:()“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二句,交代了劳动的地点、劳动的内容和豆苗的生长情况。“种豆南山下”是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是幽美的,两者相互衬托,完美

14、而又和谐。()“衣沾不足惜,但使原无违”二句,抒发感情。表明避开官场的志趣,抒发作者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12.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评析:首尾两联叙事。颔联:借景抒情,把自己比作飘飞不定的蓬草。“归雁”是北归的雁,雁往北归,是归家;自己也往北去,与雁同行,却是离家。表达内心的寂寞伤感。(请发挥你的想象,描绘颈联所表现的美景)颈联写景:大漠无边,长天空阔,两相对映,壮阔而单调。在这广阔的背景上,一缕直上青天的轻烟,以及滚滚的黄河呼啸着奔腾而去,在河的尽头,是一轮又红又大的圆圆的落日,好一幅苍凉阔大壮

15、观的大漠黄昏图!赏析:()以传神之笔刻画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故乡水;诗人自己。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怀念故乡,热爱故乡感情。“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常用它来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感受。“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尾联用典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这个典故隐含在“燕然”两字中。13.渡荆门送别 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评析:首联:诗是送别诗,可送别的对象不是别人而是诗人自己。尾联:把江水(故乡水)作为给自己送别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