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97241394 上传时间:2022-08-0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大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电大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电大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电大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电大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电大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大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论文浅析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艺术内容提要: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名著之一.它以魏、蜀、吴三国的兴亡为线索, 描绘了三国时期尖锐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三国演义对于战争的描写,富于变化。作者运 用风云变幻、曲折跌宕的情节、随事写人,在激烈的战争冲突中塑造人物的性格,冷热相间、 疏密互补的描写手法,将40多场战争写得千变万化,各具特色。关键词: 三国演义 军事思想 谋略的应用 战争描写三国演义作为一部通俗历史演义小说,从问世的那一天起 ,就受到了广 大人民特别是中下层劳动人民的热爱。它不但成了人民群众饭后茶余、田问地头 谈论的重要话题,更为后世的戏剧、电影以至电视提供了取之不尽、

2、用之不竭的 创作源泉。这些现象的出现和存在固然是由于本书那曲折生动、跌宕起伏的情节 以及书中那些呼之欲出、活龙活现的人物所决定,但其最重要的一点却不能不说 是与书中对战争的大规模的描写有关。它上承左传、史记善写战争的特点, 一改一般历史演义小说往往于排列正史材料之外,穿插铺叙一些野史逸闻,在故 事情节上以收曲折离奇之效果的做法,而是根据正史记载和民间传说加以扩展, 并充分根据人物的出身、地位、历史条件等赋于人物活的语言和行动,进行了生 动具体的描绘,使其性格一步步完整、充实、鲜明 .致使它成了中国小说发展史 上特别是历史演义小说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三国演义全书共一百二十回,所写的大小战争多达

3、 40 余次。全书以三 国之争为主要故事脉络,以魏、蜀、吴三国树“王道”、争正统、抢智能之才, 最终以战争的手段去解决彼此之间的纷争为描写重点。它在一派落日照大旗,马 鸣风萧萧的艺术氛围中,展开了一系列惊心动魄的战争故事。用形象、艺术的手 段,真实而生动地展现了魏、蜀、吴及其它政治军事集团之间一幅幅勾心斗角、 尔虞我诈的场景.三国演义在战争描写方面的主要艺术特点表现如下:一、风云变幻、曲折跌宕的情节描写三国演义在战争描写方面的最大特点在于:它形象地再现了这一特定历 史时期一幕幕千变万化、威武雄壮的战争实况,生动地描绘了众多英雄人物瑰伟 动人的武勇智术。即以历来脍炙人口的赤壁之战为例。赤壁之战是

4、罗贯中在三 国演义中浓墨重彩、着力描绘的一次大战役。作品从四十二回开始到五十回至, 共用了八回多的篇幅。作者不但花费大量笔墨,对这一历史事件进行了绘声绘色、 精雕细刻的描写,而且对一系列历史事件做了极其巧妙的安排 ,使其合于常规、 合于事理。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不是就战争写战争,不是平铺直叙地去写两军对 垒时刀光剑影、血流成河的冲杀场面,而是有机地把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斗 智斗勇纠合起来,把政治斗争、外交斗争,军事斗争组织在一场彼此你死我活、 争地夺利的大争斗中。作品以斗智为核心,着重表现作战三方战略战术、权谋心 计的较量,而且智上有智、谋中有谋,从而演出了一场高峰迭起、惊心动魄,引 人入胜的

5、活剧。先看第一个高峰孙刘联盟的形成.当时,曹操在擒吕布、灭袁术,特别是 剪灭了对自己威胁最大的袁绍集团之后,威震天下,势力空前强大。他挥师南下, 带领着“马步水军共八十三万,诈称一百万,水陆并进,车船双行”(三国演义 四十二回),不费吹灰之力,占领了荆州,他屯兵江北,意欲一举拿下东吴半壁江山、 统一全国.此时的刘备“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三国演义四十 三回).虽有诸葛亮扶持,又兼有猛将关羽、张飞、赵云等的辅佐,但“兵不满千 将不过关、张、赵云而已”(三国演义四十三回)。实属兵微将寡,势单力薄, 几无立足之地。孙权虽然拥有江东六郡,兵精粮足 ,又拥有周瑜、张昭等文臣武 将,但跟曹操相

6、比 ,强弱之势则显而易见。在曹军黑云压城,虎视鲸吞的形势下 , 这两个弱小集团的联合就成了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所必然产生的结局。也就成了 这次战役孙刘两家能否保得住既得利益进而克敌制胜的焦点 .但是在东吴内部, 主战主和两派互不相让,主和派又略占上风。这就自然而然的把诸葛亮推向了风 口浪尖,也使故事的情节更加曲折、激荡.就在诸葛亮舌战群儒,批驳了东吴主和 派,孙刘联盟眼看就要成为事实的情况下,作者再一次宕开一笔,先写孙权的顾 虑重重,举棋不定,继写从鄱阳湖连夜赶到柴桑的周瑜不露声色,使故事的发展 扑朔迷离、大起大落.当诸葛亮采用智激孙权、周瑜等策略成功之后,前景才豁 然开朗.综观这一段描写,斗折

7、星移、峰回路转,真正给人以“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艺术享受。第二个高峰是孙刘两家联盟形成之后,对北军实力的削弱。孙刘两家联盟形 成之后,其形势即发生了显著变化。东吴队由消极防御转入积极进攻 ,在三江口 小试锋芒,与曹军进行了第一次正面交锋。东吴水军斩将夺船,挫了北军的锐气。 这次战斗亦暴露了北军的致命弱点,即北人不谙水性,更受不了江上风浪的颠簸。 于是老谋深算的曹操起用了荆州降将(曹操一生鄙视降将)蔡瑁、张允为水军都 督,加紧训练水军,这就为后面周瑜计杀蔡张二人设下了伏线。当周瑜小获胜利, 次日往窥曹军水寨时,看到曹军水寨布局严整 ,不得不叹服曹军“深得水军训练 之妙而大惊失色。

8、并由此产生了必得除蔡张二人方能安宁的强烈欲望。但除掉 蔡张二人又谈何容易。这时恰有曹操的幕僚,周瑜幼时好友,志大才疏的蒋干想 凭自己三寸不烂之舌前来说降。于是周瑜极其巧妙地利用了这一时机,大会群英, 软硬兼施,首先堵住蒋干那张说降的口,又佯装酒醉,先是痛责黄盖 80 大板,以“苦 肉计为后边黄盖诈降,火烧连营做了准备,继而以瞒天过海的计谋创造了让蒋 干盗走伪造的蔡瑁、张允的降书的条件。除了蔡张,极大的削弱了曹军的实力。 这一段描写,绘声绘色,曲折有致,计中有计,智上有智,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故事的结局亦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曹操中计,误杀了蔡瑁、张允,失去了两位 能够帮助自己征服长江的得力助手

9、。不但使北军想要改变自己不诸水战的计划落 空,又为后面庞统巧授连环计铺平了道路。第三个高峰就是火攻战术等各项奇谋的商定。曹军虽然失去了蔡瑁、张允 , 但其水军的训练,水寨的布局仍照蔡张二人的方案,依然严整,其兵力、粮草仍 远胜孙刘两家.因此,孙刘两家如果不用计谋,仅凭有数的军队去拚杀冲撞,要想攻 破曹军仍是不可能的。更何况孙刘联盟虽然建立了,但胸襟狭窄的周瑜时时处处 视诸葛亮为自己心腹大患,事事设谋以除诸葛亮。而诸葛亮则深谙周瑜的用心,一 是时时都带着工于心计的赵云来保护自己,二是事事都拉着东吴实权人物、诚实 宽厚的鲁肃来做挡箭牌。从而演出了一幕又一幕团结斗争、斗争团结的悲喜剧 . 使整个事件

10、发展过程不断有节外生枝,峰回路转的艺术效果。而当周瑜和诸葛亮 戏剧性地在各自的手掌上写出破曹的最佳方法就是“火攻的时候,这一战役孰胜 孰负就基本成了定局。接下来的就是为了实施火攻战术的紧锣密鼓,也是一系列 奇策异谋的竞赛和较量:“阚泽密献诈降书,庞统巧授连环计,七星坛诸葛祭风.” 各项准备工作就绪了,于是“三江口周瑜纵火”,曹军八十余万人马毁于一炬。曹 操也险些丢掉了性命,狼狈逃回了许昌。综观整个战役的描写,斗智、斗勇,参差交织;设计、谋划,连环相扣;层 层波澜、千奇百态。清代的古典小说评点家毛宗岗曾以杜甫的“天上浮云如白衣, 斯须改变成苍狗”的诗句来说明三国演义情节变幻多姿的特点,称说这部长

11、 篇小说的情节“星移斗转,雨复云翻。他在批点三国演义中提出这样的见 解:“读书之乐,不大惊则不大喜;不大疑则不大快;不大急则不大慰令读 者眼中,如猛电之一去一来,怒涛之一起一落,不意尺幅之内,乃有此变幻也。” 罗贯中写失街亭这样小的一仗,也是写得波润起伏,不平不直 .例如围绕街 亭的争夺厮夺,作者重彩浓墨,笔姿飞舞,写得奇矫突兀,声色俱佳.其间贯穿着 蜀方的支援和魏方的打援,魏方的设计和蜀方中计,时升时落,似大海潮涌;忽起 忽伏,如层峦叠嶂.马谡夺荒而逃,张郃尾随死追,情节一折,看来马谡无法生还,令 人大惊。中途却有魏延的及时增援,令人为之一喜。张郃拨马便走 ,看来魏延可 复夺街亭,形势大有转

12、机,情节因之一起.但赶到五十余里,不意突遭魏方重兵埋 伏,情节又一折.魏延左冲右突,不得脱身,折兵大半,于此千钧一发之际,王平 引兵来援,情节又为之一起。王平、魏延突围后与高翔合路计议夜袭魏营,又遭 埋伏,是情节的一大顿挫,直至列柳城失陷,退守阳平关,情节就彻底顿落下来.一个 小小的故事片段,一宕再宕,一步三折,如平沙千里,陡有峭崖扑面,于尺幅之 中,尽龙腾虎骧之势,扣人心弦,引人入胜,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二、随事写人,在激烈的战争冲突中塑造人物的性格三国演义通过惊心动魄的政治、军事斗争,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人 物形象。它对于人物的塑造,不是平面的、静止地进行描绘,而是把人物推向前 台,在

13、矛盾的聚焦点上通过人物自己的语言和行动来进行刻画,并随着事件的发 展来塑造他们各自的鲜明个性.首先是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来刻画人物的性格。例如对曹操这一“雄”形象 的刻画就是如此。官渡之战,曹操军中粮草告竭 .袁绍的谋士许攸在捕获曹军信 使,完全了解曹军虚实的情况下前来投奔曹操。曹操“大喜,不及穿履,跣足出 迎。遥见许攸,抚掌欢笑,携手共入,曹先拜于地”(三国演义三十四回)真 有一股礼贤下士,“山不厌高,水不厌深”的风范。按说,曹操与许攸肯定会倾 心相谈,倾诉故友之情了。但事实又如何呢?攸日:“公今军粮尚有几何?”操日:“可支一年。”攸笑日:“恐未必。”操 日:“有半年耳。”攸拂袖而起,趋步出帐

14、日:“吾以诚相投,而公见欺如是,岂吾 所望哉!”操挽留日:“子远勿嗔,尚容实诉:军中粮食可支三月耳.”攸笑日:“世 人皆言孟德雄,今果然也。”操亦笑日:“岂不闻兵不厌诈!”遂附耳低言日: “军中止有此月之粮。”攸大声日:“休瞒我!粮已尽矣!”曹愕然日:“何以知之?” 攸乃出操与荀或之书以示之日:“此书何人所写?”许攸前来投奔,曹操大喜,认为这是掌握袁军内部机密的好时机,迫切地希 望许攸“教以破袁之计。”所以“喜”是真心。故有来不及穿鞋而跣足出迎的行 动,可谓求贤若渴。来到面前就抚掌大笑,又拉手又叙故旧之情。但一牵涉到军中 机密,对待旧友提出的问题却谎话连篇.直到被逼到山穷水尽的地步,还装出一副

15、 及其亲密的样子,“附耳低言”,说出来的仍是一个弥天大谎。作品就是如此在生 死攸关、尖锐激烈的斗争中活画出了人物的灵魂 .而人物的性格也在这战争的漩 涡中得到了最突出而又充分的表现。再如曹操官渡大败,袁绍后,“于图书中检 出书信一束,皆许都及军中诸人与绍暗通之书。左右日:可遂一点对姓名,收而 杀之.操日: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遂命尽焚之,更不再问” (三国演义第三十回)。不但以曹操的深谋远虑、豁容大度鲜明地对比出了袁 绍的鼠目寸光、心胸狭窄,更从这一事件中揭示了曹军之所以能以弱胜强的根本 原因。对于刻画人物的本质起了画龙点睛的一笔。其次是通过对比、夸张、衬托、渲染等艺术手法来突出人

16、物的性格。例如“关 云长温酒斩华雄”一节。作者惜墨如金,对关羽和华雄交战的场面不进行只字描 绘,只是预先极力渲染华雄的骁勇无敌。他一出场就连斩四员上将,致使众路诸 侯在关上大惊失色、无计可施。关羽主动请战后,作者不写战斗中的血肉厮杀, 只写关外鼓声、喊声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正当人们为关羽的命运担心时, “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见三国演义第五回). 出战前筛下的热酒尚温。以十分经济的笔墨从侧面刻画了一个威武雄健、叱咤风 云的英雄形象。正如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历史的变迁第四讲中所说的 :“然 而究竟它有很好的地方,像写关云长斩华雄一节,真是有声有色如见其人”三国演义中,运用对比、反衬韵例子是很多。例如赤壁之战中,作者 不仅以鲁肃的“老实”对比孔明的乖巧,还有以周瑜的气度狭窄来对比孔明的豁 达大度,又有以蒋干的志大才疏对比周瑜的精明干练在这次战役中,孔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