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心理学试卷及参考答案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97235815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81.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3年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心理学试卷及参考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03年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心理学试卷及参考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03年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心理学试卷及参考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03年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心理学试卷及参考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03年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心理学试卷及参考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03年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心理学试卷及参考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3年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心理学试卷及参考答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03 年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心理学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1.“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属于_。A.感觉对比B.错觉C.感觉阈限D.感觉适应2.不属于独立心理过程的心理现象是_。(感知为感觉和知觉)A.感知B.注意C.记忆D.思维3.懂英语的人,在读到字母“WOR”后,会预期出现D、K、M等字母,因为他知道,只有这些字母才能与“WOR”组成一个英语单词。这种知觉特性是_。A.理解性B.整体性C.恒常性D.选择性4.人脑存储知识有两种最重要的形式,一种是概念,另一种是_。A.表象B.知觉C.思维D.记忆5.根据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语句的表

2、层结构决定句子的形式,深层结构决定句子的_。A.语境B.生成C.意义D.表征6.进行方差分析时,对所用数据的非必备条件是_。A.组内平均数相等B.总体呈正态分布C.变异可加D.各组方差齐性7.控制末知偏差源的适当方法是_。A.区组技术B.匹配C.平衡D.随机化8.一列等距正态变量的测量数据,另一列二分名义变量的资料,若两列变量线性相关,应使用_计算其相关系数。A.积差相关B.点二列相关C.二列相关D.斯皮尔曼等级相关9.下列检验方法中属非参数检验法的是_。A.中数检验法B.Z检验C.t检验D.F检验10.因素分析中,坐标轴旋转的目的是_。A.减少因素的个数B.增加每个因素的共同性C.更清楚地解

3、释因素的意义D.增加每个因素的负荷11.抑郁量表的有效性常用抑郁症患者的测验结果与精神科医生诊断的符合程度来说明,这种方法是_。A.内容效度B.构想效度C.效标效度D.评分者效度12.下列各项方法中,不能用来计算项目间一致性的方法是_。A.因素分析B.复本信度C.克伦巴赫a系数D.荷依特信度13.以下测量工作中,最适合儿童智力跨文化研究的是_。A.比奈西蒙量表B.韦氏儿童智力量表C.丹佛发展筛选测验D.瑞文测验14.皮亚杰认为儿童开始达到思维守恒的年龄是_岁。A.02B.27C.711D.111615.艾里克森认为2-4岁儿童的主要心理冲突是_。A.信任对怀疑B.自主对羞怯C.主动对内疚D.勤

4、奋对自卑16.“人类心理发展规律受社会文化历史发展规律制约”的观点的提出者是_。A.鲁宾斯坦B.皮亚杰C.乔姆斯基D.维果斯基17.斯金纳认为影响学习的最重要条件是_。A.模仿B.认知结构C.线索D.强化18.与陈述性知识不同,程序性知识的表征形式是_。A.层次网络B.产生式C.激活扩散模型D.表象代码19.印象形成中的近因效应指_。A.容易形成第一印象B.对于形成最近印象C.新获得的信息作用更大D.原有信息作用更大20. “睡眠者效应”说明_。A.任何信息都将影响人们的态度B.任何信息都不会影响人们的态度C.新获得的信息作用更大D.原有信息作用更大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24分)1.定势2

5、.测定系数3.评分者信度4.测验的标准化5.顺应6.替代强化7.概念形成8. 归因三、简答题(每题6分,共36分)1.简述睡眠的功能和梦的功能。2.简述真动知觉与似动知觉的异同。3.简述样本容量对取样误差的影响。4.简述在心理学研究中卡方检验的三种应用。5.简述内容效度和表面效度的区别。6.简述柯尔伯格儿童道德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四、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1.试述评注意的认知理论。2.若有A、B两个变量,其中A为两个水平a1、a2,B为四个水平b1、b2、b3、b4),试写出:(1)完全随机化多因素实验设计的基本模式;(2)完全重测多因素实验设计的基本模式;(3)分组重测多因素实验设计

6、的基本模式(若A为组内变量,B为组间变量)。2003年1、D 2、B 3、A 4、A 5、C 6、A 7、D 8、B 9、A 10、C 11、C 12、B 13、D 14、C 15、B 16、D 17、D 18、B 19、C 20、A二、名词解释1、定势答:定势是指个体先前心理活动形成的准备状态决定同类后继心理活动的趋势。它是活动的一种内部准备状态,是由重复某种习惯性的态度、认知方式和行为方式时产生的。定势是影响问题解决的一种心理因素,在多次重复某种解题方式的条件下,被试形成了一种解题活动的内部准备状态,因而干扰了更灵活地解决问题;有时定势也能帮助或易化人的解题活动。定势常常是意识不到的,表现

7、出心理活动的选择性。2、测定系数答:测定系数是指在回归方程中,Y变量的变异由X变量因素决定的比率。用公式表式为:即回归平方和在总平方和中所占比率。测定系数是变量间其变程度的度量指标,表示因变量的全部变异中被回归平方和解释了的比例。测定系数赵大,说明回归效果越好。若比率为1,则表明总平方和全由回归方程所决定,回归效果极佳。若比率接近0,交果正好相反。因此在判断回归方程是否有意义时,不仅要看回归系数是否显著,更要看测定系数是否足够大。3、评分者信度答:评分者信度是批不同评分者评阅测验卷之后,考察各位评分者评分间一致性程度的指标。它是测验信度的一种,具体做法是随机抽取若干份试卷,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评分

8、者独立评分,然后计算每份试卷所评分数之间的相关系数,此相关系数即评分者信度。计算相关系数可以用积差相关方法,也可用斯皮尔蠛等级相关方法,若有多位评分者则常用肯德尔和谐系数作为评分者信度的俣计。为提高评分者信度,可在评分前对评分才进行训练,当评分者信度达到90%以上时,才认为评分是客观的。4、测验的标准化答:测验的标准化是指心理测量中为减少误差,控制无关因素对测验目的的影响,而建立标准和常模,统一实测程序 记分程序从而可以得到可靠结果的过程。测验的标准化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测验内容标准化。这是标准化的首要条件,是指对所有受测者施测相同的题目,否则无法比较。2、施测程序标准化。为了使测验条件相同

9、,必须有统一的指导语和时间限制等。3、评分标准化。应该客观评分,只有当评分是客观的时修才能够所分数的差异完全归诸于受测者的差异。4、常模。根据常模对分数进行的解释也要求标准化。5、顺应答:顺应是皮亚杰认知发展机制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它是指主体通过调整自己的智力结构,以使其与外界信息要适应的过程。顺应是认知发展的两个基本机制之一,顺应过程对主体智力结构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通过这个过程,主体的智力结构会不断地得到修天。例如,儿童通过调整或改变自己的智力结构,以一种正兢的方式对外界信息进行反应,这就是顺应,这时儿童的智力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进入到一各新的平稳状态。6、替代强化答:替代性强化是一种间

10、接强化方式,指个体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所受到的强化而增强自己的此种行为的现象。替代性强化对人的认识、情绪和行为具有不同的功能:(1)信息功能,向人们提供行动时的有关信息。(2)动机功能,唤起人们对类似行动会获得类似益处或遭受类似处罚的预期。(3)情绪学习功能,榜样在获得奖赏或遭受惩罚时的情绪反应引卢观察者类似的情绪反应。(4)评价功能,影响观察者对自己的行为和行为结果的评价,决定行为的选择。(5)感应功能,榜样对自己的遭遇或处境的反应方式影响观察者。7、概念形成答:概念形成是个体以直接经验为基础,从大量的同类事物的不同例证中独立发现和常握事物的共同关键特生的过程。涉及到抽象、概括和辨别几种思维活

11、动。其研究主要集中于儿童的概念形成过程与成人的概念形成过程两方面。前者主要通过教学实验来研究,后者主要是通过人工概念来研究,即在严格控制的实验室条件下研究概念形成的过程。8、归因答:归因是个人从主观的感受与经验出发,将别人或自己所表现的行为或某事件的发生归属于某种原因的过程。归因通常可分成内在归因和外在归因。前者将行为归结于行为者本身内在的原因,如人格、情绪、能力、努力程度等;后者将行为归结于外部环境因素,如工作设施、任务难度、机遇、他人影响等。归因使得人们对事物有预见性,它使人们对周围世界和自己有一个相对固定、前后一致的看法,使得人们能够适应世界。即便是错误的归因,错误的预见,也起着同样的作

12、用。三、简答题1、简述睡眠的功能和梦的功能。答:睡眠和梦的功能简述如下:(1)对睡眠和梦的不同解释1、功能恢复理论认为,睡眠使工作了一天的大脑和身体得到休息、休整和恢复。但有些试验并未验证此观点,无论对于动物或者人,减少睡眠后,并没有产生明显的不良影响,人们的必情与健康状况也保持朗好。2、有观点认为睡眠中的某个成分可能对个体的身心健康有重要影响。例如,人的祖先不适应在黑暗中觅食,而且夜幕降临后还可能受到老虎、狮子等大型肉食动物的威胁,所以要在夜里躲到安全的地方睡觉。随着生物进化,睡眠演变为生理功能周期性变化的一个中性环节,是正常的脑功能变化的一部分。(2)对梦的功能的不同解释1、精神分析的观点

13、。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和荣格等人认为,梦是潜意识过程的显示,是被压的潜意识冲动或愿望以改变的形式出现在意识中,这些冲动和愿望主要是人的性本能和功击本能的反映。在清醒状态下,由于冲动和愿望不被社会伦理道德接受,因而受到压抑。睡眠时,意识的警惕性放松,部动和愿望就会以梦的形式表达。在弗活作德看来,通过分析精神病人的梦,可以得到一些重要的线索,以帮助发现病人的问题,但这种看法但缺乏可靠的科学依据。2、生理学的观点。霍布森认为,梦的本质是人对脑的随机神经活动的主观体验。一定数量的刺激对维持脑与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是必要的。在睡眠时,由于刺激减少,神经系统会产生一些随机活动。梦就是认知系统试图对这些随机活

14、动进行解释,并赋予一定意义。3、认知观点。梦担负着一定的认知功能。在睡眠中,认知系统依然对存储的知识进行检索、排序、整合、巩固等,这些活动的一部分会进入意识,成国梦境。福克斯认为,梦的功能是将个体的知觉和行为经验重新编码和整合,使之转化为符号化的、可意识到的知识。这种整合可以将新、旧记忆联系起来。2、简述真动知觉与似动知觉的异同。答:(1)含义真动知觉是由真正运动引起的知觉。真正运动是指物体按特定速度或加速度,从一处向另一处作连续的位移。似动知觉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上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而引起的知觉。(2)机同点1、真动知觉与似动知觉者使人看到了物体的运动,两者都属于运动知觉。2、所受影响相同。二者都受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如刺激物的照明和持续时间、视野中有无参照点的存在、目标离观察者的距离、知觉者的特点等。(3)赵动知觉与似动知觉的不同点1、引起真动知觉与似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