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梵澄的尼采情结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97232178 上传时间:2023-09-3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8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鲁迅与梵澄的尼采情结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鲁迅与梵澄的尼采情结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鲁迅与梵澄的尼采情结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鲁迅与梵澄的尼采情结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鲁迅与梵澄的尼采情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鲁迅与梵澄的尼采情结(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鲁迅与梵澄的尼采情结梵澄鲁迅一生曾帮助过许多青年,为他们看稿子,改文章,做序言,写推荐信这不知道花去了他老人家多少时间。在这些青年当中有一位是比较特别的:他不仅请求鲁迅推荐稿件,还要求不能把他的原稿寄出去,于是鲁迅只好叫夫人许广平抄写,有时许广平忙, 鲁迅就亲自抄写,后来鲁迅夫妇实在忙不过来了,不得不向申报的编辑求助:“此公 脾气颇不平常,不许我以原稿径寄,其实又有什么关系,而今则需人抄录,既费力,又费时,忙时殊以为苦。不知馆中有人抄写否?倘有,则以抄本付排,而以原稿还我,我又可以还此公 。此后即不必我抄,但以原稿寄出,稍可省事矣。如何?便中希示及。”(见 1934 年 3 月 4日鲁迅致黎烈

2、文)“此公 ”就是梵澄(原名徐琥,谱名徐诗荃,字季海),1909 年出生于湖南长沙,1929年赴德国留学,1932 年回国, 1945 年去印度任教,先后执教于泰戈尔大学和室利阿罗频多学院, 1979 年回到国内后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直至2000 年去世。他是中国 20 世纪对于中、西、印三大文化皆有深入研究的哲学大家,但当时还只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 如何能让鲁迅当起了 “文抄公 ”呢?当然, 这不难解释,鲁迅帮助青年向来不遗余力。何况,梵澄 “甚雄于文 ”(见 1934 年 4 月 1 日鲁迅致黎烈文),为鲁迅所赏识 当时甚至有人把他的文章错当成鲁迅的文章。 而且, 梵

3、澄在留学德国期间, 曾帮助鲁迅买过不少文艺理论书籍和美术作品,如著名的凯绥 珂勒惠支作品集就是由他代购的。除此之外,我想,他们对于尼采的共同兴趣是不容忽视的吧。早在文化偏至论中,鲁迅就曾热烈地鼓吹过尼采的思想,将他称为“大士哲人 ”,后来在他的创作 特别是热风和野草中,尼采的影子更是不断闪现。无可否认,鲁迅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以前, 受尼采的影响是很大的。 对此, 梵澄在回忆鲁迅的文章中从哲学角度做过一番解释: “为什么在西洋许多名家中, 先生甚推许尼采?想来是在工作的性质上,有些方面相同。 尼采是诗人, 思想家,热烈的改革者。 文章朴茂, 虽多是写短章而大气磅礴,富于阳刚之美, 诗虽好而视为余事

4、。 然深邃的哲学, 出之以诗的语言, 是欧洲近古所罕有的。稍可比美的,只有以前的一契克迦德,然仍较逊。 其余的皆专重思想之质, 表以自有的一系统哲学语言,往往难于普及。这些方面,皆与先生不异。譬之黄金则皆是精金,只有量之不同而已。 ”(见星花旧影)鲁迅被称为 “中国的尼采 ”,的确不是没有根据的。为了使尼采为更多的人了解,鲁迅曾打算翻译尼采的 察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最初用的是文言,但只翻译了第一卷序言的前三节,后来又用白话翻译,但也止于序言的前九节(刊于 1920 年 6 月新潮第 2 卷第 5 号)。后来郭沫若也翻译过一部分,但也不全。于是鲁迅支持梵澄完成这部大著的全文翻译,后来这一译文连载

5、于世界文库第八、九册( 1935 年 12 月, 1936 年 1 月)。直到今天,我们还可以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中看到它,而它的现名 苏鲁支语录也是根据鲁迅的建议确定的。不仅如此,梵澄还翻译了尼采自传,译稿完成后他写信给鲁迅,要求不要将该书放在良友文库中,而是单立。这当然是很有道理的,以尼采特立独行的风格,确实不宜与别人杂合在一起。但是将书成套推出,却是古今中外出版家共同的生意经,梵澄不能理解这一点,确实就如鲁迅在给丛书主编赵家璧的信中所说,是 “尼采气 ”十足了。顺便补充一点,尼采自传 是鲁迅代为校对的, 这倒不是为了别的, 而是因为鲁迅始终无法知道梵澄的行踪。梵澄的尼采

6、气不仅表现在他的独来独往,还在于他的率性而为,根据许广平的回忆,他最后一次见重病中的鲁迅的情景是这样的:“我告以先生不见客,他一句不说就走了。一刹那买一束鲜花直冲到楼上,令我来不及阻拦,他终于进来了。 ”(见欣慰的纪念)梵澄的尼采气在别人眼里可能是古怪的, 但在鲁迅看来, 可能恰恰是他的可爱之处吧。 而在梵澄眼中,鲁迅在作文时是 “喑呜叱咤, 突荡无前, 有时冷嘲, 似乎更深锐一些 ”,但在待人接物,特别是对待青年时,却 “冷静得多,为人亦是多么温和 ”。也许正是因为如此,才成就了文坛上的这一段佳话吧。鲁迅去世后, 梵澄写过一首旧体诗怀旧 :“逝者吾谁与, 斯人隔九原。 沉霾悲剑气,惨淡愧师门。闻道今知重,当时未觉恩。秋风又摇落,墓草有陈根。 ”(见 星花旧影续)如今梵澄先生也已经去世了, 由于没有及门弟子, 身前身后显得有些寂寞。 我的老师张西平先生一直在努力打破这一寂寞, 并且希望我能出点力, 于是我不揣浅陋, 在梵澄先生诞辰九十五周年之际写了这篇小文作为纪念。来源:中华读书报尼采(责任编辑:燕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