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关怀 马克思哲学的另一个维度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97231255 上传时间:2022-12-2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文关怀 马克思哲学的另一个维度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人文关怀 马克思哲学的另一个维度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人文关怀 马克思哲学的另一个维度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人文关怀 马克思哲学的另一个维度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人文关怀 马克思哲学的另一个维度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文关怀 马克思哲学的另一个维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文关怀 马克思哲学的另一个维度(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文关怀:马克思哲学的另一个维度俞吾金人文关怀是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维度之一。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尊 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和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等等。然而,我们发现,在马 克思哲学的传播过程中人文关怀的维度被在一定程度上遮蔽起来了,从而使马克思的理论 形象受到了误解。在马克思哲学的传播过程中,其人文关怀的维度是如何被遮蔽起来的?主要是通过以下 三种对马克思哲学的不同的解释模式:第一种解释模式是:马克思哲学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我们不妨把这种解释模式称之为“工 具论”。虽然这种理论承认马克思哲学追求的根本目标是解放全人类,但它又坚持认为,第 一,这个目标是长远的;第二、这个

2、目标是通过长期的阶级斗争的方式来实现的。因此,人 们在解释其学说时,通常会自觉地或不自觉地遗忘乃至压抑马克思哲学中人文关怀的维度, 而把其阶级斗争的属性加以强化或夸大,甚至干脆把它理解为阶级斗争的工具或手段。更有 甚之,人们干脆把马克思哲学理解为纯粹的阶级斗争学说,并使之与人文关怀尖锐地对立起 来,以致谁要谈论人文关怀,谁就是在曲解或非难马克思哲学。第二种理解模式是:马克思哲学是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我们不妨把这种 理解模式称之为“科学论”。诚然,马克思哲学正确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尤其是资本主义社 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但当人们仅仅着限于从“科学论”的角度来理解马克思哲学时马克思 哲学的人

3、文关怀的维度也会被掩盖起来。因为“科学论”关注的仅仅是马克思哲学所揭示的 社会发展规律的准确性,而对其他的重要特征,特别是人文关怀的特征,往往不予重视。此 外“科学论”还强调,在人类社会中惟一起作用的力量就是“规律”或“必然性”,这就从 根本上否认了人类活动,特别是人类争取自由和解放、探讨和追求人文关怀的必要性。总之, 把马克思哲学的科学性与人文性对立起来,并用前者去否定后者,必然会导致对马克思理论 形象的扭曲。第三种理解模式是:马克思哲学是实践哲学。我们不妨把这种理解模式称之为“实践论”。 “实践论”是这几年最流行的理解模式。与上述两种理解模式相比,乍看起来,“实践论” 是最接近对马克思哲学

4、的人文关怀的维度的,其实不然。这里的关键在于如何理解马克思“实 践”概念的含义。人们通常把生产劳动理解为实践的最基本的形式。当然,在生产劳动的基 础上,人们也探讨了实践的其他形式,如科学实验、阶级斗争等。但人们的基本共识是,在 马克思那里,实践的其他形式都是从生产劳动这一基本形式中引申出来的。其实,问题正出 在这个共识上。人们通常以下面这种方式来理解马克思,即自由是对必然的理解,只要劳动 者认识了外部世界的因果律,也就在劳动中达到了自由;而把这种方式的自由推广到其他的 实践形式。如科学实验、阶级斗争中,人们也就在相应的实践领域中获得了自由。在这里, 存在着对马克思思想的惊人的误解,而这一误解又

5、是与人们对康德哲学缺乏了解联系在一起 的。按照康德的看法,纯粹理性和认识论关系到自然,而实践理性和本体论则关系到自由。 在这个意义上,生产劳动只是认识论和科学技术意义上的实践形式,而不是本体论意义上的 实践形式,所以它并不真正关系到康德和马克思所强调的人的自由。与人的自由和人文关怀 直接联系在一起的是本体论意义上的实践形式,即人类在政治、法律、道德和宗教方面的实 践活动,只有在这些实践领域里,马克思哲学的人文关怀的维度才会清晰地呈现出来。正是 有感于此,德国哲学家哈马贝斯把“交往行动”(作为一种体现人文关怀的实践活动)与“工 具目的性行动”(作为生产劳动)区分开来。在马克思哲学的传播过程中,为

6、什么上述三论会流行起来?这并不是偶然的。首先,人们在理解马克思哲学与它所继承的西方人文主义传统的关系时,往往把它从西 方人文主义传统中割裂出来,并使之与这一传统对立起来。诚然马克思对西方人文主义传 统,尤其是近代以来的、以奢谈“抽象人”和崇拜“抽象的人性”为特征的人文主义思潮做 过深刻的批判,但马克思的目的并不是要否定乃至抛弃西方人文主义的伟大传统,而是要使 它奠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总之,马克思的意图是留下小孩、倒掉洗澡水,而不是 把洗澡水和小孩一起倒掉。而马克思的一些后继者在解释马克思哲学时总是自觉地或不自 觉地夸大马克思哲学与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之问的差异,从而把两者尖锐地对立起来。这

7、种做 法导致的结果是:马克思哲学的解释者自己放弃了人文关怀的提法,并把这种提法让给资产 阶级哲学家使之成为他们的专利。这种理论上的自我束缚和自我否定,给马克思哲学的传 播造成了灾难性的影响。其次,马克思哲学的解释者未能超越近代西方哲学的视野,因而没有自觉地意识到“人” 这一存在者与其他存在者之间的本质差异。由于这一差异没有以普遍的方式进人到意识的层 面上,所以,马克思哲学的人文关怀的维度对于解释者来说,始终是封闭的。传统哲学教科 书把马克思哲学的基础误解为一般唯物主义,因此,它是从“世界统一于物质”这一基本命 题出发去解释马克思哲学的。正是在这个基本命题中,“人”这一特殊的存在者与其他存在 者

8、之间的差异被磨平了。从这样的基础出发去论述马克思哲学。必定事实上,只要这一哲学 基础还没有成为反思的对象,哪怕人们天天在讨论马克思的人学理论,人文关怀仍然像一张 贴到马克思哲学上去的邮票,随时都可能被撕下来。再次,社会主义国家最初是在东方建立起来的,由于东方社会长期以来处在亚细亚式 的、专制主义的统治下,所以独立人格及其在这一基础上形成的人文关怀在东方社会中缺乏 相应的土壤。这就使东方社会的学者在解读马克思的哲学文本时,自然而然地把这一维度给 遮蔽起来了。这种遮蔽是如此之严重,以至于一些东方国家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阶段后,仍 然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而完全不谈马克思哲学的人文关怀的维度。每一个认

9、真地研读过马克思著作的人都会发现,马克思哲学充满了人文精神。无论是 他青年时期写下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还是博士论文或巴黎手稿;无论是 他思想成熟时期写下的资本论,还是年经济学手稿或人类学笔记无不包含着 对人的尊严、自由和权利的执著追求,无不洋溢着深厚的人文关怀。首先,马克思是西方人文主义传统的伟大继承者。他不仅通过对伊壁鸠鲁的“原子偏 斜说”的肯定,张扬了“自由”这一人类追求的最高价值,不仅通过对“异化劳动”的批判, 揭示了劳动者的真实处境和人性复归的可能性,而且以自己的方式重新解读了西方哲学,特 别是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的黑格尔哲学,强调其本质乃是对人的问题的真正的关 注。在神圣

10、家族中,马克思这样写道:“在黑格尔的体系中有三个因素:斯宾诺莎的实 体,费希特的自我意识以及前两个因素在黑格尔那里的必然的矛盾的统一,即绝对精神。第 一个因素是形而上学地改了装的、脱离人的自然。第二个因素是形而上学地改了装的、脱离 自然的精神。第三个因素是形而上学地改了装的、以上两个因素的统一,即现实的人和现实 的人类。”事实上,马克思正是沿着西方人文主义的伟大传统来从事自己的哲学思考的。其次,马克思哲学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马克思既不赞成历史唯心主义者 脱离现实的生活条件,奢谈想象的主体的想象的活动,也不赞成抽象的经验论者撇开人的社 会特性侈谈人的本性。马克思强调,他自己在哲学上采

11、用了一种独特的观察方法:“这种观 察方法并不是没有前提的。它从现实的前提出发,而且一刻也不离开这种前提。它的前提是 人。但不是某种处在幻想的与世隔绝、离群索居状态的人,而是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现 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的人。”实际上,马克思也正是从这样的“现实的人” 或“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出发来探讨社会历史问题和哲学问题的。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人 的问题和人文关怀决不是贴到马克思哲学上去的一张邮票,而是贯彻马克思全部学说,尤其 是其哲学思想的一条红线。再次,马克思哲学的宗旨是追求人类的自由和解放。马克思物质理论的实质并不是奢 谈“抽象的物质”,而是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物质的普

12、遍样态商品的拜物教的批 判,提出“剩余价值理论”,全面揭示人与人之间的真实关系,并鼓励劳动者起来在实践中 改革这种关系。在资本论第三卷中,马克思在谈到生产领域时指出:“这个领域内的自 由只能是: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 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 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变换。”这段话充分体现出马克 思对人的自由和人文关怀的重视和追求。综上所述人文关怀构成马克思哲学的一个根本性的维度。我们应该探讨并阐发这个维 度,恢复马克思哲学的本真精神,用以指导我们的实际生活。(载

13、于年月日光明日报)例文是一篇篇幅相对短小,行文比较简洁的论文,这里所要分析的仅是标题和正文的 写法。标题看似反映文章所研究的问题,其实是对观点的揭示,“人文关怀是马克思哲学的 基本维度之一”正是文章所要论述的基本观点。正文是由序论、本论和结论三个部分构成的, 序论部分(第一自然段)阐释概念,提出问题,明确观点。可以说,作者所采用的是典型的开 宗明义武写法,开篇便直接表明自己对问题的基本看法,然后解释基本概念的含义,指明问 题之所在。同前面一篇例文一样,这篇论文的本论部分的结构形式也是递进中有并列。第一 个部分分析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文关怀维度受到遮蔽的三种解释模式,第二个部分分析在 马克思主义

14、哲学的传播过程中,使其人文关怀维度受到遮蔽的三种解释模式广泛流行的原 因,第三个部分从正面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文关怀精神的体现,先“破”后“立”,先“反”后“正”论述不断深八,最后切入问题的实质。在每个部分之中,各个段落平行并 进,分剐从不同的角度说明问题。侧如,第一个部分的三个段落分别分析三种解释模式,第 二个部分也以三个段落分析三种解释模式广泛流行的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三个部分的三个段 落则从三个不同的侧面探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文主义精神。结论部分(最后一个自然段)非 常简短主要高度概括论证结果,申明基本观点。选篇论文虽然篇幅短小,但逻辑构成是完整的,论证也较为严密。另外,构段规范, 并善

15、于使用段中主旬表明段落的中心意思,是例文很突出的特点之一。从传统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论近代英国的经济革命高德步英国是第一个市场经济国家,其市场经济制度,是在没有任何样板和没有受到任何外来 影响的情况下,从传统经济中发育出来的,就它的发展过程来讲,完全是一种自然过渡或进 化,但就其生产关系变更的性质来讲,却是一场革命。本文认为,英国的市场经济是在几个 世纪的漫长历史过程中,经过量变到质变、萌发到革命的过程,最后在世纪中期完成了从传 统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本文试图从经济史角度对这一过程进行研究和探讨。一、产权革命和私有财产制度的产生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私有财产制度。私有财产制度在古代罗

16、马曾发展到一个 顶峰,但是到中世纪则衰落下来。所以,资本主义私有财产制度是在封建制度内部重新孕育 出 来的。中世纪封建财产关系的特点是一种相互承担义务的“契约”关系。在这里,个人 的“独立人格”不论领主还是农奴都是不完整的,因而个人的独立财产权也是不完整的。资 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封建关系内部的发展,核心问题是人从封建的依附关系中解放,并独立地 占有财产。这就是“产权革命”。从英国历史看,这种产权革命是通过拓殖运动、解放运动 和圈地运动等一系列历史事件完成的。拓殖运动。罗马军队撤离后,由于失控,大不列颠陷入长达几个世纪的混乱状态,直 到公元世纪,才伴随封建化的完成而安定下来。随着社会安定和经济的恢复发展,人口也逐 步增加,并对封建化的土地形成沉重的压力。这就导致了一世纪的拓殖运动。这场拓殖运动的意义,并不亚于)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它是封建制度衰落和走向瓦解 的起点。这是因为,拓殖运动打破了封建地产的绝对统治地位,产生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