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漠化治理技术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97230574 上传时间:2023-04-1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石漠化治理技术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石漠化治理技术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石漠化治理技术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石漠化治理技术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石漠化治理技术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石漠化治理技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石漠化治理技术(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石漠化防治新技术一、生态治理技术中国石漠化的综合治理技术与效果温远光陈放吴庆标刘京涛中国一欧盟荒漠化综合治理研讨会论文集202209生态治理技术是利用生态自然力进行石漠化生态和植被恢复的技术。对于具有自然恢复能力的、处在不同石漠化阶段的草坡地、灌木林地、疏林地、未成林地以及难以人工造林的陡坡地,进行封山育林。通过封山育林和辅助技术措施,减轻或解除生态胁迫因子,使现有植被朝顶极群落演替。石漠化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交通不便,采用大面积人工造林或飞机播种造林的方式来恢复植被,往往事倍功半,成效并不理想,而且,由于人工造林难以模拟自然演替过程,形成的林分结构简单,在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性、

2、群落稳定性等方面无法与自然恢复的天然林相比。研究表明,中国西南石漠化地区实行生态治理(全面封育)后,从退耕的石漠化土地到形成草本群落,大约需要35年时间,从草本群落到灌木群落需要5一10年,从灌木群落到喀斯特森林大约需要3040年,形成接近顶极的喀斯特森林大约需要100年时间。利用生态自然力恢复岩溶植被虽然需要的时间较长,但投资少、操作性强、效果明显。例如,1993年广西实施岩溶山区封山育林工程,封育面积236万hm2,涉及35个石山面积占全县面积30%以的重点石山县,至1998年底,森林覆盖率由原先的5%提高到8.19%。在长期执行封育的弄岗自然保护区,现存的岩溶山地常绿季节雨林面积达77.

3、1km2,其森林覆盖率高达96.37%,成为广西森林覆盖率最大的自然保护区。因此,生态治理是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和生态重建最直接、最经济、最有效的技术措施。运用生态系统原理,通过延长石漠化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生态链、经济链,实现石漠化生态系统的全面治理。在这方面最典型的是广西的恭城模式”,即养殖一沼气一种植”三位一体生态链的石漠化治理模式。该模式的广泛应用,大大减轻了岩溶山区薪柴和能源压力,岩溶植被和生态环境都得到了较快的恢复。二、生物治理技术生物治理技术是指利用现有的生物技术,通过人工途径恢复和重建岩溶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的措施。在石漠化的生物治理中,形成了多种生物治理模式。按用途来分有用材林、经济

4、林、防护林、薪炭林和特用林;按生长型划分有乔林型、灌木型、草本型和藤本型;按结构划分有林果药结合模式、用材薪柴饲料多用途林模式、乔灌草结合模式、经药藤蔓植物治理模式、林粮间作模式等;按照工程的性质分有采矿地复垦恢复模式、退耕还林还竹还草模式、种质资源保存模式等;按更新方式来分有人工更新、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和天然更新等等。这些模式在石漠化治理中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推广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例如,广西百色市平果县果化镇是典型的岩溶山区,由于耕地极少,人均不到0.5亩。石山区脆弱的生态系统在遭到人类长期干扰后,绝大多数演变成全裸的光头山。石漠化加剧了石山区的气候恶化,水源枯竭,耕地丧失,生存环境

5、遭到严重破坏。在饱尝生态破坏的恶果之后,从1982年开始,村民在石漠化的土地上造林,经过10多年的不懈努力,累计共种植任豆林6667hm:。任豆具有很强的恢复与重建功能,在石漠化的退耕地上造林,35年即可郁闭成林,使光头山重新披上了绿装。生态环境的改善使已经断流的泉水重新复流,人畜饮水有了保障,旱地变成了水田(图5)。生态重建给石山区带来了希望的曙光,极大地增强了人们恢复岩溶植被和生态环境的信心。人工治理石漠的积极性高涨,从19951998年,广西百色市完成岩溶山地造林2.1万hm2,加快了石漠化地区植被和生态环境的恢复。造林技术措施1树种选择石漠化治理的造林技术措施蔡道雄卢立华广西林业200

6、1.51112石山地区造林是石漠化治理见效最快的唯一途径,选择适宜的造林树种是石山造林成功生物治理的植物种类较多,目前治理中采用的物种达100种以上,南北之间有所不同。例如,在北热带和南亚热带区域,主要有:任豆(Zeniaim函n括)、香椿(Toonasinensis)、菜豆树(Radermacherasineca)、榕树(Ficusmicrocarpa)、苏木(Caesalpiniasappan卜台湾相思(Acaciarichii)、喜树(Camptothecaacuminata)、蚬木(Burretiodendronhsienmu)、肥牛树(Cephalomappasinen-睹)、蒜头果

7、(Malaniaoleifera)、吊丝竹(Sinocalamusminor)、甜竹(Sinocalamusbeecheyanus)、木豆(Cajanuscajart)、山葡萄(Cayratiacorniculata)、金银花(Lonicerajaponi-ca)、扶方藤(Euonymusfonunei)、量天尺(Hylocereusundatus)等;在中亚热带和北亚热带区域,主要有:柏木(Cupressusfunebra卜侧柏(Biotaorientalis)、圆柏(Sabinachnensis)、泡桐(Paulowniafortunei)、麻栋(Querc瑚acutissima)、栓皮栋

8、(psrc淞variabilis)、杜仲(Eucommiaulmoides)、乌柏(Sapiumsebiferum)、漆(Rhusvernicifll2,6)、桑(Morusalba)、刺梨(Rosaroxburghil)、火棘(Pyracanthafortuneana)、紫穗槐(Amorphafruticosa)、金银花、花椒(Zanthoxylumbungeanum)等。2树种选择石山地区造林是石漠化治理见效最快的唯一途径,选择适宜的造林树种是石山造林成功的关键。我们在利用中心石山树木园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在马山县古零乡石漠化治2确定合适的苗龄苗龄与造林成活率关系密切,苗龄太小,苗木过于

9、弱小,抵御恶劣环境的能力差,造林成活率低;苗龄太大,苗木过于高大,不仅加大了造林难度,而且,苗木蒸腾作用增加,需要水分多,根系受伤严重,恢复困难,同样导致成活率不高。所以,应针对不同树种的特点,确定合适的苗龄,一般苗龄以11.5年为宜。4采用非常规方法整地造林由于石灰岩溶地区土壤的特殊性,石漠化治理也必须采取特殊的方式。首先,造林整地不能炼山并应尽可能保留石山上的原生植被。原生植被不仅能给新造林起到遮荫,提高造林成活率的作用,也能起到水土保持的作用,而且,能为今后形成多树种立体混交林奠定基础。其次,适当控制密度,过密不仅大量破坏原生植被,而且对今后的林木生长也不利;过疏则造林效果慢,甚至起不到

10、造林效果。因此,造林密度应控制在9001050株/km2为宜,且密度不能强求一致,只能采取“见缝插针”的方式,且造林苗木最好都能用营养袋苗,如有困难,也应采取营养苗、裸根苗、种子直播并举的技术路线。根据石山土壤情况,在土层相对较厚,并能保持相当水量的地方,采用裸根苗;在土层较薄,保水量少的地段,采用营养袋苗;而在石缝、石隙,采用种子直播。再次,必须掌握好造林时机,月为造林定植的适宜季节,选择在阴雨天,且定植坑已经湿透时造林。苗木定植后,在定植坑面盖上杂草、枯枝或小石块,有条件的最好能盖上薄膜,这样能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提高造林成活率。5实行封山森林植被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而封山育林是恢复和建设

11、植被最省钱、省工的办法。封山育林就是以封禁为手段,利用林木天然更新能力、植物群落自然演替规律,使疏林、灌木林、散生木林、荒山等林业用地自然成林。封山育林形成的森林结构是由乔木、灌木、草本组成的立体结构,其根系也在地下组成立体结构,深根、浅根合理分布于不同的土层,能充分利用不同土层中的水分和养分,故有利于植被的恢复和生长,从而,能提高石山岩溶地区植被的覆盖度,而且,封山形成的林分生态功能最全、生态效益最高。爆破造隙蓄水凿岩挖坑培土植树造林技术第29卷第1期2010年3月中国岩溶3234试谈岩溶石漠化地区植树造林构想爆破造隙蓄水凿岩挖坑培土植树造林法杨光忠所谓的爆破造隙蓄水凿岩挖坑培土植树造林,就

12、是在坡度适宜且无地质灾害等不良环境地质问题的地形地貌有利地带,按照一定网度钻取23m深的炮眼,装上适量硝酸铵炸药及雷管,通过爆破将岩体适当震松,利用爆破漏斗的一系列裂隙作为地下水储集介质而构建局部地下水仓,并在地表凿岩挖出0.51m深坑口然后培土植树。种草主要技术措施石漠化治理的种草技术张月涛赵武林文玉兴张霞文琴四川畜牧兽医200907期总第225期4748围栏封育工艺流程:围栏t落实承包人t管护利用t草地监测草地改良工艺流程:清除有毒有害植物t半垦或免耕t补播改良草场t配套养畜t草地监测人工种草工艺流程:土地开垦t整地t土壤处理t施肥t播种t压实t田间管理t草场利用和管理“籐冠”技术国家专利

13、申请号:201010220964.9籐冠技术是依据热带亚热带特别是石漠化地区自然植被次生演替序列的客观规律,参照自然演替序列中生物量及凋落物量最高、养分分解速率最快的最为重要的“籐冠”演替阶段,通过人工网络架构等技术手段,借助藤本植物生长迅速、用土节约等优点,将石漠化地块迅速进入“籐冠”演替阶段,收到快速、高效的生物生产效果,并为尽快恢复至多层多种森林植被打下环境基础。籐冠技术的主体结构,是借助石漠化中的大小石头,建立供籐本植物攀爬的各类棚架,这些棚架,又可作为接雨棚的支架,将降雨接住,顺利解决了石漠化地块中重要的“水”问题。攀爬有籐本植物的棚架,又是种植喜阴植物的遮荫棚,并具有大棚增温增湿效

14、果。籐本植物的特殊性,又为石漠化地块中土壤缺乏找到了解决办法,棚架下的广阔天地,又是发展养殖业的良好场所。三、生物与工程治理技术及效果生物与工程治理技术是指以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石漠化的技术。如何保护好岩溶山区土壤,扩大耕地面积,提高土地的使固面积和效率.是石漠化治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主要措施有炸石集土,砌墙保土,坡改梯地,梯地种植高效的农作物.经济作物或林木这样既减步了床土流失、保护了土壤也使农业稳产高产、不同等级石漠化综合治理生态工程技术集成喀斯特小流域不同等级石漠化综合治理生态工程技术集成研究隋结熊康宁牟祥会廖炳恒陈永毕肖时珍中国水土保持SWCC2010年第4期17191)

15、强度石漠化地区综合治理生态工程技术集成(1)封山育林与先锋物种保存技术。在生态恢复过程中,针对不同先锋植物,选择具有一定种群规模(或物种多样性相对高)的区域进行重点保护,定期检查植被生长状况,必要时可进行人工干预,如清除杂草、砍灌等,以保证先锋植物的存活量和生存环境。(2)人促封山育林与先锋物种恢复技术。在流域内植被垂直结构分异不明显、乔木层严重缺失的区域,选择培植耐旱、喜钙、适地、速生的树种如香椿、任豆、花椒等。在流域内物种多样性相对高的区域,除进行自然封育外,适当补充石榴、核桃、枇杷、花椒等偏经济型树种调节物种结构。在退耕还林还草区域,种植经济作物如花椒等,以解决当地群众的生计问题。苗木种

16、植采用喀斯特地区困难立地造林技术,以小生境(片、面、点、坑、窝、沟、槽等)为种植地点,利用生根粉和保水剂进行种苗处理,加强后期抚育和管护,保证苗木成活率。2)中度石漠化地区综合治理生态工程技术集成(1)喀斯特地区人工诱导植被恢复技术。木工小流域中度石漠化地区多分布在峰丛中下部、坡麓地带和海拔8501000m的区域,应在峰丛中下部和较陡坡麓地带进行生态恢复建设,营造适宜当地生长且水土保持功能较好的苗木如花椒、香椿等。苗木宜采用块状混交方式栽植,可适当密植并加强后期人工抚育,以保证苗木成活率。在海拔850一1000m的区域,可密植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植物如金银花等。孔落箐小流域中度石漠化地区多分布在峰丛中部,坡缓土薄,水土流失严重,治理过程中以稳定当地生态系统顺向演替为目标。流域内可规划为新生产用地的地类数量极少,治理技术主要是人工诱导植被恢复,采用“经济型灌草+水保林”间作治理方式,选择喀斯特地区先锋物种金银花、花椒等进行栽植,栽植过程中要留足后续补植苗木,种植密度约为2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