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调查:南京三成学生想过轻生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97103394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7.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调查:南京三成学生想过轻生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心理调查:南京三成学生想过轻生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心理调查:南京三成学生想过轻生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心理调查:南京三成学生想过轻生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心理调查:南京三成学生想过轻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调查:南京三成学生想过轻生(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心理调查:南京三成学生想过轻生 2003-11-26 9:55:24 - 近日学生相继轻生的事件引起了许多家长们的关注,他们纷纷致电晨报苦叹自己心中的困惑:如今的孩子管也不是,不管也不是,怎么这么难教育?但是,孩子们心里究竟在想什么,为人父母者又有几个真正了解呢?昨日,晨报选定南京某重点中学初三年级的两个班进行学生心理状态调查,调查结果令人心惊 A 认为父母不理解自己的超半数 如果家长们还是信奉“知子莫若父”的古话, 自以为“最了解自己的孩子”,那你就大错特错了。调查结果显示,认为父母理解自己的学生仅占44%,有56%的孩子表示自己不能被父母理解,其中有10%认为“根本不理解”。一位学生说,我

2、已经15岁了,什么事都有自己的想法和处理方式,但是在父母眼里,我永远是个“没有思想”的孩子,什么事都要按照他们设计好的路走,我觉得郁闷透了!不少学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父母的眼睛只是一味盯着学习,根本忽略了自己其他的感受。一位男生写道:“爸爸妈妈总是说,给你吃这么好,穿这么好,不就是图你学习上有长进。他们在物质上过多地关心我,却毫不过问我的精神需求!” 正因为与父母之间存在隔阂,当被问及“你有苦恼和困惑会对谁讲”时,只有24%的学生选择了“父母”,而“同学”以38%的比例成为主要倾诉对象,另有6%选择了“老师”,剩下的32%竟表示“没有人”可以倾诉! B 三成学生称自己有过轻生念头 也许很多家长

3、会认为选择自杀这种极端行为的孩子毕竟是极少数,与自己的孩子压根不沾边,然而调查结果却令人不敢相信:在103个被调查者中,竟然有28人有过轻生念头,此外还有7人竟然经常产生这样的念头。两者相加表明,超过三成的孩子曾经在脑海里想到过自杀。 为什么孩子这么小居然会产生如此悲观的想法呢?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这些孩子并没有经受大的挫折,而引发他们产生轻生念头的原因则五花八门。有的觉得“生活好没意思,压力太大”,有的写道“对自己太失望”,而具体原因则有“学习成绩不好”、“考试考不好”、“他们误解我”等,可以看出学习是主要的压力。令人震动的是,有的孩子在回答为何有轻生念头时只是很简单地说“烦”、“郁闷”、“空

4、虚”、“活得太累”,甚至是“不高兴”。 记者在调查中还发现,有过轻生念头的孩子通常在回答父母是否理解自己时都予以否定,而在排除心中烦恼时通常选择“自我解决”的方式。同样令人震惊的是,学生们对于自杀、死亡的看法也十分淡漠。对于南京中小学近日相继发生的学生轻生事件,认为其“很愚蠢”的只占31%,还有9%认为“难以想象”,竟有60%的学生表示对这种极端行为“可以理解”。 而在谈及对死亡的感受,只有22%的学生有恐惧感,还有30%充满好奇,有将近一半的学生表示“不知道”。当被问及“父母跟你谈论过生与死的话题吗”,45%的学生表示“没有”,而在涉及到此话题的家庭中,42%的家长主要谈“生命的价值”,47

5、%的家长主要谈“注意安全”,只有11%的家长告诉过孩子“你对家人的重要”。记者在现场采访中也发现,大多数孩子对自杀的理解是“一种摆脱烦恼的方式”,并赞同“并未考虑到父母的感受”。 C 最不能容忍的是父母的唠叨 父母们总是抱怨孩子“听不进去话”,“嘴皮都要磨破了”。但对于家长的“苦口婆心”,孩子们却十分反感,以至于“唠叨”成了孩子们最痛恨的一件事。在调查问卷中,在回答“对家长最不能容忍的地方”时,有55%的学生选择了“唠叨”,其余有25%的学生选择了“不能沟通”,20%的学生选择了“专制”。 然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许多学生又表示知道父母唠叨是为了自己好,“但他们在不了解自己的具体情况下就开始唠

6、叨,又给自己增加了不少的压力”。一位男生谈到父母的唠叨时犹有余气,激动地说:“有时候父母不了解试卷的难度和别的孩子的情况,只要看到考的不是高分就说你不行了之类的话,唠唠叨叨实在受不了。事实上有时我考得并不差。”还有一位男生谈到父母的唠叨也是气不打一处来,“总是说别人家的孩子怎么样怎么样,你怎么不知道上进我听得腻烦透了,恨不得大叫一声闭嘴!”学生们普遍反映,听到父母的唠叨后,情绪会消沉,压力会增大。 “对付”家长的唠叨,学生们也有一套。一位女生说,家长如果说得对,自己也会听得进去,如果自己觉得家长说得不对,那就“东边耳朵进西边耳朵出”呗!另一位男生则告诉记者,如果自己实在忍无可忍了,会跟父母大吵

7、一通,发泄出心中的怒火。 D 最想对父母说“别烦我” 面对家长与孩子之间关系的隔阂,孩子们最想对父母说的话又是什么呢?在回答我们这个问题,不少学生借此狠狠地发泄了心中的怨气:“别烦我!”“少来管我!”“我好累啊!”“烦!”“少说点吧,好烦啊!”“让我自由地生活!”“请别唠叨!”“不要老问我考几分!”“别管得太多!”不满之情溢于言表。一位男生向记者诉说了与家长在学习方法方面的分歧之后苦恼地说:“我真想对他们说,我都这么大了,你们尊重我自己的想法和决定吧,我能够对自己负责!”在谈到最想对父母说的话时,很多学生都认为自己不小了,希望得到父母的尊重与理解。“请多给我们一点自由吧!”这是许多孩子的心声。

8、 在回答“如果你是家长,你会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这一问题时,一名学生这样说:“总之我不会像父母那样对自己的孩子抱太大的幻想,我要让他独立自主,而我可以做他的朋友,而不会给他施加压力。”同样,不少学生纷纷表示:父母与孩子之间最完善的关系是“朋友关系”,双方要多交流,父母应多给孩子帮助,给孩子更多的自由和空间,而不是唠叨、呵斥和打骂。 E 孩子排除烦恼方法让人想不到 遇到烦恼时,如何将其及时排解出去,缓解心中的压力?回答这一问题时,只有38%的学生表示会“找人倾诉”,将近6成的孩子选择了“自我解决”的方式。其中有27%的学生表示遇到烦恼只会“闷在心里”,其他35%的学生会用各种方式自我排解烦恼。比

9、如“发泄”、“尽量忘却”、“上网”、“打球”、“自己开导自己”、“写日记”、“吃东西”、“看恐怖小说刺激自己”、“想些开心的事”、“自言自语”、“找个没人的地方说出来”、“在无人之地大喊”、“将笔折断”等各种自创办法,其中“发泄”和“写日记”占得比例最大。可以看出,在这些孩子感到苦闷时,同时也深切地体会到孤立无助的感觉。 F 与父母冲突中四成选择妥协 当作父母的痛恨孩子“不听话”的时候,可曾想到,每一次父母和孩子产生争执时,是不是一定要孩子“听话”才能完事?调查显示,与父母意见出现分歧、产生争执时,40%的学生选择了“自我妥协”。而最终以“父母妥协”收场的仅占14%。此外,选择“沟通交流”的占

10、到46%,还不到一半。 轻生的高一女孩生前很有个性 一个阳光般的少女前天突然陨落在这个深秋的季节。她往日的一位老师听到这样的消息万分伤心。 刚刚离我们而去的微微(化名)是刚考进南京某重点中学高一的学生,是一个很有才气的女孩子。两年前,她从淮安转学到南京,曾经是班主任苏老师的好学生,更是语文张老师的得意门生。 她的初中语文老师说,微微是一个很好的孩子,她很幽默,经常是同学的开心果。她写作非常地与众不同,曾经获华东作文竞赛一等奖,南京市作文竞赛二等奖。张老师说:她的文章里总是透着一种独特的气质,有一种远离现实,在虚幻间穿行的风格,是个很有个性和思想的孩子。微微当时在班级里很有人缘,是很讲义气的一个

11、小女孩,她有一帮好朋友,关系和她很铁,她从不和别人计较什么,有些大大咧咧。但心灵深处却在思考着同龄人不曾想过的问题,对人生,对社会都有着自己的见地和思考。 张老师回忆说:微微很喜欢写类似武侠风格的虚幻小说,在她的文章里总是充满着豪气与仗义,对事态炎凉的评价也是很刻薄和锐利的。所以,虽然微微的文笔很好,却很少在班级里被老师表扬,因为老师一直觉得她的文章风格不适合考试的要求。张老师在中考前曾经找微微很交心的谈过一次。张老师说:你的文笔很好,文风也很特别。但是,我们现在还是应试教育,如果你这样的文章风格在考试里写出来,是肯定不行的。老师找她谈了一次话后,她接受了老师的建议,在复习迎考的那段日子里很配

12、合老师的教学,在中考的时候,以588分的高分考进了重点中学。其中,中考语文的分数考了110分(总分为120分)。 据张老师介绍,微微的父亲就是一个个性很强的人,曾经为了自己的理想,放弃了高官厚禄,自己下海创业,而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她的爷爷是一个老文化人,父母都是大学生,家里藏书很多,从小在这样的文化氛围熏陶下,使得微微显得比一般的孩子思想成熟很多。 据微微现在的老师反映,微微在出事之前,还在关心着她的哥们儿,她的一个哥们儿有很严重的哮喘,最近天气不好,这个哥们儿经常发病。就在出事的前一天,她还给哥们儿写过一封信,让他注意保重身体。她还给好朋友留下两本自己最喜欢的书。 编辑:黎珊 来源:南京晨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