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世说新语读书笔记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97060528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5.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著世说新语读书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名著世说新语读书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名著世说新语读书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名著世说新语读书笔记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名著世说新语读书笔记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名著世说新语读书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著世说新语读书笔记(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名著世说新语读书笔记名著世说新语读书笔记名著世说新语读书笔记1 世说新语是一部特地记叙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高士名流之言谈举止的小说集,一直被视为魏晋志人小说的典范。在世说新语以前,也曾出现过不少轶事小说。今日所见的世说新语虽然已失去原来面目,但从其流传来看,还是较为完整的,也透露出它在历代普遍受到重视的价值。在魏晋南北朝的志人轶事小说中,世说新语因其广泛丰富的内容涵量和纯熟精致的语言艺术,被推为当之无愧的佼佼者,也确立了他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承先启后,不行忽视的地位。我对德行方面有一些初步的相识。名与利往往是人的动心之处,举例来说,管宁和华歆有一天共同在菜园里翻土种菜,他们看到地上翻出一块金子管

2、宁毫不动心,把黄金当作平常的瓦石一样的挥锄耕耘。华歆却把金子拾在手中看了一看,才又丢弃。后来有一次,两人曾经共同读书,一位做官的人乘车而过,非常喧闹。管宁读书如故而华歆却心慕虚荣,搁下书本,跑到门外去观看。于是管宁拿刀割断草席,分开而坐,向他说:“你并不是我的挚友啊!”华歆为了一时的名和利,而失去他原有的德行,所以由此可看出一个人是否有超群的德行,并不是一天两天所造成,德行是日积月累所培育出来的。 这本书将对我的为人处世有肯定的帮助,我现在虽然已经年过花甲,但是还是要学习这些道理的。名著世说新语读书笔记2 从世说新语?俭啬卷中的四个故事说起。世说新语?俭啬卷中有九个晋人俭啬的故事,其中有四个是

3、说王戎。 一:王戎担当司徒时既贵且富,在京城的首善之地都数一数二。王戎亲自掌管田契,常常与夫人在烛下计算财产。“旧时王谢堂前燕”说的是琅琊王氏在东晋极盛之时。在西晋琅琊王氏并不是一流的门阀,河东裴氏、颖川荀氏的声望当时都比琅琊王氏要稍高一些。虽然,阀第的品评中,主要是看指祖先的仕宦状况和爵位凹凸。但财宝也是世家豪门间社交的一个重要方面。 儒家伦理统治中国的期间,提倡“仁、义、忠、孝”,表面上很看不起钱,其实都是很虚伪的。自孔夫子起,儒生就是一个个官迷,而在中国古今历史上,权、钱始终是相通的。想作官和想发财就是一回事。 以现在的观点来看,擅长理财,天经地义是一个极大的优点。 二:王戎家中有棵很好

4、的李树,王戎卖李子时,怕别人得到种子,就事先把李子的果核钻破。这类似于现在的“技术产权”的爱护意识,何过之有啊?王戎是一位超前于时代意识的宏大理财家。中国古今一些学问分子的酸气要不得,思想中有仇富意识,卑视种种勤劳致富、合法谋利的行为。潜意识里,这是种忌妒,因为自身理财无能,不能合理合法的占有财宝,于是成天怨天尤人。三:王戎之女嫁给河东裴頠时,向王戎借了数万钱,很久没有归还。女儿回来省亲时,王戎神色不悦,直到把钱还清才兴奋起来。 这是一种最合理的亲人之间的借贷关系。亲父子、亲兄弟明算帐,何错之有?有错也是欠债不还的裴頠的错。 四:王戎的侄子成婚时,王戎只送了一件单衣,完婚后,又要了回来。 从表

5、面上看,这个事例有点过份。我可能扯一个并不恰当的事例:水浒传中的武松是个杀人犯。因为他杀了西门庆和潘金莲。但绝大多数的人并不厌烦武松,因为武松犯法是情有可原的。 以此而推论,世说新语和晋书只片面地记载了王戎要回送出去的礼物这一个结果,但是对王戎叔侄之间的纠葛却没有提到。其中是否有隐情,也情有可原呢? 当然,可能有挚友会觉得这里我对王戎的辩护有些牵强。 但是,大家要知道,王戎是何等风流的一个人物,岂会做出这种没有品位的事情来? 王戎在竹林七贤中年纪仅比阮籍之侄阮咸稍大,能与大他二十余岁的嵇康、阮籍交往的人。嵇康、阮籍是何等狂傲的人?嵇、阮对待俗人的看法是“傍若无人”和翻“青白眼”,一般人根本入不

6、了他们的眼。 即使是山涛、王戎这些做官做到司徒(宰相级别)的人,也和嵇康、阮籍一样,得魏晋之天地精华,是人中龙凤。 嵇康公开与山涛绝交是为了爱护山涛。能够放心托孤的挚友,情意好到什么程度?假如嵇康真地瞧不起山涛,大可以像对待钟会一样,冷口冷面,那才是最大的鄙夷。之所以大张旗鼓写下与山巨源绝交书,只是为了爱护山涛。因为像嵇康这种追求真正精神上的自由的人,肯定不会去干涉别人的自由。其实,在晋书卷四十三?王戎传中,就已经提到了王戎吝啬到做作的行为,是为了在八王之乱前后这个中国最混乱的年头中的一种明哲保身的方法。 都是有先例的,秦代名将王翦率六十万大军灭楚之前,用恳求赏赐田地来消退秦王政的疑心。司马迁

7、这个政治上失败透顶的太监,就用带酸意的笔触,指责了王翦没有辅秦建德,固其根本。其实,身家性命都没了,要虚伪的、名义上的“德”又有何用? 汉代名相萧何一直在关中安抚、体恤百姓,深受百姓爱戴。可为了消退刘邦的猜忌,也不得已强夺、贱买民间田宅自污名声。这是因为一般的小官吏,皇帝并不怕他们有野心,如有贪赃枉法行为,常遭严惩。对于功臣名将,皇帝则主要是防止他们有野心,对于贪赃枉法那些“小事”,反不足轻重了。 王戎在中枢为官的时候,杨骏、贾后、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东海王司马越、成都王司马颖这些权臣、君主,你方唱罢我登场。王戎能在这混乱的局面下,保全性命已经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更别说保持荣华

8、富贵。但王戎做到了,以七十二岁的古稀之年寿终正寝,并在正史中留下了一段风流富贵传闻。 王戎的功业,虽然不足以与王翦、萧何同日而语,但无疑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同一种人道家黄老之术的传人。 再翻晋书卷四十三?王戎传,可以发觉王戎爱财,但并不是一个贪财的人。王戎之父凉州刺史贞陵侯王浑死后,其故吏赠钱百万,王戎辞而不受,由此才显名当世。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王戎节俭的生活作风、胜利的理财手段实在是万世楷模。 现在时常听闻外国历史上的犹太富豪、明清晋商极尽俭朴的纪录,他们都像王戎一样,都是些值得万世师表的人物。名著世说新语读书笔记3 世说新语讲的是刘道真尝为徒,扶风王骏以五百匹赎之,既而用为从事中郎。当

9、时以为美事。刘道真,姓刘名宝,字道真,性格豁达,通经史,精音律,善长下棋,并且智勇双全,在扶风王司马骏府内担当从事中郎,后担当侍中、安北大将军,后来由于戎卫北境有功,赐爵为关内候。这里“徒”字意指服劳役的犯人,“既而”意指不久。这篇文章的意思是:刘宝曾是服劳役的犯人,司马骏花了五百匹布将他赎了出来,不久后又任命他为从事中郎。当时人们将这件事传为美谈。我第一次读到这个故事时,并没什么感受,但当我读了5遍遍乃至10遍时,就有了深刻的感受。我非常佩服司马骏的这种做法。首先,他能够不计刘宝以前犯过罪,任用刘宝,给刘宝用武之地,其次,司马骏花重金将刘宝赎了出来,可以说是对刘宝有恩,让刘宝死心塌地为自己做

10、事。即便将来刘宝势力过分强大,也总会卖个人情。这件事传为美谈,又的民心。司马骏做这件事心思慎密,一举多得,我很佩服。他的这一做法也好像效仿了齐桓公不计前嫌,任用管仲。齐桓公最终成就了一番霸业,而司马骏也在宗室中变得最为俊望。 生活中,我们也切不行因为他人曾有过什么过错或是做过什么不好的事而始终对他心存不满。同等待人,往往更简单发觉他人身上的闪光点。同样,做错事的人也不能过分自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错并不行怕,可怕的是犯了错不改。我们应有的是主动向上、改正错误的看法。名著世说新语读书笔记4 朝宋临川王刘义庆不是诗人,他及其门下文人编纂的笔记体小说世说新语也不是一部诗歌作品,然而假如我们从诗的

11、角度对这部中国最早的志人小说重新进行解读,则不难发觉,这部以记写帝王将相、名士风流遗闻轶事为主要内容的的古典作品呈现着显明的诗性品质,放射着夺目的诗性光辉。主要在反映门阀世族的思想风貌,保存社会、政治、思想、文学、语言等方面史料,价值很高。 世说新语主要记述士人的生活和思想,及统治阶级的状况,反映了魏晋时期文人的思想言行,和上层社会的生活面貌,记载颇为丰富真实,这样的描写有助读者了解当时士人所处的时代状况及政治社会环境,更让我们明确的看到了所谓“魏晋清谈”的风貌。谢安以其脱俗的言行、超逸的气质而为士人所仰慕,是魏晋风度的代表人物。 总体说来,世说新语受到魏晋流行的老庄哲学的影响,因此在用语上,

12、语言虽然短小,可是仍擅长借对比的手法,来突出人物的性格。而且情节具有戏剧性,曲折风趣。擅长把记言与记事结合起来写。 世说新语中每则故事的篇幅都很短,但读起来有如今日读的极短篇小说,故事有首尾及高潮迭起的情节。其中所记载的人物言行,往往是一些零星的片断,但言记言方面有一个特点,就是往往照实地记载当时口语,不加雕饰,因此有些话不很好懂但是言简意赅,很能传达人人物特征。一般都是很质朴的散文,反映出有时犹如口语,但是意味隽永物的特性特点。擅长抓住人物特征。作者常用简洁几个字,精确地描绘出主角的语言、动作,主角的性格便清晰的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如“曹操捉刀”时的描写。善用对比突出人物性格。比如淝水之战时谢

13、安的镇静和朝中大臣们的惊惶。还有,桓温伏甲设宴,广请朝士,想借机除去谢安、王坦之。王坦之惊恐万分,谢安却“谢之宽容,愈表于貌,望阶趋席,方作洛生咏,讽浩浩洪流。”此外,世说新语善用比照、比方、夸张、与描绘的文学技巧,比如“未若柳絮因风起”的典故。不仅使它保留下很多喜闻乐见的佳言名句,更为全书增加了无限光彩。我认为其重要价值就在于它原生态地记录了“魏晋风度”。魏晋是一个喜爱追求美的时代,观赏形体、神态之美,追求名士风度成为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风尚。魏晋时期对男性美的要求和追求超过任何一个时代。 因为政治缘由,魏文学才智、人生才智晋时期“玄言”成风,名士彦流多尚清谈,常常雅集,清谈时多手执麈尾,

14、作神姿仙态名士风流最令人景仰的是他们身上的诗性傲骨。他们纵酒放诞,蔑视礼法,张扬特性,标举才情,狂放不羁,随性任事,超然物外,笑对生死,蔑视富贵,不就官职他们是那个时代身上的龙骨,让我们在千年之后,仍旧怀想起他们:名士本色,独立特行。或体现为山林之志,或表现为乖时癖行。耿介不阿,傲视万物,不与时务经怀,潇潇洒洒。 我想不愤世嫉俗人的很难成为名士,尤其难成为魏晋时代的名士。世说新语就给我们描绘了一个这样的社会群体或说是文化群体。 如今,世说新语除了文学观赏的价值外,人物事迹,文学典故、等也多为后世作者所取材,引用,对后世笔记影响尤其大。世说新语的影响、魏晋风度的风范已深深地扎根于学问分子心中,它

15、所体现的志向的、审美的人生境界成为中国学问分子恒久的追求。名著世说新语读书笔记5 阅读世说新语文学篇,更多的感受是古人的那种良好的学习看法和深厚的学习学习氛围。其中让我感受颇深的一段记载是说郑玄的故事。 “郑玄家奴婢皆读书。尝使一婢,不称旨,将挞之。方自陈说,玄怒,使人曳箸泥中。须臾,复有一婢来,问曰:胡为乎泥中?答曰:薄言往槊,逢彼之怒”。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郑玄家的佣人都喜爱读书。有一次,郑玄觉得他的奴婢干事不称心,打算用“家法”惩处。这位婢女认为自己冤枉,想加以说明说明;但恰逢此时郑玄盛怒,于是就叫人把她拽到院中的泥地里。这时,恰好另外一位婢女走来,见此而问:你为什么站在泥地里?她问话时引用了诗经邶风式微中的“胡为乎泥中”一句。被斥责的这位回答时则引用了诗经邶风柏舟中的“薄言往槊,逢彼之怒”,用来说明说:我原来是要向他(郑玄)说明清晰的,谁知正好赶在他生气的火头上。这里且不论郑玄的不论是非的火爆脾气,郑玄家里的学习氛围更是让人叹服,虽是“婢女”,却能那么娴熟地引经据典,且诙谐隽永、恰如其分。说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原因吧,但是想到更多文人的事迹时,又不尽然,这里让人更多的是感受到郑玄为学成就之高,连家里的佣人也极富文化修养,郑玄的学术修养更是让人敬佩。这又不禁让人想到现在学生的学习状态,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更应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