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有关历史的读书笔记

夏**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43.01KB
约7页
文档ID:496998511
有关历史的读书笔记_第1页
1/7

读史学著作笔记紫阳县毛坝中学:邹高林《史记》读后感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是荣幸的,这是一个有着优秀传统的神秘国度,这是一个物华天宝的泱泱大国,这是一个人杰地灵的文明古国先贤给我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古文典籍,作为后世子孙的我们在茫茫书海中寻觅古贤人的踪迹,感慨曾经的惊心动魄,思量曾经的纷纷扰扰,而作为华夏儿女的我在品读《史记》之后,也真切地感受到3500多年历史中充塞的豪迈、悲壮与辛酸不过在“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同时更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敬孔子,畏霸王,颂毛遂,服姜尚,笑幽王,憎纣王,悲韩信,怜李广读书,读史,读人,亦是解读一种精神,苏武牧羊的爱国与执着,张骞出使的坚毅与无畏,陈胜举兵的大义与凛厉品味全书,我心中只有一个人可谓为英雄———项羽是的,就是那个四面楚歌,垓下自刎的落魄之人鲁迅先生曾写道: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但我想项羽是个例外,遭汉军重围,一人杀敌数百,死战到底乌江亭长敬他为豪杰请他渡江再待卷土重来然“燕鹊安知鸿鹄之志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大丈夫岂能苟且偷生!于是,他便成就了一代霸王的悲情,遗恨千古然而,刘邦违背鸿沟和约终究成为其一生难以拭去的污点,他终究是个不顾手足之情的刽子手。

于他,项羽不过就是冗长而虚渺的过渡之梦梦醒之时,天下尽在咫尺于我,他终只是个鸟尽弓藏、为权势而活的枭雄成王败寇,战争俨然成为解救之法,英雄与枭雄无数次站在风口浪尖上角逐,其中一人的失败便意味着另一个人的成功然而英雄无所谓清贫抑或富贵,不为名利所趋,所欲追寻的不过“正义”二字,为的只是黎民百姓与江山社稷安危姬昌父子起兵反商,为的是因炮烙之刑无辜惨死的冤魂,为的是不让比干一颗赤胆忠心付诸东流,为的是维持天下秩序,国家需要周武王这样一位领袖恰恰相反,淮南王刘长醉心权势,不满已有的封地,引发战乱,最终也不过是不成气候的“过江龙”历史风云,世间百态,一次次迷离了我的双眼;百转千回,人情冷暖,一点点冰封我的思绪可我从不曾怀疑这个缤纷的世界,重耳在外流-亡十九载,却终登帝位,名垂青史;勾践卧薪尝胆,终于报了灭国之仇;孙膑膑足,撰述了《孙膑兵法》;吕不韦流放蜀地,留下了《吕氏春秋》……有生亦有死,有正亦有邪,有战争亦有和平,事物总有两面,我深信上天的公正古今多少事,皆付笑谈中……《资治通鉴》读后感《通鉴》从魏、赵、韩三家分晋开始编年叙述在司马光眼中,这是一个周道衰落,纲纪败坏的年代,三家能够堂而皇之位列诸侯,“非三晋之坏礼,乃天子自坏之也”。

司马光借此欲阐述的是一种正统儒家的正名理论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就是这种理论的核心君臣之位,如天地不可易位一样牢固所以,虽然微子有德,他不能取代纣这样的暴君;虽然姬重耳功大,死后不能隧葬;虽然齐、楚、晋、秦势强于周,不敢轻易取而代之在柏杨先生眼中,这种极端的传统就是一种反动,在历史的潮流中一次又一次的被强权羞辱(宋为金所驱就是一个最大的讽刺)而我觉得,今天的中国恰恰需要这样的一种礼教和名器混乱的价值取向,拜金的社会潮流,贫瘠的文化涵养,道德底线崩溃,导致国人在人生观中太需要一种共同的正统的思想来领导,并且给所有人以福祉今天,西方文化占据着主流,接受的成本低,回报高不要怪国人崇洋,而是“名不正则-民手足无措”在时间顺序上,三家分晋之前的大事是智伯之亡用司马光的形容,其人美须鬓长,射御力足,伎艺毕,巧文辩惠,强毅果敢,缺少的仅仅是一点仁君之德最终,智伯帅韩、魏攻赵,为三家所杀灭族战场中最经典的一个场面是,智伯决水淹晋阳,赵指日可下,他得意忘形而道“吾今乃知水可以亡人过也”听者有意,汾水可灌安邑,绛水可以灌平阳,一旁的韩康子和魏恒子一下子就明白了他的打算唇亡齿寒,这不是把盟友推向敌营么?二家终叛,智氏遂亡。

不过,从智伯的表现看,固然其是无德之君,我倒有点怀疑他的智力问题此篇末,司马光遂展开关于才和德矛盾关系的讨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在我看来,司马光的思维简直就是最天真的二分法了岂知,人性本来就包括善恶,一个好的社会和制度能够压制人性中恶的部分,发掘人性善的那面过分强调品德,使很多朝代的根基毁于庸才之手.读《曾国藩》一书笔记  紫阳县毛坝中学:邹高林清朝于军队的管理至严凡须用兵,由朝廷供兵供饷粮,战役结束,将领功过赏罚完毕,便将军队交回政府但当太平天国乱起时,朝廷的八旗、绿营兵已腐败透顶,无兵可调;又兼以次第而来的赔款条约,也无饷粮可调,才由着曾国藩以湘兵起家,几乎养为家私而朝廷竟调不动其一兵一卒,后攻克金陵,湘兵的威势于斯盛矣  可惜罗泽南早亡,曾国荃一介武夫,曾国藩又以骨肉之情,听之任之,于军队纪律丝毫不加整束,于金陵城中无恶不作每尝读到此类史事,总不禁叹“杀中国人最多,实则是中国人自己”  湘勇初创时,以金钱作饵,许以城破纵掠三日,以此来维系湘勇的士气,从当时朝廷对他们不闻不问的情况,也是无可奈何的举措,却也因此将辛苦所募的朴实农民,驯成道德尽失的野兽,以纪律换战斗力,只是短期内的红利,长此以往,则必然导致湘军战斗力的丧失,走上与八旗与绿营相似的老路。

  后世将湘军捧得甚高,实在于捧曾国藩捧得甚高1894年,湘军在牛庄与日军死战,全军覆没,至此湘军告别历史舞台或以为其亡于日军,或以其亡于清廷,实则当年金陵城破之日,即是湘军灭亡之始只能以金钱拢络,而不能以纪律整束,缺乏一以贯之的信仰,任何强盛的部队,都只能于历史上昙花一现湘军如此,国军亦然  太平天国作为一个劳苦大众的理想天堂,曾经在中国掀起过滔天巨浪因此曾国藩剿平天国,为颇多人诟骂但站在任何一个政府的立场来说,凡遇有造反的,绝无乖乖就此下台的道理,此事古今中外必然发兵围剿,也就顺理成章了  但如果一个政府只懂“剿”而不谙于“抚”,那么这个政府的“剿”,不仅无法延续其统治,也必将在历史上留下骂名  何为“抚”呢?就是在平乱之后的总结乱由何起?如何正本清源?政府有“剿”的权利,也有“改”的义务以为一剿而天下太平,不知悔改如晚清者,虽然躲过了太平天国,却逃不过辛亥革命,其历史结局,就只有在国人轻视与仇视的目光中,黯然下台了  近日有杂志作了一期有关“曾氏家族”的专题,曾氏后人颇为兴旺,名流也多但未想历史的曾国藩与曾国荃,却曾杀过那么多人中国人说“杀降不祥”,在曾氏身上,倒是异数  以曾国藩自述,所谓“乱世用重法”,似乎“杀”,也实在是一件不得已而为之的事。

最起码当初的另一杰出人物胡林翼,也有和曾氏相同的看法,世人称作“三如”——爱才如命,杀人如麻,挥金如土  还记得那期杂志上曾氏后人提到过曾国藩的一句家训——  银钱、田产最易长骄气逸气,我家中断不可积钱,不可买田,尔兄弟努力读书,决不怕没饭吃  想来嗜杀的曾家兄弟,有如此兴旺辉煌的家族后代,功夫全在这一句话上吧  哪一对今日怒目相视的夫妻,会回忆婚礼宴上,情意绵绵、两两相望的男女?  有哪些痛斥儿女不孝的父母,去回味婴儿床边,满心欢喜、憧憬幸福的自己?  幸福的开始,只是开始如果你的人生不能如电视剧般在此刻顺利结局,那么请谨慎小心些吧  文摘  在稀里糊涂地将《胡雪岩》读完后,感觉胡老爷神乎其神,命好的不得了俗话“经商就读胡雪岩,为官就读曾国藩”  唐浩明先生所著的《曾国藩》,相比之下,倒是一部写实主义的作品  故事从曾国藩丧母回家奔丧开始  此时,太平天国声势浩大,战事已经波及到了长沙而曾经能征善战的绿营、八旗兵已经腐朽不堪当地的官员十分恐慌,为了打持久战,参考先前镇压白莲教的方法,准备在地方办团练  长沙的领导班子们商量了一番小设计谋请出了在家守丧的曾国藩,曾国藩一介书生,至此开始募湘勇、办团练,创建水师,建奇功伟业……  直行转而迂回  曾国藩虽是一介书生,却有极强悍的性格。

  在我的固有观念中,特别佩服湖南人,湖南人能吃辣的,所以感觉脾气刚烈,争强斗狠毛主席就是一个不怕打仗的领导人在清末的时候,湖南出了一个叫黄兴的辛亥革命起义领袖大清的那些官员们都无奈了:怎么又是一个湖南人?!  曾国藩一上任就显示了令人叹服的铁腕,为了大清朝的安定用残酷的手段去镇压起义者,被人们称为“曾剃头”正是如此,地方上的绅士官僚十分看不惯这位湘勇统帅的残酷手段,有辱孔孟之道  另一方面,曾国藩本人也心怀高远,处处不让,以至于处处掣肘,步履维艰在前期与太平天国的战斗中,曾国藩几次险些丧命直到曾国藩父亲病逝,他再次回乡守丧此时的境遇坏到了顶点  那些曾经的忍辱负重、勾心斗角一股脑儿的反上来,嘲笑、责难、使曾国藩忧心忡忡,脾气变得焦虑和暴躁,整个人都似乎一下子老了很多  曾国藩日益消沉,在这时,当年设计谋劝曾国藩出山的道人又出现,点了曾国藩一记药方——老庄之道曾国藩回想着过去的种种磨难,似乎一下子贯穿了起来,找出了答案,突然心胸开广  再次出山,已经大改以前为人处事作法,左右逢源,游刃有余这次他胸有成竹,不畏妄馋,一一打通关节,在官场上自上而下,在湘军里自上而下,这次才是真正的有条不紊的运作起来。

  为什么呢,原来世人不畏“理”,而讲“礼”,礼贤下士,礼尚往来,说白了就是要给足面子官员因为彼此的呵护而不断财路,士兵也不是因为要保家卫国而去玩命,都是为了能够有朝一日发达,光宗耀祖  这套行事准则,也就成了曾国藩能够保身安命的不二法则  人生的选择  在曾国藩声望日隆之时,身边的许多亲近之人都明示暗示他自立为王,像当年赵匡胤一样,黄袍加身曾国藩并非不心动,但因为性格使然,既为君子便不能落下一个不忠君的骂名  曾国藩的一生都是小心翼翼,这也不奇怪,官做的越大越要小心翼翼正如他自己所说:“敬以持躬,恕以待人敬则小心翼翼,恕则凡事留余地以待人,功不独居,过不推诿  曾国藩一介书生,为什么能够凭借征战太平天国的的功绩而封侯拜相曾国藩自己也承认,自己一介书生,不能带兵打仗,感概自己没有王阳明的一样能够挂帅立功,而且每逢大战,只要有他在场,就是败仗,而他不在场,必然大捷曾国藩对此深有感触,一旦有大的军事行动,他就不出现在现场  但是曾国藩会识人,手下将领个个是能才,并且忠贞不二当然,能让一大批的人才为自己服务,肯定要个人的人格魅力,还有那套行事准则  太平天国被剿灭之后,各方面的压力也随之而来,正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曾国藩手握兵权,盘踞东南,朝廷如何能安心?还有各方面的势力,或是怂恿,或是谗言,开始了一场博弈  曾国藩是一枚大的砝码,他在哪边,哪边便占据有利的优势无论在辛酉政变,还是垂帘听政,曾国藩都奉献一个“贵柔守雌”的原则,自己消减自己的力量,而不参与这些纷争,因为参与这些纷争是高回报,但也是高风险虽然世人看来,他有九成的胜算(那一成在天),但他永远觉得实际不成熟  曾国藩在重大的抉择上,智慧地选择了第三条路  研读《历史课程标准》笔记紫阳县毛坝中学:邹高林历史教师承担着怎样的时代使命?通过历史课,学生学到的应该是什么?难道只是为了让他们记住一些朝代,背下一些都城,了解一些屈辱,知道一些探索吗?我认为问题可能出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传统的教学目标基本上是以传授知识和培养历史思维能力为主,在思想教育方面,多为政治性的国家教育和民族教育,缺乏情感影响和人格教育2、过于强调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知识点罗列过多,授课时间不足,教师教学紧张,导致教法实施以“灌输”、“说教”和“画重点”最为普遍;教师包办“垄断”和“一言堂”,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存在,也导致学生和社会对历史课程产生误解和偏见,认为历史的学习方法无非是死记硬背而已。

新的《历史课程标准》界。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