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位斜扳法治疗腰椎小关节紊乱65例临床分析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96944670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卧位斜扳法治疗腰椎小关节紊乱65例临床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卧位斜扳法治疗腰椎小关节紊乱65例临床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卧位斜扳法治疗腰椎小关节紊乱65例临床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卧位斜扳法治疗腰椎小关节紊乱65例临床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卧位斜扳法治疗腰椎小关节紊乱65例临床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卧位斜扳法治疗腰椎小关节紊乱65例临床分析(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卧位斜扳法治疗腰椎小关节紊乱 65例临床分析(一)摘 要:目的:探讨卧位斜扳法治疗腰椎小关节紊乱的作用机理。方法:对65例腰椎小关节紊乱症患者采用卧位斜扳法治疗,并对治疗结果进行统 计。结果:经治疗后,一次复位成功者52例,经牵引后复位者13例,有效率 达100% 结论:卧位斜扳法操作简单、疗效可靠、经济、容易掌握,适合临 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腰椎小关节紊乱;卧位斜扳法;临床分析腰椎小关节紊乱,属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多发于青壮年体力劳动者,常因弯 腰搬抬重物时不慎致伤,发病突然。主要表现为腰部疼痛剧烈,呈强迫体位, 腰部各方向活动受限,咳嗽、打喷嚏时加重,部分患者在受伤时听到有弹响 声。治疗

2、方法多样,但疗效不一。笔者采用卧位斜扳法治疗该病65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65例中,男41例,女24例。年龄1867岁,平均38.4岁。病程最短1小时,最长35天,平均2.5天。均为转身或弯腰负重时发病,有 47例感觉 到有“咯噔”样弹响声。受伤时即腰部疼痛,腰椎各方向活动受限。其中15例伤后接受了针灸、按摩、封闭、服药等治疗,但疗效不佳。1.2临床表现65例均表现有腰部疼痛,单侧腰痛者 31例,咳嗽、喷嚏时症状加重,病变发 生于L 12节段10例,L 23节段14例,L 34节段14例,L 45节 段17例,L 5S l节段10例。均有程度不同的强

3、迫体位,腰部肌肉紧张、 病变小关节明显压痛、叩击痛阳性、腰椎各方向活动受限,有47例触诊可发现棘突偏歪,与其他不在一条直线上。主诉有向臀部或骶尾部放射痛者17例。X线片显示病变棘突偏歪者47例,65例均无病变局部骨折或其他骨病。2治疗方法患者俯卧于硬板床,医生用两手拇指沿患者棘突从上向下逐个触摸棘突,找出 压痛点。仔细触摸,可发现该棘突与其他棘突不在同一直线上,该棘突往往偏 向一侧。找准病变棘突后,先行病变局部肌肉放松,注意要避开病变部位,通 常采用揉、推、捋等手法,一般放松 510mi n。待肌肉放松后,嘱患者侧卧位 (若相对于下一棘突向左偏歪,则嘱患者右侧卧位 ;若相对于下一棘突向右偏 歪

4、,则嘱患者左侧卧位),患者胸侧尽量靠近床边,医者立于患者前侧,令患 者上半身尽量旋后,下半身尽量旋前,上侧腿屈膝屈髋置于病变棘突偏歪的一 侧,两肘同时用力缓慢推肩扳臀,使患者腰部旋转至最大限度,这时两肘骤然 用力,同时用置于棘突的拇指推挤该棘突,当听到有“咯噔”声时证明已有复 位,这时嘱患者缓慢下床,缓慢做腰部各方向活动,多能运动自如,惟感腰部 略有疼痛,但较前明显好转。嘱患者回家后平卧硬板床休息710天,便可正 常参加工作。有个别患者病程长,体格强壮者,若一次复位不成功,可先行腰 椎水平牵引10mi n,然后采用上法复位,多能成功。3治疗结果本组65例,全部采用此法治疗,一次复位成功者 52

5、例,经牵引后复位者13 例。复位后即症状完全消失者 38例,均为病史在一天之内者,占58.5%;症状 基本消失,腰部活动正常,但过度弯腰时局部疼痛者 21例,占32.3%;症状明 显缓解,强迫体位解除,腰部活动略受限者 6例,占9.2%。半月后随访症状均 完全消失,能够参加正常工作。x摘要:目的:探讨卧位斜扳法治疗腰椎小关节紊乱的作用机理。方法:对65例腰椎小关节紊乱症患者采用卧位斜扳法治疗,并对治疗结果进行统计。结果:经治疗后,一次复位成功者52例,经牵引后复位者13例,有效率达100% 结论:卧位斜扳法操作简单、疗效可靠、经济、容易掌握,适合临床推广应 用。关键词:腰椎小关节紊乱;卧位斜扳

6、法;临床分析腰椎小关节紊乱,属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多发于青壮年体力劳动者,常因弯 腰搬抬重物时不慎致伤,发病突然。主要表现为腰部疼痛剧烈,呈强迫体位, 腰部各方向活动受限,咳嗽、打喷嚏时加重,部分患者在受伤时听到有弹响 声。治疗方法多样,但疗效不一。笔者采用卧位斜扳法治疗该病65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65例中,男41例,女24例。年龄1867岁,平均38.4岁。病程最短 1小时,最长35天,平均2.5天。均为转身或弯腰负重时发病,有 47例感觉 到有“咯噔”样弹响声。受伤时即腰部疼痛,腰椎各方向活动受限。其中15例伤后接受了针灸、按摩、封闭、服药等治疗

7、,但疗效不佳。1.2临床表现65例均表现有腰部疼痛,单侧腰痛者 31例,咳嗽、喷嚏时症状加重,病变发 生于L 12节段10例,L 23节段14例,L 34节段14例,L 45节 段17例,L 5S l节段10例。均有程度不同的强迫体位,腰部肌肉紧张、 病变小关节明显压痛、叩击痛阳性、腰椎各方向活动受限,有47例触诊可发现棘突偏歪,与其他不在一条直线上。主诉有向臀部或骶尾部放射痛者17例。X线片显示病变棘突偏歪者47例,65例均无病变局部骨折或其他骨病。2治疗方法患者俯卧于硬板床,医生用两手拇指沿患者棘突从上向下逐个触摸棘突,找出 压痛点。仔细触摸,可发现该棘突与其他棘突不在同一直线上,该棘突往

8、往偏 向一侧。找准病变棘突后,先行病变局部肌肉放松,注意要避开病变部位,通 常采用揉、推、捋等手法,一般放松 510mi n。待肌肉放松后,嘱患者侧卧位(若相对于下一棘突向左偏歪,则嘱患者右侧卧位 ;若相对于下一棘突向右偏 歪,则嘱患者左侧卧位),患者胸侧尽量靠近床边,医者立于患者前侧,令患 者上半身尽量旋后,下半身尽量旋前,上侧腿屈膝屈髋置于病变棘突偏歪的一 侧,两肘同时用力缓慢推肩扳臀,使患者腰部旋转至最大限度,这时两肘骤然 用力,同时用置于棘突的拇指推挤该棘突,当听到有“咯噔”声时证明已有复 位,这时嘱患者缓慢下床,缓慢做腰部各方向活动,多能运动自如,惟感腰部 略有疼痛,但较前明显好转。

9、嘱患者回家后平卧硬板床休息710天,便可正常参加工作。有个别患者病程长,体格强壮者,若一次复位不成功,可先行腰 椎水平牵引10mi n,然后采用上法复位,多能成功。3治疗结果本组65例,全部采用此法治疗,一次复位成功者 52例,经牵引后复位者13 例。复位后即症状完全消失者 38例,均为病史在一天之内者,占58.5%;症状 基本消失,腰部活动正常,但过度弯腰时局部疼痛者 21例,占32.3%;症状明 显缓解,强迫体位解除,腰部活动略受限者 6例,占9.2%。半月后随访症状均 完全消失,能够参加正常工作。4讨论4.1病因病机腰椎小关节紊乱多发于青壮年体力劳动者,多因弯腰搬抬重物时不慎致伤,发 病

10、突然。由于腰椎小关节面与水平面成 90角,与额状面成45角,这就有效 地限制了腰椎各方向的活动度,防止超限运动。但当人弯腰搬抬重物时,椎间 隙前侧变窄,后侧张开,这时脊柱就处于失稳状态,小关节极为不稳定,如有 旋转动作,则极易造成小关节咬合不良或错位。当一侧小关节张开时,小关节 腔内负压增加,滑膜被吸入、嵌夹,形成小关节滑膜嵌动1,造成疼痛症状。4.2鉴别诊断该病也属于急性腰扭伤范畴,临床注意与棘上韧带拉伤、棘间韧带拉伤相鉴 别。三者均因强力负重致伤,但后两者压痛点在棘间隙,主要为腰椎前屈受 限,而后伸多无障碍。4.3治疗体会腰椎斜扳法是通过使腰段脊柱发生扭转,从而使腰部的肌肉、韧带、筋膜、关

11、 节突关节等组织恢复到生理位置,达到治疗的目的。该法操作简单、疗效可 靠、经济、容易掌握,效果立竿见影,适合临床推广应用。但操作时需注意以 下几点:严格掌握适应症,一定要明确诊断,不可盲目使用,以免造成不必要 的麻烦。施术前准备要充分,由于腰部肌肉发达,伤后疼痛刺激肌肉痉挛及 保护性姿势,患者往往怕痛而不够配合,此时决不可强行施术,以免引起新的 损伤。笔者认为可以做一些腰部的放松手法,同时给患者做一些解释工作,达 到既放松了腰部肌肉,又让患者消除紧张情绪,然后从容施术。施术时用力 要轻柔协调,忌用暴力,手法的力度需医者长期的训练和经验的积累。操作 方向问题,笔者认为只要认真检查,诊断清楚,多无问题。有人报道用双侧对 称施用,笔者不敢苟同。因为斜扳法是为了让错位的小关节突复位,如果双侧 施术,势必有一侧会加重小关节突关节囊的损伤。对病久者应先行腰椎牵引 后再行斜扳法复位;对整复后即感腰部疼痛者,可在伤处外敷消肿止痛膏,以利 活血止痛,巩固疗效。对腰肌肌力不足、体虚多病者,嘱加强腰背肌功能锻 炼,适时佩带腰围保护。参考文献:1赵定麟脊柱外科学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6:3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