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传理论27:行动者网络理论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96934251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45.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传理论27:行动者网络理论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新传理论27:行动者网络理论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新传理论27:行动者网络理论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新传理论27:行动者网络理论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传理论27:行动者网络理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传理论27:行动者网络理论(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行动者网络理论|新传理论27写在前面布鲁诺拉图尔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学者之一,他的研究及理论在人文社科领域都产生了广泛影 响,但同时也存在着相当多的争议。在一个国际会议上,一位心理学家问拉图尔:“你相信现实的存在吗?”拉图尔哭笑不得:“我当然相信现实。”但的确有很多人以为,拉图尔的观点是:现实是不存在的。这是因为拉图尔认为科学事实不是被发现的,而是被建构、被生产的不是原本就存在于自然 界中、被科学家通过实验发现,而是科学家通过研究操作,使人们认识到科学事实的存在。科学事实 被揭露、被接受的过程中,科学家不是观察者,而是参与者,参与了科学事实的建构。以生物学家巴 斯德为例,在拉图尔看来,并非巴斯德

2、发现了病毒的存在,而是巴斯德在与医生、病人、寄生虫、牲 畜等人和物的互动中,产生了人们对于病毒的理解。这一切要得益于他在实验室中数年的参与观察。 拉图尔根据这些思想,提出了行动者网络理论。先来看一个可以直接用于答题的名词解释:行动者网络理论(Actor-Network Theory,即ANT),也称为异质建构论,是由法国社会学家布 鲁诺拉图尔(BrunoLatour )、米歇尔卡龙(Michel Callon )和约翰劳(John Law)提出的社会 学分析方法。该基本理论研究了人与非人行动者之间相互作用并形成的异质性网络,认为科学实践与 其社会背景是在同一整个过程中产生,并不具有因果关系,它

3、们相互建构、共同演进,并试图整合技 术的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把技术的社会建构向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建构扩展。基本思想是:科学 技术实践是由多种异质成分彼此联系、相互建构而形成的网络动态过程。基本方法论规则是:追随行 动者,即从各种异质的行动者选择一个,通过追随行动者的方式,向公众展示以此行动者为中心的网 络建构过程。其实简单来说,以拉图尔、卡龙为代表的巴黎学派主张自然和社会的变迁与演进都是通过行动者 之间的互动以及行动者、互动所组成的网络决定的。该理论有三个核心概念:行动者( actor)、转义 者(mediator )和网络(network )。行动者既可以指人类(humans ),也包括观

4、念、技术、生物、组织、思想等非人的物体(non-humans, 拉图尔称之为actant)。二者的地位是平等的、去中心化的,任何通过制造差别而改变了事物状态(在 网络中起到了 changesomething的作用)的东西都可以被称为行动者;即便是存在于网络中却没有任 何action、没有造成任何改变的元素,也不能称为“ actor ”。其中,由于缺乏主观能动性,非人行动者(non-humans )的意愿需要通过代言人”(spokesman ) 或“代理者(agent)”来表达。拉图尔曾论述到,人和物之间原则上没有太多的差别,它们都需要 有人替它们说话。从代言人/代理者的角度看,代表人和代表物没

5、有什么两样,代言人在这两种场合 都替不能说话的人或物如实说话。比如,瓦特的蒸汽机通过瓦特之口展现在大家面前,灯泡也是通过 爱迪生的发明和推广才为大家所接受;而如果爱迪生并没有发明灯泡,爱迪生就没有资格成为灯泡的“代言人”。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者只有与研究对象进行“磋商”才能获得该对象的“代言人”资 格。拉图尔认为行动者具有能动性与广泛性。行动者必须是要有行动( action )的,要到行动的过程 中去寻找。由于行动者时时刻刻都在发生作用,整个系统网络的运转是呈现动态的,因此要评估行动 者的地位和作用,每次都需要重新解释说明“行动者”是什么。转义者转义者的概念与行动者的概念一样,贯穿在整个行动者

6、网络理论中。转义者会改变(transformation )、转译(translation )、扭曲(distort )和修改(modify )他们本应表达的意义或 元素。即便是一种相当不起眼的信息或程序也足以能够成为复杂的转义者链条上的一个拐点,使情况 在这个拐点上发生改变。这里可以把转义者比作一台复杂的机器,你能知道输入机器的信息、条件, 但是却无法预测输出的是什么,因为转义者会“造成差异”。拉图尔认为,任何行动者都是转义者。那么在行动者网络理论中,为什么还要区分“行动者”和“转义者”呢?二者的区别,仅仅在于行动者强调自身在网络上的节点意义,而转义者更突出地强调 行动者能动的转译(trans

7、lation )作用,也就是“造成差异”的作用,拉图尔引入“转义者”就是为 了实现对行动者能动性的更深刻说明。网络网络是由行动者通过行动产生的联系(connection )形成的,网络的节点便是行动者。而且行动 者越活越,行动越频繁,联系越密切,网络也就越复杂,密度也越大,延伸的、覆盖的范围也就越广。网络暗示了资源集中于“节点”,它们彼此联接一一链条和网眼,这些联结使分散的资源结成网 络,并扩展到所有角落。比如,电话线纤细脆弱,以至于在地图上不可见,但电话网络却覆盖全世界, 将地球上所有分散的资源都覆盖在电话网络中。这种网络是一种描述连接的方法,强调工作、互动、 流动、变化的过程。拉图尔引用网

8、络的主要目的就是将人类行动者和非人类行动者以同等的身份并入 其中,每个行动者都是网络的节点,是平等的、去中心化的,唯一的区别就是与其他节点的联系(connection )的多少,但重要程度和网络地位都是平等的。转译转译,是指行动者不断努力把其他行动者的问题和兴趣用自己的语言转换出来,这是行动者之间 产生互动的主要方式。所有行动者都处在这种转换和被转换之中,它意味着某一行动者的角色是通过 其他行动者而得到界定的。只有通过转译,行动者才能被组合在一起,建立起行动者网络;在网络之 中,行动者之间被期望能建立起稳定的关系(connection )。在潘多拉的希望一书中,拉图尔举了一个“枪”和“人”的例

9、子。一个人拿一把枪杀了人, 那么是“枪杀人”,还是“人杀人”呢?技术决定论者主张前者,社会建构论者支持后者,但枪只是 中立的工具,拉图尔看来这两者都是偏面的。当一个人手上有一把枪,并用它来杀人时,人变成“凶 手”,枪变成了“凶器”,受害者从人变成“尸体”,这便是角色的转译( translation ),有被动也 有主动。“杀人”行为,既不只是枪手意图的结果,也不只是枪开火的结果,而是两者联结成的行动 网络的作用结果,人和枪都是行动者。这个例子既可以用来说明为什么非人物体也可以充当“行动者”, 也可以用来解释什么是“转译”。那么介绍完这些,行动者网络理论在现实生活中有什么应用呢?我们来看一个案例

10、。当前,网络新闻的分发可以分为“社交分发”(如微博、微信朋友圈等)和“机器算法分发”(如 今日头条、天天快报等)。行动者网络理论认为,网络中产生行动、引起变化的因素是行动者,人类 和非人类都是平等的行动者。据此,生产新闻产品的传统媒体、互联网分发平台(背后的团队)、用 户等都是新闻分发网络中的重要人类行动者,而分发过程中应用的人工智能技术、机器算法技术、 4G/5G通讯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VR/AR技术等,也是非常重要的非人类行动者。因 此,想要搞好网络新闻分发,这二者都要兼顾。所以,在回答强调技术、价值、思想等非人物体的作用/意义的题目(如上面这个新闻分发)时, 就可以应用到这

11、个理论。该理论最广泛的应用,就是通过强调非人行动者的重要性,以及与人类行动 者的平等的地位,强调二者共同起作用的。行动者网络理论也可以用来解释“后真相”。前文提到,由于科学家参与了科学事实的建构,因 此科学事实的生产中包含很多人为因素,尽管这些因素存在不确定性,但只要得到整个学界的认可, 这些不确定因素也会变成科学事实。根据拉图尔的理论,事实是行动者在网络中共同作用而产生的, 事实的力量不在于事实本身有多么强大,而取决于生产它的网络。因此,学者方可成认为:“后真相 时代,事实不受重视,并不是因为事实本身有问题,而是因为我们缺乏体面的公共生活、缺乏具备公 信力的媒体和公共机构、缺乏一种共享的文化

12、。”因此,要想重建事实的权威,拉图尔认为,科学家 应承认:科学研究就是一种社会行为,科学研究的过程充满了判断,就是出自一张复杂的“行动者网 络”。同样,要重塑媒体的公信力,就应该展示出生产新闻的“行动者网络”一一媒体的资源、行业 的规范、记者的操守等,重建媒体的权威和公众对于媒体的信任。参考资料吴莹等-跟随行动者重组社会一一读拉图尔的重组社会:行动者网络理论郭明哲-行动者网络理论(ANT)布鲁诺拉图尔科学哲学研究郭荣茂-从科学的社会建构到科学的建构一一评拉图尔的行动者网络理论转向李宏杰-拉图尔的行动者网络理论研究一一一种实践科学观刘济亮-拉图尔行动者网络理论研究王增鹏-巴黎学派的行动者网络理论解析陈诗琪-智能化背景下的网络新闻分发一一以行动者网络理论为视角贺建华-行动者的能动性观念及其适当性反思一一拉图尔行动者网络理论研究方可成-重新思考什么是“事实”新闻实验室会员通讯(23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