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南海九江渔耕文化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96909095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5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信南海九江渔耕文化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微信南海九江渔耕文化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微信南海九江渔耕文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信南海九江渔耕文化(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百年九江 渔为情10月18日,九江第三届“渔耕粤韵”文化节闭幕了。自2012年来,九江已连续举办了三届“渔耕粤韵”文化节,已逐渐形成了九江的文化品牌。九江何以有如此强大的特色文化,这得先从鱼花说起。佛山俗语云,南海九江三件宝:鱼花、煎堆、米酒好。鱼花排列第一,其历史是三宝中最悠久的,已有500多年。早在明朝弘治十四年,朝廷认为九江池塘纵横,水质和气候良好,特准九江乡人在西江捕捞鱼花养殖。淡水家鱼只选择在江河水草茂盛的地方自然繁殖。因此几百年来,鱼花只可在江河中捕捞。鱼类繁殖期,九江船民沿西江抛下特做布网,捕捞鱼花,卖给鱼苗场主,培育成鱼苗。九江鱼苗品种优良。明清时期,九江真灵庙码头,泊满了江浙

2、、广西,及马来西亚、吕宋等外埠来贩运鱼苗的大船。九江人出售鱼苗时用蚌壳盛着数,每壳约五尾。九江佬一边舀一边唱:“一介五,二介十,三介十五,四介” 这是流传百年的“九江佬数鱼花”口诀。有民谚说:“九江估客,鱼种为先,左手数鱼,右手数钱。” 南海水产专家“家鱼人工养殖之父”钟麟教授,在1958年成功实现了淡水鱼苗的人工繁殖。大胆敢闯的九江人率先学习推广,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开始大范围人工繁殖鱼花。近年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鉴于九江已形成完整的鱼苗产业链,特授予九江为“中国淡水鱼苗之乡”称号。如果说,鱼花是九江人的骄傲,那么百年鱼花养殖产业孕育出的渔耕文化,便是九江人的根蒂之情。极富特色的秋季龙舟赛、捞鱼生、全鱼宴、粤剧、渔歌,无一不是由“渔”延伸出的生活和文化。而正是这些恰恰就是九江人走遍了全世界也难以忘怀的九江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