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教好数学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96908097 上传时间:2023-02-14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怎样教好数学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怎样教好数学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怎样教好数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怎样教好数学(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通过这次远程教育使认识要想做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改变过去传统教育理念,怎样使学生爱学数学,那就要怎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正如,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而人的情感又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在数学教学中,如果把数学知识放在一个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去学习,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都知道,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问题情境不仅包含与数学知识有关的信息,还包括那些与问题联系在一起的生活背景,它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联系的桥梁。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努力把问题情境生活化,使问题情境的创设

2、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贴近学生的知识背景,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使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看待和处理日常生活、社会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让学生在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本文仅以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情境”的创设谈些做法: 一、捕捉“生活现象”,创设问题情境 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是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的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如在“交换律”引入新课时,教师首先可以引导学生用辩证的眼光观察身边的现象,渗透变与不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然后观察生活中的一种现象:同桌两位同学交换位置,结果不变;进而引导学

3、生产生疑问:这种交换位置,结果不变的现象在我们的数学知识中有没有呢?你能举出一个或几个例子来说明吗?这样教师利用“交换位置,结果不变”的生活现象,引出“交换律”学习,让学生参与教学材料的提供与组织,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创新与实践的学习环境,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探究欲望,又使学生的身心得到了一种成功的体验。又如在教学“循环小数”一课时,先让学生观察一段春夏秋冬自然风光的录像,从四个季节更换,周而复始,获得了对“循环”含义的初步理解。接着引导学生思考:像这样的例子,你们还能举出一些吗?有的学生举出每天太阳东升西落,无穷无尽,有的学生举出每星期七天周而复始 最后教师让学生观察数学知识中有没有“循环”

4、的现象呢?学生通过试算“43,14222”,掌握了循环小数的含义。 二、还原“生活画面”,创设问题情境 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来源于生活实际,而这些生动活泼的内容一旦被列入教材,就成了抽象的概念,如果教师能创造性地对教学内容进行还原和再创造,将数学知识融合于生活中,勾勒出“生活画面”,就可帮助学生学好数学。如在教学“求总数应用题”时,根据小学生注意的特点,教师有意识地把教学内容设计成色彩艳丽、生动活泼的画面:草地上有7只白羊在吃草,又走来了4只黑羊;有6只花蝴蝶在花丛中(4朵黄花,8朵红花)飞舞,又有5只白蝴蝶停在红花上1教师带着学生到这个春光明媚的郊外去“春游”,并观察身边的美景,想一想,从数学

5、的角度能说一些什么?2四人自由组合,交流你观察到的情境,自由地编出一些应用题。3课堂反馈,教师根据学生的叙述对画面局部内容进行动态闪烁,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编出各种各样的应用题由于画面生动,内容丰富,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见的现实,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均被激活,他们能在现有的知识起点上进行探索,组合条件和问题编出“求总数”的应用题。通过教师及时的引导和整理,不仅让学生理解掌握“求总数”应用题和“已知总数和部分数,求另一部分数”应用题的结构特征,站在整体的角度把握总数和部分数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孕育了“相差关系”应用题的内容,为后继知识的学习作了准备。 三、摸拟“生活经历”

6、,创设问题情境 在数学教学中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习数学,更多的是配置生活原型,创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情境。当然有些问题情境不能真实地在课堂中展现出来,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经历过,所以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可以通过创造性的活动,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材料,把问题情境模拟出来,让学生亲自体验。例如,在教学“三步计算小数应用题”时,针对传统应用题教学题材内容封闭,人为编造问题情境,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状况,教师创造性地把数学问题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课堂亡配置了“购物”这个生活原型,用购物发票的形式呈现应用题。 1在课堂上开设购物超市,让每位“顾客”自由选择购物,并填写购物发票。 2从不同的购物

7、组合中归纳出“总金额二甲单价x数量+乙单价x数量”。 3引导学生通过猜测被弄脏的购物发票中的某一数量,让学生从整体上去把握以两积之和为基本数量关系应用题的结构特征。 4练习时,从购物情境拓展到路程、速度和时间的关系及日常生产中的有关两积求和问题等。这样设计能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从生活情境中提出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学会学习。 四、拓展“生活时空”,创设问题情境 小学数学教学应突破课时和教室这个窄的时间和空间,更多地融入社会,体现教的过程性,体现大数学教育观。教师应引导学生走出教室,接触社会,不断地向学生提出一些专题调查任务,或为课堂教学收集材料,做课堂

8、教学的延伸补充,使学生通过对生活观察与思考,感受数学存在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同时,走向生活也为学生运用所学数学识处理实际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如在学习了“统计初步知识”后,引导学课后去观察“校门口的车流量”,并用数学方法予以量化,把车流量、车速、车子经过校门口时间与学生上学进校门放学出校门的时间以联系,从而得出“看清过往车辆,注意安:的结论,达到学数学、用数学的目的。为了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教师可以设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学习“元角分”。让学生参与家庭的购物,合理选择商品;学习了最大公约数,让学生参与到家,房间的布置:在一间长30分米,宽24分米的厨房里铺正方形地砖,需要选边长为

9、几(整数)的砖,才能铺得最整齐最节约?学习了面积的计算后,可让学生回家计算一下自己家的实际面积,在这样一个实际测算的过程中,既提高了兴趣,又培养了实际测量、计算的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在生活中用。让学生从现实情境出发生动活泼地学习目学是我们数学教学改革的切人口,我们努力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目的是为了让数学贴近生活,让我们的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让学生认识生活中充满了数学,生活真有趣,数学真有趣。但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创设的“生活情境”必须具有科学性,其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自己的“数学现实”中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切不可本末倒置,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有些知识是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可以直接发现的。所以,我们在创设情境时,要合理地把握“生活情境”的质与量,不可大肆喧染,喧宾夺主。否则,费时费力,还不一定能收到好的效果。改革数学教学 落实课程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