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你我终将面对的话题!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96830870 上传时间:2022-12-03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养老——你我终将面对的话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养老——你我终将面对的话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养老——你我终将面对的话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养老——你我终将面对的话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养老——你我终将面对的话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养老——你我终将面对的话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养老——你我终将面对的话题!(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养老你我终将面对的话题!住在养老院的老人来源 兰州晨报 晨报首席记者张学江养老问题,是我们每个人都绕不开的话题。除了政府兜底的 特困供养人员和部分经济能力较好的人外,处在中间的大部 分市民的养老服务,需要根据老人和家庭的实际情况作出选 择。近日,兰州晨报记者连续一周时间,走访了多位市民和 兰州几家养老机构,就养老这一话题进行了调查。1、如何养老,绕不过去的话题养老院,去还是不去?一面是工作忙碌无暇照顾老人的现实,一面是难以割舍的亲 情。面对年老的父母,你想好怎样给他们养老了吗?到底送 不送他们去养老院?如何养老?这是当下大多数人纠结而 又不得不直面的问题。家住城关区的刘先生最近有些纠结,年逾古

2、稀的母亲前些日 子在家摔了一跤后,被邻居送到兰大二院救治,幸好伤势不 重,治疗一周后回家休养。就老人的养老问题,刘先生和在 南京上班的妹妹没少费脑筋。“接到身边吧,由于工作忙,隔三差五出差,甚至一两个月 都不着家。雇保姆吧,已经换了好几个,三天两头请假、要 求涨工资,也闹心得很。 ”刘先生夫妇和妹妹商量后,打算送老人去养老院。谁知老人一听大为光火, “养你们这么大, 现在你们倒嫌我累赘了?”老人大骂儿女不孝,“只要有一口气在,就不离开这个家。”原来,老人觉得去养老院会被人说子女不孝,没面子,同时还担心在陌生环境住不习惯。这让刘先生左右为难,父亲去世早,母亲含辛茹苦将他们兄 妹抚养成人,省吃俭用

3、供他们上了大学,如今却将老人送去 养老院,觉得自己太无情了,再说他也担心背上“不孝”的 骂名。同样的问题也困惑着周女士。父亲去世后,母亲和上高中的 孙女住在一起,但今年孙女要去外地上大学,老人独居在家 怎能放心?周女士本身与母亲分开住,又频频出差。看着母 亲身体日渐消瘦,动辄还卧病在床,自己又无法尽孝,周女 士很难过。送去养老院吧,觉得不忍心,不送吧,母亲年纪 大了,一个人住让人很不放心。她试着和母亲提起养老院的 话题,谁知老人听后也不表态,整日睡在床上唉声叹气。周女士猜出老人的心思,除了舍不得钱外,性格内向的老人 还担心去养老院会“受罪”,因此宁可在家独守“空巢”也 不愿去养老院。观念在变,

4、养老模式逐渐多元化如何养老?不仅是老人所面临的抉择,也是今天你我必须关 注的问题。相比南方城市,兰州养老机构起步较晚,发展缓 慢,人们的观念也在转变过程中。76 岁的朱奶奶是原甘肃省商业厅退休干部。老人身体健康, 精神也不错,她已经考察过兰州好几家养老院了。 “房子给 小儿子住,小两口待我还算不错,但年轻人的生活习惯我看 不惯,不想和他们一起住了。 ”朱奶奶说,等孙女今年秋季 上初中了,她就去住养老院。朱奶奶想住养老院的想法,得 到了几个子女的赞成。记者采访发现,很多老人的养老观念正在转变。有些老年人 因为不了解养老院生活模式, 还有惧怕心理; 而了解的老人, 觉得住养老院清静自由,还不给子女

5、增加负担。调查显示,养老方式如今为“ 907 3”模式, 90%的居民 选择居家养老, 7% 的居民选择社区养老, 3%的居民则选择 机构养老。兰州市民政局福慈处处长张祥毅向记者介绍,目 前兰州养老机构入住的老人大致分为三种情况:因为身体、 年龄、疾病等原因不得不去养老院的失能或半失能老人,占 百分之五六十,属于被动型;百分之二三十的属于子女不在 身边,有的老两口都有退休工资,住房给子女后,老人选择 去养老院,也有与子女性格不合等原因选择住养老院的;还 有百分之十到百分之二十的,属于主动改善型,他们经济条 件好,思想解放,选择住养老院。如何养老,你我终将要面对随着“ 80 后”、“ 90 后”

6、等独生子女一代成家立业,由祖父母、外祖父母四人,父、母二人和一个独生子女所构成的金 字塔形的家庭逐渐增多。这种“ 421”家庭模式,让两 个劳动力赡养 4 个老人和一个孩子的现实困扰着年轻人,尤 其这代人的爷爷奶奶,如今都已是耄耋之年,他们的养老问 题尤为迫切,已成为众多家庭的两难抉择。 目前养老模式分为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三种模 式。 当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无法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时,就需 要去养老机构集中养老了。据了解,兰州市目前有 26 家养 老机构,公办 11 家、民办 15 家,有床位 4000 张左右。县 区自办的农村敬老中心有 11 家。 养老问题,并非单纯的老人吃喝拉撒问

7、题,更主要的是“带 病养老”。一方面,医疗机构承担着繁重的诊疗任务,无法 满足老年人长期住院进行治疗、康复和生活养护的需求;另 一方面,养老机构大多功能单一,不具备后续医疗和康复服 务能力。因此,这一部分老年人,亟须养老和康复医学相结 合的康复型养老服务。为了解决此问题,去年兰州市增加了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 甘肃省第三人民医院、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康乐颐养院 等四家医养结合机构,为失能和半失能老人提供社区和居家 无法满足的养老服务。近几年,兰州市虚拟养老院在一定程度上为居家养老解决了 部分问题。目前兰州市第二社会福利院、第三社会福利院也 正在积极筹建之中。按要求,兰州市三县五区都要有一所自

8、己的综合福利机构。对社会力量办养老机构,政府也出台了 许多优惠政策, 如床位补贴、 运营补贴、 机构责任保险等等, 对于愿意从事的养老机构、投资主体给予有限的补偿鼓励。 这些消息, 对于促进目前养老机构的发展, 起到了助推作用。 2、在哪养老,子女父母的纠结老人们在养老院活动室里打 扑克 在哪养老,不仅是子女纠结的问题,也同样让老人纠结。那 么,住进养老院的老人,子女常来探视吗?老人和子女相处 融洽吗?近日兰州晨报记者走访了兰州七里河区爱心托老 所、兰州新阳光老年公寓等几家养老机构。 住养老院,老人的心态不一样 同住一家养老院,老人们的心态却大不同。今年 3月份, 81 岁的张其珍老人被女儿送

9、进养老院, 但两个 月来, 张其珍整日郁郁寡欢, 十分消沉, 夜深人静也不上床, 独自站在窗前发呆。“我知道老人心里有包袱,还在生女儿的气。 ”护工张兰试 图打开老人的心结, “阿姨,你就把我当你的女儿吧,我会 好好照顾你的。 ”老奶奶听后摇摇头,眼泪刷地流了下来。 经过张兰两个月的悉心照料,老人这些日子好多了,也开始 吃东西了,偶尔还想到院子里转转。张其珍有两个女儿,一个在北京,一个在江西。两个女儿一 个刚退休,但又要照顾孙子,另一个工作很忙。老人也曾投 奔女儿,但终究还是被女儿送回来住进了养老院。张奶奶从兰州一家汽车运输企业退休,工资也不高,观念至 今也没转变过来,始终觉得女儿对她不孝才送

10、养老院的。这 两个多月,张奶奶赌气不接女儿电话,更不愿主动给女儿打 电话。78 岁的黄淑兰和 82 岁的老伴住养老院,完全是他们自己的 选择。“到底这里方便嘛,不然我一个人在家顾不过来,雇 保姆还淘气。”黄奶奶说,住养老院后,让她省心不少。 黄奶奶和老伴都是 1958 年支援大西北时来兰的,老伴是武 汉人,她是上海人。从企业退休的他们,虽然工资不高,但 足以保障老两口的晚年生活了。两个女儿一个在敦煌从事文 物保护工作,另一个在武汉从事外贸代理工作。去年,黄奶奶 103 岁的母亲在上海去世。她和老伴回上海照 顾了老太太 10 个月。随后,老伴也在上海做了前列腺肿瘤 手术,回到兰州。由于老伴生活不

11、能完全自理,黄奶奶身体 也不好,他们考察了几家养老院后住进了七里河区爱心托老 所。“女儿工作太忙没法照顾我们,我们住在家里他们也不放 心,还不如住这里的好。 ”黄奶奶说,她已经委托女儿将她 的房产卖掉用于养老,卖房的钱加上两个女儿的贴补,他们的晚年生活足够了。在养老院,每次子女来探望后,一些老人总会眉飞色舞地炫 耀好几天。大多数子女都选择周末探望老人,也有一部分一 两个月甚至半年来一次的。当然,也不乏“甩老族” ,将老 人送到养老院后, 便再也不闻不问了, 养老院打电话也不接。 82 岁的汪绍兰在养老院住了 4 个多月。护理员给她介绍记者 采访时,老人高兴得手舞足蹈,连连拍手叫好: “太好了,

12、 赶紧坐下我们聊聊天。 ” 老奶奶迫不及待地在床头翻找出她写的东西。 “你看下我写 的稿子,我现在懒了,其实我很想写”老人从一个小包 里摸出一摞已经卷边的稿纸。虽然上面字迹歪歪扭扭,但老 人写得极其认真。以自述的方式回忆她的童年,老人说还没 整理,想写好后发表在故事会上。 汪绍兰是某电力设计院退休工人,养育了 6 个子女。“活了 80 多年,晚年时连家都没了,养老要到养老院,不抱怨不生 气是假的,但现在我想通了,这也是最好的后路,做老人的 要理解孩子们,不给孩子们添负担”汪奶奶说。“也许人上岁数都就变得自私了吧,以前在家时和女儿经常 吵,但现在常来看我的还是她。 ”汪奶奶说着,脸上露出了 一丝

13、欣慰。91 岁的李金花老人有 4 个女儿和 2 个儿子。由于工作原因, 女儿都在外地成家立业。去年一次回家看到老母亲身上生了 褥疮,几个女儿也不好抱怨弟弟和弟妹,商量后 4 个女儿出 钱将老人送进了养老院。“不是儿子不孝顺,儿子儿媳照顾起来毕竟没那么细心,我 们发现到养老院后护工们照顾得蛮好,如今老人褥疮没了, 身体也好多了。 ”5 月 19 日下午,记者采访时,李奶奶的大 女儿正带着水果来看望老人。女儿是父母的小棉袄,这话一点都不假。记者采访中,老人 们提及最多的也是女儿,看望他们最多的也是女儿。87 岁的罗孝兰,从老伴去世后,便住进了养老院。 “别等子 女嫌弃时再住养老院。 ”罗奶奶半开玩

14、笑地对记者说。 8 年前, 她被子女送到兰州新阳光老年公寓,她住的是一室一厅长包 房。罗奶奶的房间有一种家的感觉。冰箱、沙发、微波炉、电视 等家电一应俱全,最吸引人的要数阳台上和客厅里十多盆生 机盎然的花卉。原来,罗奶奶的一大爱好就是养花种草。老 人身体健康,乐观开朗。罗奶奶说,她现在什么都不牵挂, 健康就是福。她自己的房子在火车站一带,是 40 多平方米的老房子,她 已经委托儿子租出去用于她养老补贴。自从住养老院后,罗 奶奶的生活也很规律,她说住在这里很舒心。选择住养老院是罗奶奶自己选择的养老方式,她的几个子女 都非常孝顺,几乎每隔两天就有子女来看望她,每次都带着 大包小包好吃的,她自己吃不

15、完,冰箱放不下,她便站在二 楼窗口招手, 送给院子里的其他老人, 当听到对方说 “谢谢” 时,老奶奶也开心极了。养老院里,一个热闹的大家庭 在养老院里,大多数老人共同的娱乐方式就是散步。当然也 有比拼才艺的,有些老人喜欢琴棋书画,独自在房间享受高 雅,也有的带着二胡坐在树荫下拉,一些围观的老人会忍不 住吼几嗓子秦腔或唱几段京剧,一些老人还在院子里自发组 成了演出班子。每天早晨 5 时许,兰州新阳光老年公寓几个勤快的老人就起 床了。他们在院子里放开嗓子唱歌、打太极、跑步,公寓场 地大、人多、很热闹。8 时许,护理人员送来早餐,老人们一边看着电视一边用早 餐。用过早餐后,好动的老人继续出去走动,喜

16、欢学习的就 看书、报纸。 12 时许午饭过后,老人们开始睡午觉,下午 2 时许起床,三三两两又坐在树荫下纳凉聊天,有打牌的,也 有弹琴下棋的。年轻时候的共同经历,让一些老人聊成了好 友。采访中,护理员给记者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养老院里住着一 位年逾花甲的阿姨,颜值依然很高,平时很少说话,为人热 情。一位对面房间住的大叔每天都过来跟她借针线,谎称自 己的衣服破了。一开始热心的阿姨说要给帮忙缝上,但大叔 谢绝了,后来这位大叔天天都来借,阿姨觉得奇怪,最后才 闹明白,原来大叔喜欢上了她,借针线是假,制造机会与她 聊天才是真 养老院就是一个老年的世界,不乏各种有趣 的故事发生。走访中记者了解到,住进养老院的许多老人觉得,其实来到 这里是个不错的选择。3、财产处置,老人们的“心病” 记者发现,住在养老院的老人,基本都有退休工资,且有自 己的房产。老人住进养老院后,财产问题不仅成为一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