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文化有标杆·解读伍松乔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96828150 上传时间:2022-08-21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7.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媒体文化有标杆·解读伍松乔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媒体文化有标杆·解读伍松乔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媒体文化有标杆·解读伍松乔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媒体文化有标杆·解读伍松乔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媒体文化有标杆·解读伍松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媒体文化有标杆·解读伍松乔(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媒体文化有标杆解读伍松乔 文化在中国,似乎已经“筑底反弹”,这让人欣慰。然而,眼下各地若干和“大”相关的口号、指标和项目,热闹得让人有些迷惑,怀疑这到底是不是在做文化。此时此刻,不由人不想起那些个在文化这行道跋山涉水几十年、在寂寞中自得其乐的文苑师友们,比如长久主持四川日报副刊的伍松乔先生。她们的坚守和作为,对今天的文化建设不无启发。早些时候,在听闻川报副刊易帅、即伍松乔先生卸任之际,我就有些感慨生出,并也萌生了要写出这份感慨的念头。一家报纸更换它的副刊部主任,既不是一届政府官员的选举,也不属于国计民生的重大项目,不过是一项既正常又日常的人事变更。但我却隐隐约约地、可能是多出多虑地以为,松乔先

2、生的离任,将标志着四川报纸副刊一个时期的结束。我的这个说法已经隐含了一个命名,那就是“报纸副刊的伍松乔时期”或“伍松乔现象”。我以为这个命名不过是指陈一个存在已久的事实。因为伍松乔在任时期的川报副刊,应该是本省乃至全国报纸副刊的一个标高。全国报纸副刊研究会会长丁振海在其文章中还将松乔先生称为“媒体文化的标杆人物”,认为“松乔在全国副刊界有如此高的著名度和如此广泛的影响,绝非自我炒作,而是实至名归”,她“是副刊界有名的复合型人才,不但是实践家,而且是思想者”。伍松乔本人多年来对媒体文化、报纸副刊的建设和推进,有国家级的“中国报纸副刊突出贡献者”称号为证;而业界、学界和民间,也以白纸黑字或口口相传

3、的多种事例不停为其坐实这个称号。其实,不妨以简明扼要的“川内第一人”称铭之。关心并熟悉四川省文化事业、报刊情况的同仁,或不以此言为过也。一个报刊领帅人物的主要性毋庸置疑,就像大家十分清楚邹韬奋之于生活周刊,李大钊、陈独秀之于新青年,郭沫若之于发明月刊的意义;以至坊间一直有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主编的风格即报刊的风格。并不是全部的主编全部能够形成自己的风格、造成相当的影响、达成相当的高度的。一家报纸的副刊部主任,可能仅仅是体制安排、可能是竞争上岗的一个官位或一个职务只要经营好一亩三分地,点麦子,收油菜,安插瓜棚豆架,间种花生黄豆,交差交卷不成问题;而要形成上面所说的“报纸副刊的伍松乔时期”或“伍松

4、乔现象”,那就不完全是一个职务行为了,也并不是一个“副刊部主任”或“副刊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的头衔所能够解释的了。除了本职员作、在本身的专业上取得了很高成就之外,我以为最根本的一点是,松乔先生保持着一贯的社会关心,在重大问题上有独立看法,敢说真话,受到报刊界、文学写作界和社会其它各界的尊重,其意见和看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她的声望和成就,不是仅依靠于体制所给予的官职头衔,而是于公众对她文化成就的敬意和人格力量的认同。只有在这个意义下,才会有这个“报纸副刊的伍松乔时期”的命名。在这里我想稍稍地对多年来我们身处其中的文化生态说几句话。文化界、文学界盛行“酷评”,已经有些时日了。且不管“酷评”的

5、功过是非,这里要说的是,这种破坏性大于建设性的“酷评”似乎隐含着这么一个逻辑,那就是:凡肯定性质的、赞扬性质的全部是虚假的,是红包评论,是捧场文字;而只有开骂、涮人、毁坏,才是资格的批评。只要你说的是好话而不是指责或骂人,就可能被预先指认为是利益的驱使,是圈内的互惠。这种奇怪、甚至有几分扭曲的逻辑,压抑了很多正常意见的发表,比如我这一份迟到的讲话;造成迟到的原因,在此坦白,其中就有这种被压抑了的原因我怕明明是出于真实的感受,却被人误解为是虚假的吹捧;我怕那就是严厉的话题,却被人认为是轻佻的夸饰。在此我要提出:假如我们目睹坏的丑恶的文化现象而没有指出并批评的话,当然是史化的怯懦,是评论不应该的缺

6、席:不过一样,假如我们眼见优异的有价值的文化现象而不加以重视,不加以肯定和激励,漠然处之,冷淡对待,那一样也是评论的渎职,是文化的不作为。这里,副刊中的“伍松乔现象”假如不被正视和重视,我认为既是对松乔先生的不公,更是对媒体文化发展的不负责任。在这里我们对自己所看到的优良的义化现象、优异的文化弄潮者加以协调,让这种珍贵的追求和精神被充足意识到、被阐扬和保留,让松乔先生以后能成长起一大批媒体文化的优异后继人,这足文化人的职责和良知所在。以上所说,不外乎就是两句大白话:第句是说松乔先生对媒体的文化建设、对报纸副刊的开拓贡献,足以成为一个主要的时期和现象;第二句是说,假如对此视而不见,那是对文化的不

7、负责任。正是出于这个缘由,下面我想说出自己的部分见解。松乔先生多年来活跃于媒体、文化、文学界,参加了众多社会文化活动,在很多方面很多事情上影响颇大,成就多多,我只挑自己最有感慨的两点说说。第一点是有目共睹但依然需要我们深度挖掘的,即松乔先生对媒体的文化建设和对副刊事业的丌拓。对此,我只是部分感性上的认识,副刊界的各位好友比我了解得更清楚、体会得更深刻。三十年来,松乔先生有关媒体文化、报纸副刊、巴蜀文化的一系列文章的精华,大多集纳在媒体上的文化庄稼这部书里,那份殷殷之心、拳拳之情着实让人感动。她深入研究;她着眼长远;她立即预警;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初副刊事业突飞猛进,她喜形于色;而当世纪之交副刊面临山河易色、园林萎缩、水土流失的困境时,她心急如焚,连连慨叹怎样是好,那份赤子之心跃然纸上。“我为副刊鼓和呼”是伍松乔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用她自己“套用”的话说,就是“重复讲,常常讲,要使广大群众全部知道”。其实,这用前些年的一句流行语来形容也十分贴切这句话出自热播的电视连续剧士兵突击,在汶川大地震中又被喊响,那就是“不放弃,不抛弃”。不放弃,说的是自己的坚守;不抛弃,指的是对事业对她人的负担。这其实是一个关键价值观,在松乔先生那一代知识分子身上表现得最为充足。而多年来“不放弃,不抛弃”成为流行语、被大家所接收所传颂这一事实,不禁让人欣喜地看到,这种价值观又在重新回到我们生活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